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机制问题探究

时间:2022-10-27 09:39:24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机制问题探究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采用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政府集权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进,这种运行机制已不再适应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我国教育管理体制逐步从中央集权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办学效益和功能发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寻求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有机“结合点”,是关系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校企合作机制的现状

校企合作具有现实基础。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新兴新型专业工人的需求呼唤校企合作。一方面,现代工业的特殊性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要求。这一现实矛盾制约着企业与学校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面向的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市场,企业面向的是学校培养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人才资源市场。因此,市场是联系校企的纽带,是校企沟通的桥梁。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与发展,职业院校与企业需要紧密联系,相互交流,才能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面临困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要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关键在于以市场需求为主,突出技能人才的能力培养,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目前以市场需求为主发展职教的政策制度、运行机制还不到位,造成校企合作步履维艰。

二、校企合作的机制构建

校企合作,必然牵涉企业、学校、受教育者三方,另外政府与行业的介入,使校企合作走向整合。从类型上看,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与企业在对受教育者共同培养的过程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政府与行业如何发挥作用,参与对象如何互惠共赢,这些都需要探索实践。

1.组织构建:参与对象的地位与作用

学校――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体。学校应根据市场人才需求预测进行专业课程改革,调整、规范专业建设;以岗位技能为核心,构建职教课程体系: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并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企业――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合作者。企业与学校应成立校企合作董事会,制定、修改、执行合作教育计划;应共建实训基地,加强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接受学生实习,促进职校师资队伍向“双师型”转化。

政府――政府是校企合作的管理部门。政府通过有关立法加强对校企合作的干预,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如出台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校企合作的中坚力量。行业协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市场信息的传播者,是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参与者。校企合作的整个过程由行业协会为中介,执行监管和质量考核,并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以作为中小企业培训能力不足的补充结构。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校企合作的培养对象。在这里,受教育者扮演着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作为学生,应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职业基本素养;作为学徒,应认真工作,锻炼职业基本技能。

市场――市场是校企合作的媒介。学校与企业合作媒介是人才市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人才供需情况,来影响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

2.矛盾协调:几组关系的处理

(1)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处理。企业是经济部门,学校是教育部门,两者价值取向不同而产生矛盾。企业常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特别关注岗位技能训练;而学校教学常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使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亦或片面追求升学而偏离办学方向。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而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的短期合作上,离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目标还有一段距离。面对这一现实,政府应以法律的手段加强行政干预,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2)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处理。政府是一个国家的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是对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世界经济起着重要作用的权威性的社会中介机构,是代表成员企业利益,联系企业与政府的民间组织,行政上不受政府约束,但有义务向政府提供行业的有关情况,向成员企业宣传贯彻政府的方针政策,并要求成员企业执行政府所作出的决策。目前,政府行政干预职业教育仍是主要因素,行业协会在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职业资格标准等方面发挥作用不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良性发展需要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使人才培养顺应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的趋势。

(3)“学生”与“学徒”的关系处理。受教育者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这种双重身份的理论意义就是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使“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真正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为企业创造财富而获得一定经济补偿,达到“双赢”的目的。但是,从各国的校企合作教育中,存在对受教育者双重身份的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象,其原因来自企业和受教育者自身。如企业经济利益观念狭隘,把受教育者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忽视对其培训或阻碍其在学校的学习;受教育者因学校可以提供改行的机会或其获得相应的教育文凭而热衷于做学校学生。这些现象在我国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在利益追求与人才培养之间求得平衡。

上一篇: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控制系统浅析 下一篇:职业院校专业技能训练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