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外资并购回归市场

时间:2022-10-27 10:27:01

让外资并购回归市场

近来,外资并购话题在业界逐渐升温,“国退洋进”“新洋务运动”等新词汇时常见诸报端。对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并购案市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外资并购是魔鬼,会严重阻碍本国企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也有人认为,外资并购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新鲜的东西,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其实,并购本身只是一项正常的经济活动,是企业之间的博弈,它体现了资本的逐利意识。我们在看待并购特别是外资并购时,不应掺杂太多的感情因素。对参与并购的主体也就是企业来说,在市场以外的层面谈并购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外资并购并不可怕

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时,对外资的争论就已出现,“狼来了”的故事早已不新鲜。当时,也有人谈到了经济安全问题。现在出现外资并购大型国有企业的案例,舆论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其实,我们“与狼共舞”已经有很多年头了,完全不用惧怕什么。以日化品为例,上世纪90年代初,国外资本大举进入我国日化品行业,并购了很多知名企业,我们确实也丢掉了一些知名品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年与国外大企业的竞争中,本土日化企业在营销、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学到了不少东西。尽管外国品牌仍占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本土企业为了生存也表现出了极强的韧性。拉芳、舒蕾、雕牌等品牌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宝洁、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的产品不再一枝独秀。

面对外资进入我国的汹涌态势,有人担心会形成行业垄断。垄断企业对市场价格有着很强的左右能力,一旦外资企业对行业形成垄断,那么,将通过定价权赚取超额利润。“中国人为外国人打工”的说法也由此而来。但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绝大部分商品肯定不会出现长时间的价格垄断,市场会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

仍以日化行业为例,宝洁、联合利华等跨国巨头进入我国市场后,凭借庞大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营销模式所向披靡,陆续通过收购合资等形式,将浪奇、熊猫等当时国内几乎所有的著名品牌收归囊中,并通过“雪藏”等方式使这些品牌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当本土品牌兵败如山倒,外资品牌“一统河山”之后,宝洁们终于露出狰狞的面目,其旗下飘柔、海飞丝、碧浪、汰渍等产品将日化品价格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点,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因此大大提高。然而,日化行业的竞争条件较为充分,垄断壁垒在竞争中逐渐瓦解。外资品牌的高端战略给市场细分提供了空间,本土企业逐渐找到了自身的市场定位,大举挺进低端市场,且越来越有竞争力。本土品牌的崛起,让市场价格天平开始发生了倾斜,外资品牌也纷纷低下了高贵的头,大规模降价以参与竞争。电视广告上,本土的“雕牌”始终以工薪阶层的面目出现,而宝洁的“汰渍”,也开始让操着南腔北调的家庭主妇们反复地提醒和感叹“只卖2元!”

其实,垄断并不是并购带来的结果,垄断也并不是坚不可摧,只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就很难形成绝对的垄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的许多大型企业又何尝不是在垄断经营。消费者至今还在为石化、邮政、电信等领域的价格垄断被动买单。

当然,少数高科技跨国公司也存在着绝对垄断情况,如美国的微软,这种垄断是建立在掌握核心技术基础之上的。对于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我们应欢迎它走进国门,这也是快速接近世界高端技术的捷径之一。一味地排斥,有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盈利是并购的唯一动力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今年年底前就将结束,届时外资进入的步伐势必还要加快,这是大势所趋。外资企业之所以对我国市场充满兴趣,原因很简单――趋利。作为企业,其经营的第一要务就是盈利,跨国企业也不例外。《哈佛商业评论》曾如此写道:“跨国公司不是慈善家,也不是吸血鬼,他们只想盈利,仅此而已。”甚至,在跨国公司眼里,国家和民族都是过时的概念,只有利润才是他们不倦的追求。

