“一导二自三合作”在教学中的探索

时间:2022-10-27 01:11:28

“一导二自三合作”在教学中的探索

摘 要:“一导二自三合作”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主要是利用预习导航,加强自主思考、提出问题,然后合作探究、拓展知识训练。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完全受制于教。人们发现,教师对学生教得越多,从而给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独立地思考和行动提供的机会越少,那么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相反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在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得到智力发展方面都是富有成效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我们要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式。下面谈谈我对“一导二自三合作”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

一、提纲导航,自主预习,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预习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外联系的一座桥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知道下一节课即将学习的主要内容,知道下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通过预习的检测,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系统地、长期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将会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明确目标,让学生知道预习什么

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提出预习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并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例如,“起跑线”一课,我提出的预习问题,调查了解,在运动会上,在弯道上的短跑比赛和在直道上的短跑比赛起跑线有何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2.利用“一导二自三合作”自主学习模式预习导航,加强预习指导

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不是很强,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指点。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常用预习提纲的形式,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使学生的预习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在预习时摸不着头绪、抓不住重点的现象。“一导二自三合作”自主学习模式预习导航的内容一般分为下列几项:(1)教材简析;(2)自学内容与策略;(3)练习与测试;(4)我的问题。

3.布置预习练习,检测预习效果

结合预习导航,通过看书、复习、调查,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否确切,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预习时有没有引起进一步的思考,预习时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这都需要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呈现,这样就有利于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预习状况,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演练。预习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预习练习以基础题目为主,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和旧知的掌握情况,它的来源可以是书本上的习题,配套练习册上的基本题或者自己编制的题目。

二、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的主要模式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出问题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以提高其自主教学的能力与技巧。

1.自主思考,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预习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和掌握,也会有思考和疑惑,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所得展示出来,把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使自己的疑惑得以解答。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提出问题: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想法或有什么问题?

2.合作梳理,确定目标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问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你们认为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生回答:(1)怎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2)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等。通过合作梳理,确定目标,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这节课的重点所在。

3.合作探究,总结交流

把握适合学生合作探究的契机,选择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探究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需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起跑线”时,我设计的问题是“起跑线的位置不同和什么有关呢?”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参与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让学生杂乱无章闹哄哄地“合作”,或只停留于表面形式的说说,那都是无意义的。合作讨论,能使光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片面或肤浅的理解深化,并有效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把新课学会转化为会学。天长日久,这种“自学”就会成为“自觉”,使他们的内在潜能得到发挥,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接着,教师要经常性地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合作讨论的形式有很多种,但是在实验中教师采用较多的是小组合作讨论、同桌讨论和师生合作讨论。

4.合作训练,拓展延伸

拓展性习题,思考容量大,使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会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强烈的表现欲望,觉得别人还没想出来,我就想出来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时开展合作训练,“好、中、差”学生中能起到“互补”作用,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合作训练学生用列表、假设、方程等不同解法,从中寻求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因为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习题,潜能生也要积极参与思考、探究,从其他学生的解题中受到启发,发展智力。这种解题方法多样的开放性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的解题策略。通过练习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一门课程不但要反映知识本身的性质,还要反映求知者本身的素质和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能力的培养,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不断转变,更新观念,正确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自我学习的机会,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加者,成为学习自由王国里的主人。

参考文献:

王晓辉.合作学习现状与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怎样用新课改精神备课 下一篇:通过操作活动有效参与低段学生“数与代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