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面临改革的心理压力及其调适

时间:2022-10-27 10:59:48

高校教师面临改革的心理压力及其调适

近年来人们日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缺乏关注。目前高教系统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引起的震撼也前所未有。改革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一些教师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对此,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改革,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要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改革措施之中。毕竟,任何改革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人获得更好的发展,包括心理的成长和成熟。

一、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

1.心理压力的来源。作为高校教师,其压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环境、工作、家庭等各个方面。改革既增多了压力的来源,又增大了压力的强度。从社会环境来看,心理压力来源于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文化的急剧变迁对人的心理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与震动。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压缩的方式体验现代社会的急速变迁,强烈的反差带给所有的中国人以巨大的压力体验。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要不断适应这种文化转型,迅速学习和思考新的文化,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他们在文化变迁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压力。从高校环境来看,改革使高校成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压力也迅速增加。以往高校是一个安稳的象牙塔,教授、副教授等头衔一朝加冕,荣耀终身,因此,压力相对较小。改革后破除了“职务职称终身制”,收入也拉开了档次,在这种环境中,不管是有岗的,还是没岗的,不管是收入高的还是收入低的,都会有巨大的压力。从工作性质来看,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使他们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改革进程中尤其如此。高校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才的复杂的脑力劳动,既要教学,又要科研,创造性很强,造成了脑力上的高消耗;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工作压力不容易消除;高校教师在学校要充当多种角色,容易产生角色冲突等等。

2.心理压力与身心变化。当我们承受心理压力时,身心系统会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心理压力会影响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过程,而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也在影响或改变着心理压力,对心理压力有着“放大”或“缩小”的作用,其中,认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适度的压力能引起我们的积极反应,例如集中注意、激发斗志、促进思考等。压力过度则可能引起我们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的消极反应,产生种种身心失调的现象。这些身心失调反过来又“放大”了心理压力,造成恶性循环,最后可能导致心理危机。

二、面临改革的自我心理调适

1.有效驾驭压力。如前所述,改革必然会带来压力,面临压力,我们不能逃避,而要学会驾驭。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适应改革的环境。首先,形成“压力免疫”。在应付压力之前,首先要对压力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个体还应了解压力反应的机理,从而可以更好地觉察压力所引起的身心变化。然后,个体要学会对自己所处的情境作积极的控制和评价,形成对情境的理智反应,从而避免单纯依靠个体本能的心理防卫机制对压力情境作混乱而无效的解释与应付。其次,采取积极的压力应付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自觉调整自己,把回避模式转向主动模式,把情绪定向应付转向问题定向应付。例如,面临人事制度改革,有的教师消极等待,有的怨天尤人,有的找领导哭闹,这都是对压力的不适当应付。如果能转变观念,主动参与竞争,不断提高自己,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再次,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当一个人在遇到心理压力时,他能够从社会支持关系中获得有效的帮助。如夫妻、父母、朋友等都是社会支持力量。寻求社会支持是我们应付压力的有效手段。当个体受到压力威胁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可以使其恢复信心。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度越高,心理症状越少。因此,要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和亲朋好友的交往。

2.善于调节情绪。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达到良好的、适应的、可管理的状态,从而提高活动效率。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如何在改革中调节情绪,使自己处于最佳状态呢?首先,学会控制情境。改革带给我们一种新的情境,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一情境的意义,我们就无法选择、修正和控制。而面对不能控制的情境,我们就会产生情绪问题。因此,控制情境的首要一点就是要认清高校改革的迫切性,了解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做到“有备无患”而非“措手不及”。控制情境也包括客观分析自己,正确定位,以适应情境。其次,运用积极认知。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调节策略,认知评估是情境与情绪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而有些教师在看问题时容易“想不开”,情绪也陷入低落。再次,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控,这属于反应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例如,参加文体活动;改变面部表情,对自己微笑;改变行走姿势,抬头挺胸,昂首阔步;进行肌肉放松训练;听听音乐;整理书桌或衣柜,让一切井井有条;找个朋友尽情地倾诉;散散步做做深呼吸;计划一次远行等等。这些行为能宣泄情绪,或转移注意,或产生积极暗示,经常运用,能增强自我对情绪的调控能力。

3.勇于改变自我。在改革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是不利的,应该勇于改变自我,更好地适应环境。首先,要追求真正的安全感。究竟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呢?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内部,来自对自我的发现和认识,来自于你能不断地自我成长,并开拓自己的领域。始终有一个目标在召唤和引导着自己,始终相信自己能适应环境,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安全的世界。一个拥有真正安全感的人,喜欢尝试新的事物,喜欢冒点风险;而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就会惧怕未知世界,即使拥有一切,他仍会感到不安。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勇于改变自己的人是最安全的人。其次,要不断撕开消极的自我“标签”。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话:“我不行”、“我性格内向”、“我害怕与人交往”、“我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其实,这些评语与结论都是我们自己附加给自己的,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标签”。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无形地给自己身上贴满了这种标签,因为这种标签而束缚了自己的生活,不敢改变自己。很多时候,标签是一种不想改变的借口。年龄越大,自我标签越多,越不想改变自己。要学会采用一些积极的词汇来描述自己。例如把“我不行”变成“我应该试试”,把“我记性不好”变成“我应该尽最大可能记住它”。撕开消极标签是改变的开始。再次,要树立“学习永远不晚”的观念。不少人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丧失对新知识的热情、对学习的兴趣,这使他们无法适应社会的变革。其实,对环境最好的适应就是不断学习。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更应不断更新知识。知识的丰富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力量,是获得真正安全感的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教师评价制度的创新 下一篇:浅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