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心理行为训练助推军人“血性”

时间:2022-10-27 09:42:22

浅谈以心理行为训练助推军人“血性”

摘要:“有血性”就是指革命军人有英雄气概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是四有的关键。从心理学角度,血性从属于人们的性格中。研究表明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可对军人心理品质产生多种正性影响。尤其是与四种性格品质正相关的挫折耐受力的影响。因此这对于我们培养中央军委主席指出的“四有青年”其中的“有血性”的青年,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夯实军人行为训练,提高官兵的心理品质,我们应该从建立积极参与机制、合理引导反思内化、创设有效情景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军人心理行为训练;有血性;心理品质

中央军委主席指出:“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其中,“有血性”就是指革命军人有英雄气概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是四有的关键。部队官兵是各项军事任务的执行者,其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执行任务本事的大小,同时决定着完成任务的成败。军人心理行为训练作为提升和强化官兵心理品质的必修课,对提升军人“有血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培养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必须抓牢、抓实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意义十分重大。

一、 “有血性”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具有的心理品质

血性,《辞海》中指“刚强正直的气质和性格”。在全军政治会议上指出,“有血性就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血性就是战斗精神,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深刻揭示了军人有血性的思想内核。从心理学角度,血性从属于人们的性格中,这些都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同样说明了“有血性”是我们军人培养中对于性格和气质的内在要求。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性,是由多个侧面和不同的层次构成的复杂综合体。性格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人行为的目的性。做事是有计划性的还是盲目的,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第二,自我行为的控制。是主动控制、自制力强,还是凭一时冲动、放任自流。第三,在紧急困难面前是沉着镇定,还是惊慌失措。第四,对待学习和工作是严谨、有恒心,还是马虎、无毅力等等。属于意志型的军人,有明确的行动目的和较强的自制力,能排除干扰。

性格的情绪特征。在情绪的程度方面,对同一件事,有的人反应强烈,情绪体现深刻,而有的人则反应微弱,情绪体验浮浅。在情绪的稳定性方面,有些人善于自制,有些人却极易波动。持续性方面,有些人情绪活动持续时间长,留下的印象深刻,有些人情绪活动持续时间短,几乎不留痕迹。属于情绪型的军人,情绪体验敏感而强烈,举止易受情绪左右,处理问题易感情用事,容易发生冲动行为。

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指人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稳定的品质和特征。例如,在感知方面是主动观察型,还是被动感知型;是分析型还是综合型;是快速感知型还是精确感知型。在思维方面是深刻型还是肤浅型等等。属于理智型的军人,常以理智的尺度衡量一切,用理智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有时也爱钻牛角尖,与别人“抬扛”。

二、 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对“有血性” 军人培育的重要作用

军人职业的高风险和军事活动的高压力使军人承受着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这就需要军人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来抵御高压力对心理的损伤。另外,军人行为上出现的偏差、部队发生的事故案件,许多都与官兵不良情绪逐步郁结、心理素质较差有直接关系。军人行为训练是利用心理学原理,结合各部队的实际情况,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军人优良心理素质特别是军人挫折耐受力的一系列活动。因此,军人心理行为训练是增强军队战斗力,保障军事作业任务顺利完成的迫切需要,也是锻造新一代“有血性”革命军人的重要保证。

面对这些迫切的需要,强化军人行为训练能提高军人心理素质和体能,从而诱发和加强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军人产生多种正性影响,包括不逃避、战胜恐惧、控制情绪、增强体能、增强意志、磨练毅力、提升自信、开发潜能、熔炼团队等。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如战胜恐惧是控制情绪的一种。根据情绪的资源分配理论,任何一种情绪状态的诱发都会提高个体在任务执行期间的无关思维。这些无关思维会降低分配到记忆任务上的注意,从而降低任务成绩[1]。刘惠军等 [2]证实,工作记忆受动机和情绪影响,情绪化对工作记忆的干扰大于担忧的干扰。因此,情绪调试对提高工作记忆非常重要。以焦虑为例:焦虑是军人常见的负性心理之一。所谓焦虑,是对未来威胁和不幸的忧虑预期,并伴随着紧张的烦躁不安或一定的身体症状[3]。Izard等[4]认为, 焦虑是一种复合情绪反应,其中可能含有多种情绪,如恐惧、兴趣、兴奋、内疚、羞愧等。研究显示,心理行为训练能减轻这些负面情绪。如姒刚彦等[5]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与心理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心理干预方法,激发运动员改变其不合理的行为,使自我挫败的趋势最小化,合理信念最大化,感受并采取行动,最终减轻焦虑,促使情感成长,构建良好行为。

三、 培育“有血性”军人的心理行为训练方式和方法

(一) 建立积极参与机制,铺好军人行为训练之“基”。

军人积极主动参与是心理素质训练有效实施的基础。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是军人自我教育的过程,这就必须调动军人自身的教育资源,因此,应设计活动激发军人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让军人自己认识自己的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做出选择与决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军人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军人心理素质培养发展的前提。首先,参与活动为心理素质发展提供动力源泉,能满足军人参与活动的需要; 其次,参与活动为军人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契机; 再次,参与活动为军人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内容基础。军人只有参与训练活动,才能了解、选择、判断和整合客观的社会刺激和自我信息,把内外刺激源选择性地内化为自身素质。

