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师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10-27 01:08:05

中学历史教师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

摘 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中学历史老师面临着如何使用新课标教材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注意三个方面: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提高教学技能。

关键词:新课标教材;教材观;专业知识;教学技能

一、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历史教材观

在本次课程改革之前,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基本实行“一纲一本”政策,教科书、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三位一体。偏离教科书不仅会被指责为“超纲”,而且也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产生负面影响。教科书被放到一个很高的地位,被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有的老师谑之为“圣经”。教师们习惯于研究教科书,事实证明这也是一种奏效且保险的方法。本次课程改革打破了这种“平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中小学教材。”截至目前,高中已有人教社、人民社、大象、岳麓四个版本,初中更有人教社、北师大、华东师大等等十几个版本。虽然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一纲多本”还有些差距,但各版本教材的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有些地方也相差甚远。比如新课标必修(Ⅰ)第一个专题下列有“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岳麓版添加了内外服制度,人民版增加了礼乐制度宗法制却讲的很简单,唯有人教版仍按奴隶制进行解释。初中课标“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专题,人教版设有“不朽的战歌”“众志成城”、“台湾光复”,北师大版则添加了“血染卢沟桥”“平型关大捷”。在这种形势下,若继续用原来的方式处理教材,视教材为“圣经”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则难免有固步自封、画地为牢之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教师试图综合各版本教科书知识或者依据课标中列出的内容标准来讲授。但须知这些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点”,只是用来支持历史课程目标而已。况且这种处理方式还有一个可行与否的问题。因此,树立一种新的、符合新课程要要求的教材观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资源而非唯一资源

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不属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样一种教材,导致教材的适应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本次课程改革意识到这个问题,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因为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语种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所以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作用呈相对下降的趋势。中学历史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种变化,尽早实现出“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

(二)教材是教学目标的支撑,是为教学目标服务

在教材使用中要牢牢树立课程目标的观念,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实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这是历史课程标准的核心也应成为处理教材的最高标准。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只是对课程目标的一种支撑。教师完全可以超越教材,对一些具体的知识点当删则删,当添则添,不必囿于教材具体知识。

(三)教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有使其不断完善的权力与义务

教材的建设不再仅仅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专利。教师作为“用教材”者,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开发与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有资格对教材进行评价。而且教师与学生接触亲密程度,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是专家学者所不能相比的。教师有权利也有义务向教材出版机构反映学生的需求,指出教材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国家大力推进教材的多样化,教材的出版发行已进入了商业运作阶段,相信各出版社为了自己教材在市场中占有占有量,会很重视一线教师的呼声的。

二、树立终生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在现代这个信息社会,学生们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眼界也较之以前开阔得多,如果历史教师还抱着“吃老本”的思想,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也影响教材的使用效果。提高历史教师的知识水平,建议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历史专业知识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嘱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生毕业后要继续学习,要学点名著。系统地学习史学名著在本科阶段是个“弱项”乃至“缺项”,而它却是历史教师在职学习的重要内容。如教古代史,只读几本通史类的书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要读断代史,而且是评价较高的断代史著作。像讲魏晋之前,就应该细读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对于断代史、专门史的学习应该成为历史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此外,历史教师还要经常关注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可以从《历史研究》《史学月刊》《史学集刊》等历史专业的权威刊物上精选些文章细细研读,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鉴于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可以读一些综述方面的论文,有“短、平、快”之效。如《历史教学》2005年第11期上刊登的《论抗日战争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专题就很有帮助。

(二)新课程的相关知识

目前,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课改实验地区大力进行中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国家历史课标组专家朱汉国、姬秉新、王斯德、马世力等先生经常赴教改一线培训指导。各出版社也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新课程尤其是新教材方面的培训。但这些培训毕竟时间短,机会也少,很难对中学历史教师产生深远而深刻的影响。深刻理解新课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历史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

1.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知识与理论知识。历史教师应认真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本次课程改革有个大体的了解。另外还要读一些关于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知识的基本著作,这是本次课改所引进的新的理念,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课程改革。

2.历史学科的理论知识。历史教师应认真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解读》。《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几家历史教学专业刊物时刻关注本次历史课改,同样是我们了解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窗口。

三、努力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重视讲述法,提高讲述法

长期以来,讲述法作为历史课堂中最基本的方法,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讲述法之所以同“灌输法”等同起来,原因大致有两点,成为唯一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接受疲倦”。另一方面,与教师语言艺术水平较低,平淡缺乏激情有很大关系。否则为什么我们听评书、演讲时不会产生这种感觉呢?讲述法其实同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法并不矛盾。当我们听一场激动人心的报告时,虽然从头至尾不说一句,但我们的思维不是一直很活跃吗?这其实是与演讲者一种心与心的交流,而且这种交流所产生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往往要比简单的游戏与讨论深刻得多。“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提高讲述水平,可以先从提高语言艺术入手。注意语言的规范、准确。其次要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最好能有那种指点江山的激情。甚至还可以适当运用有些幽默感。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带、录像带、光碟、还有网络来研究特级教师讲课的语言艺术,最初可以模仿,而后再探索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可以收看一些高水平的华语辩论大赛、听一些历史讲座。就是注意相声、小品里面的语言艺术也会对我们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有很大帮助的。

(二)倡导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即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采取类似于史学研究或科学研究的方法,去主动探究历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战能力,本次课改中所出现的教材给人一种全新的历史感觉。新的观点大量出现在教科书中,“动脑筋”“活动与探究”栏目也是第一次出现。教师要好好利用这些新材料,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研究性学习要把握尺度,要求不宜过高,关键在于让每一位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一种参与意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是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许多历史教师在给予历史课堂智慧与生命的同时,也找回了久违的自信。如青岛的任存娣老师、上海的李惠军老师等等。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都应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这次改革中,教中学,学中教,永葆历史学科的生命与激情,相信历史学科一定能迎来一个欣欣向荣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8-39.

[2]李惠军.课程开发是老师的权利与义务 [J].历史教学,2005,(8)56- 58.

上一篇:谈提高成人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下一篇:浅析街舞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