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繁荣的关键要素

时间:2022-10-27 09:02:26

水泥繁荣的关键要素

2012年,中国水泥市场在我国经济增速下滑、房地产等下游行业不景气中,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产量再创新高。2012年我国水泥产量近22亿吨,比上年增长7.4%,产量约占全球的3/5,消耗接近世界水泥产量的60%。但市场和行业所处环境的变化,让水泥产业感觉到不小的压力,各种不利因素加剧了市场供求矛盾,水泥行业供大于求,销售下滑,库存增加,加上企业购买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还有电力、运费、工资等都在上涨,增加了企业的各项支出,大大降低了水泥工业利润空间,影响了水泥企业正常接单生产和市场信心。面对市场需求不畅和成本上涨的疯狂,市场出现的各种变化不断,市场需求量下滑,当前水泥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陡然加大,一些企业由于产品销不出去,库存加大,资金链风险加大。步入2013年的中国水泥产业将何去何从呢?

拐点已现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水泥产量为18.8亿吨,,2011年我国水泥产量20.9亿吨,同比增长11%;2012年中国水泥行业总产量达到22亿吨,比2011年增长7.4%。三年来,我国水泥产量虽屡创新高,但其增长速度出现递减。有业内人士表示,增长的是产量的吨位数字,减少的是市场需求量,市场需求在进一步萎缩。旺季不旺,淡季萧条,市场呛凉,成为2012年水泥市场的最好的描述。对比一些水泥方面的公开数据,我们会发现2012年中国水泥业实际上是在走下坡路的,全国水泥利润总额同比下降近50%。这种增速递减、效益下降的趋势表明,水泥行业的黄金十年已经结束,2013年形势将会更加严峻。未来,我国水泥工业增长速度进入低速增长期,主要是调整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环保节约型和高性能、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我认为,中国水泥粗放式放量增长的阶段已经结束,中国水泥市场进入了下行区间。因此,加快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水泥工业“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首要任务。从2013年开始,中国水泥产业开始进入调整及缩量下行区间。

繁荣的要素

面对进入增长递减期的中国水泥产业,未来市场将何去何从?作为中国水泥企业,我们应该始终清晰的认识到两点。这些年,水泥产业之所以能够保持两位数的增速,获得这么好的发展,除了经济形势看好、行业自身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水泥产业作为房地产等的下游产业,本身具有很好的消费刚性需求,因此,随着房地产等下游产业的发展,市场的潜力才能够不断被激发出来,但是推动整个水泥产业发展的还是城镇化和出口两大支柱。我认为,内需(城镇化)拉动,出口推动,推拉结合,才能促进水泥产业繁荣。

首先,内需(城镇化)是拉动水泥产业发展的关键。“十” 后强调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之动力,或是未来内需扩张的潜力后,未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的前景可期。2013年,中央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这对拉动水泥产业发展将起很大的作用。从培育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的角度看,一旦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加速,必然会刺激这些新市民在住房、装修、家电配套等方面进行消费。这些“升级换代”式的消费,显然是今后一个阶段的扩大内需主流,而水泥作为其中的“主力军”自然会有需求。城镇化是水泥行业的机遇,中部地区将会是城镇化受益最大的地区。中国水泥协会名誉会长雷前治分析,“我去过河南、浙江等地区实地调研过,发现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三代农房:第一代农房以土胚房、两层平房为主,这代农房平均需要7至8吨水泥;第二代农房以200平方米、多层式房屋为主,一栋农房耗费水泥20多吨;第三代农房以面积为250平方米的小洋房为主,这代农房需要水泥80多吨。” “现在全国都在进行新型城镇化的更新,东部地区正处于二代农房向三代农房的更新过程中,中部地区存量多为二代农房,西部地区则在处于二代农房取代一代农房的取代过程中。”雷前治如是分析。据此估算,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0%,以1.2亿人口城镇化计算,居民住宅建设需求水泥7.2亿吨。 近期,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到,2012年全国新开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770万套,基本建成550万套,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任务目标。明年将继续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是基本建成460万套、新开工600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0万户左右。新型城镇化会带来大量对水泥的需求,这是水泥行业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好的机遇。因此,不论是从我国城镇化的滞后程度、发展空间还是政策基调看,城镇化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加速深入地推进。随着中国城镇化推进,水泥行业有望持续受益。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初稿已编制完成。该规划称“城镇化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元投资”。各地城镇化体系建设规划方案亦已纷纷出炉。福建、江西、云南、贵州等地纷纷出台城镇化体系建设规划方案。因此,实施城镇化无疑是2013年中国经济的“重点+亮点”。如果一个中等城市,进城一个农民,其城市配套的成本就达到50万元/人,大城市要超过100万元/人。 城镇化将为水泥业提供市场增量空间。而“十二五”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规划所带来的家居建材消费需求更是惊人。未来30年,我国将建设的房屋总量在650亿~700亿平方米,为我国建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将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城镇人口增速将远大于人口增速,所以中国水泥使用量提升空间值得想象。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一位人士认为,城镇化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受此拉动影响,水泥业无疑会有所复苏。预计2013年第一、二季度,随着房地产项目的开工回暖,水泥产品需求加大,价格将有回升的机会。

其次,出口因素是推动水泥产业发展的要素。近年来我国水泥产能迅速扩张,水泥出口也随之“井喷”式增长。2005年我国水泥出口突然飙升,突破此前年均600万吨的出口规模,达到2216万吨,2006年又进一步攀升到3613万吨的高峰。但是2007年之后,受取消出口退税、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对我国大陆水泥产品征收反倾销关税的连续打击,我国水泥出口迅速滑坡,近两年出口量更是降至1200万吨以下,不足高峰时期的1/3。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共出口水泥1199.7万吨,比2011年(下同)增加13.1%,价值6.8亿美元,增长10.2%;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吨57美元,下跌2.5%。2013年,我国水泥产量近22亿吨,如此大的产量不可能全部消化在国内,无论怎么扩大内需,市场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必然要有一部分水泥走向国际市场。2013年,我国水泥在优化存量中,出口也很关键。这种优势在2013年将依然得到保持,水泥出口依然是2013年水泥市场的重头戏。但从2012年的出口情况看,我国水泥价格不尽如人意,附加值较低。我认为,2013年,水泥行业要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转向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为此,必须提高我国水泥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是未来我国水泥工业产品出口的前景所在,这方面必须高度注意,要结合第二代新型干法先进工艺的研发,迅速把技术含量和质量搞上去。还要建立国际水泥市场的销售网络,开拓国际水泥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不放弃传统市场的同时灵活运用多种贸易形式开拓新市场等等。只有内外结合,才能造就2013年中国水泥业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要看到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千万亿元投资后进入2011年开始乏力,人们对于经济的预期不足以及企业对于经济的顾虑,使得整个经济环境变得缺乏活力。进入2013年,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环境并不宽松,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国内方面,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中国水泥产业在2013年发展将更加谨慎,未来企业在经济平稳期应该做好产品布局,努力培养好品牌,以此在经济发展高潮来临时,抓住市场发展的狂潮,从而让自己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调整结构、稳定发展是2013年水泥企业最需要记住的。

上一篇:徐新国:工控安全亟待国家立法 下一篇:临空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