(二)合理引导反思内化,砌好军人行为训练之“砖”。

反思内化是军人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任何一种教育要求要转化为军人的心理结构,必须有内化的过程。只有在训练的过程中全程关注自己的变化,并在训练后深刻的反省,才能把经历的一切内化成一种思维结构或是认知结构,才能形成行为训练的主线行“体验激感,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这也是心理行为训练的核心理念。“体验激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三部分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缺一不可。

体验激绪,就是在心理行为训练中,根据所要增强和培养的心理素质设置一定的情境和训练内容,让参训学员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认知、情绪、行为等心理上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创设体验情境。情绪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创设情境,就是为体验激绪搭建平台。2.注重自我体验。体验激绪是以参训人员为主体的活动过程。在训练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参训人员对一定情绪的体验,自己去感悟、判断和选择。心理行为训练与一般的体育锻炼不同点在于,它不是注重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而是注重是否获得深刻体验。3.注重情绪引导。在心理行为训练过程中,学员可能对积极情绪、消极情绪都有所体验,只要引导得当都能够对训练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行为改变认知。认知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失误的心理过程。行为是有机体在各种内外部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活动。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生俱来或以先天遗传为主的本能行为,另一类是后天习得或以后天习得为主的智能行为。对于心理行为训练来讲,主要是指后一类的行为。认知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认知是行为的起点,行为是认知的结果。正确的认知形成良好的行为,错误的认知产生不良的行为。改变不良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决定这种行为的认知及认知结构。想要贯彻“行为改变认知”的理念,要做种注意以下几点:1.在项目设置上,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2.在组织训练中,要适时进行行为调控。3.在总结点评中,要帮助受训学员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

习惯积淀品质。习惯是指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执行或完成某些动作或某种固定活动模式的需要和倾向。它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固定联结。习惯可以是多次无意识重复的结果,也可以是有意识练习的结果。心理行为训练就是通过反复训练持续强化和巩固训练效果,使学员养成良好的行为应对模式和认知模式,形成习惯。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逐步积淀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行为训练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使学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并积淀为优秀的心理品质:1.反复训练同一项目,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利用不同的项目,采取多种形式提升同一心理素质。3.强调项目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实践中存在着重活动轻内化的倾向。有些教育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由于忽视军人对训练活动的体验与内化,致使训练效果不佳。进行反思,目的是将活动中的方法、思维方式延伸到类似的其它情境,对训练结果进行总结。这个环节主要采取如下活动形式: (1) 呈现问题,活动前后对比; (2) 设计情境,进行实际操作; (3) 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 (4) 自我暗示提醒反思等。

(三)创设情景寻找有效策略,摆好军人行为训练之“檩”。

心理氛围是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军人心理活动的“起博器”。从根本上说,心理训练是由客观环境的刺激引起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提高的。军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军人与军人之间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心理环境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的。因此,心理环境的创设在心理素质训练别重要。心理环境的创设既可采用背景、环境设计,如背景音乐、动画的呈现、空间位置的设置等等,更应该重视心理手段,如以故事、活动、创设情节、案例归纳等达到尊重、理解、信任军人,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军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军人,用心体验军人的内心感受和情绪反应。军事技能训练,它是以掌握技能知识为最终目的; 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虽然是培养军人某些品质,但是最终还是落实到以掌握知识为中间环节。在策略训练中,一方面应体现发展性、可操作性和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即策略训练要符合军人心理发展的规律,符合军人心理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根据军龄设定策略训练目标,通过相应的目标实现可以一步一步地促进军人心理健康、完善地发展。可操作性原则是指策略训练应该明确、具体化为可以观察评定的、可以训练培养的行,如抽象的概念完善的自我,可以具体化为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和肯定自己等等具有意义,不能只是将其停留在活跃的层面上。

总之,激励参与是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基本条件;创设条件和策略训练是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基本手段; 反思内化是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目标达成的关键。因此,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是一个连续互动的整体,上述各个环节的彼此衔接至关重要,通过相互衔接达到形成品质,使军人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成为新一代“有血性”的革命军人。

[参考文献]

[1] Ellis H C, Ashbrook P N. Resource allocation model of the effects of depressed mood states on memory[M]// Fielder K, Forgas J, ed. Affect, Cognition, and Social Behavior. Toronto, Ontario, Canda: Hogrefe, 1988.

[2] 刘惠军,郭德俊,李宏利,等.成就目标定向、测验焦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J].心理学报, 2006, 38 (2) : 254-261.

[3] Lang P J, Davis M, Ohman A. Fear and anxiety: animal models and human cognitive psychophysiology[J]. Journal Affect Disorder, 2000, 61 (3) : 137-159.

[4] Izard C E , Youngstrom E A. The activation and regulation of fear and anxiety[J].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1996, Vol. 43: 1-59.

[5] 姒刚彦,李庆珠,刘靖东. 改变“低挫折容忍度”的心理干预及效果评估―一位奥运银牌运动员的个案研究[J].心理学报, 2008, 40 (2):240-252.

(作者单位:信息工程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1)

上一篇: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综合素养提升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