不可否认,外资在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上占据着绝对优势,特别是在战略眼光方面,十分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在已经发生的许多并购案中,许多跨国企业和机构已经获利颇丰。比如,摩根士丹利在进行了充分市场调研后,斥资5亿元参股蒙牛,而当时蒙牛的市场前景并不被人看好。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再怀疑蒙牛的成长潜力,而大摩在此次交易中已经成功获利20多亿元,羡煞国人眼球。我国的投资银行和企业,有时候的确缺乏敏锐的市场嗅觉,将自己嘴边的蛋糕拱手送给别人。然而,在知道“蛋糕”可口之后,却反过头来牢骚满腹,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心态。

其实,随着我国经济近二十年来的飞速发展,并购机会不断增多。但由于固定思维模式惯性和估值理念偏差,这些机会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我们认为不具收购价值的东西,往往会成为外资的并购目标,而外资对这些资产进行并购时的报价,也往往令国人咋舌。全球第一大啤酒巨头比利时英博啤酒对福建雪津啤酒的并购爆出天价――超过净资产10倍,这在国内并购中是不可想象的。一方面,外资通过并购进入我国市场,必然会支付一定的进入溢价;而更重要的,是中外企业对价值体系的理解有着天壤之别。相信比利时英博绝不是傻子,花如此大的价钱也肯定不只想听个响,其最终目的还是盈利。

像雪津这样的高溢价收购案例还有很多,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我们是否应该盘点一下身边的资产,重新掂量一下它们到底价值几何?“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外资并购进行质疑甚至口诛笔伐,不如在市场中迎接挑战。

挑战外资并不是天方夜谭,战争中以弱胜强的例子不胜枚举,商战中亦是如此。外资企业并不是不可战胜,我国企业在资源占有度、品牌亲和力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充分参与竞争,对市场来说是绝对的利好。人们通常只看到外资企业成功的一面,而对他们“走麦城”却难存记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民族家电企业异军突起,四川长虹领衔国产品牌对洋电器发起了猛烈冲击,并最终夺回了市场。去年,日本三菱手机亏损严重,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前不久,松下手机重蹈三菱覆辙;最近,外资零售巨头家乐福旗下的冠军超市也低调撤出中国……

在跨国企业盈利的目标难以实现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离开。外资并购是单纯的市场行为,归根结底是以盈利为目标,因此,并购本身不存在大是大非,没有对和错。正如电影《绿茶》中一句台词所说的:“出来混的,无所谓好人和坏人,都是生意人。”

市场并购要有游戏规则

无论内资并购还是外资并购,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只要在市场游戏规则允许范围内,都应得到尊重。但在并购实际操作中,仍有很多脱离市场以外的因素,影响着并购活动透明度。

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对本地企业强行“拉郎配”,盲目吸引外资。这种非市场层面的操作,很可能伤害本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且对企业也是不公平的。另外,通过一些灰色通道对并购进行暗箱操作的事情,也绝非少数。并购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博弈,是资本寻求最佳配置的最有效途径,政府在当中的角色应该是监督者和管理者,是“裁判员”,而不应越俎代庖成为“运动员”。

国内企业在并购的问题上缺乏实际经验,决策容易被一些其他因素所左右。企业管理者的长官意志和个人利益,往往能决定企业的命运。一方面,容易出现“上错花轿嫁错郎”的情况;另一方面,不切实际地抱残守缺拒绝外资,也让企业失去了很多重生的机遇。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真正是魔鬼的并非并购,也非外资,而是在并购中的不透明因素。换句话说,让我们恐惧和警惕的或许并不应是跨国企业,而是我们自己。

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证券市场的全流通,跨国并购将会呈蔓延之势。如何让并购特别是外资并购在一个合法的游戏规则中进行,是管理层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据了解,《反垄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正在制定之中。在游戏规则约束下,并购将更加市场化、透明化。

宝洁公司总裁曾说:“市场的全球化,将成为决定21世纪经济增长速度的首要因素。达不到世界标准的企业,将越来越没有希望在地方一级进行竞争。”我国企业在开放的大背景下,迎来的是挑战更是机遇。市场最终会敦促我们摈弃保守和狭隘,用平常心看待外资并购,进一步完善市场和法律体系,融入到世界经济大家庭中来。

正如温总理说的那样:“后退没有出路”。

上一篇:投资ETF分享指数上涨收益 下一篇:跨国并购必须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