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十种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时间:2022-10-27 08:52:19

浅析十种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摘要:近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频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学生是否能良好学习甚至是良好生活的关键因素,本文就此现象总结出十种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期望教师进行区别性、针对性的教育,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密切师生关系。

关键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只有了解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才能更好的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一、针对防范心理而诚恳热情,能相敬亲和。有的学生生怕说出欠考虑的话会给人留下把柄。因此,导致凡事留一手的思想在不少学生的头脑中时时闪现。对这种防范心理很强的学生,老师要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努力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与存在防范心理的学生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建立起亲人般、兄弟般、姐妹般的人际关系,做到这一点,老师与学生之间才能相敬亲和,才能密切师生关系。

二、针对揣测心理而开诚布公,能释疑解惑。现实中,有的学生对老师习惯于“看脸色行事”、“投其所好”、“见风使舵”,此是揣测心理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非正常、非正面的揣测心理的滋生和蔓延,往往缺乏事实依据,捕风捉影地传播一些小道消息,极不利于高校教书育人的大环境。因此,针对揣测心理,老师要开诚布公,在不违反法律法规、校风校纪的前提下,增加教学工作的透明度,以公开求公正,以公正求公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可供学生揣测妄猜的机会,有效消除那些揣测心理占上风的学生心中的疑团,同时相应地证明了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老师与学生,彼此间达到心里坦荡荡。

三、针对紧张心理而轻松幽默,能卸包减负。密切师生关系离不开谈心交流,而老师往往由于谈心方式单一或学生自身素质的原因,造成学生每与老师接触,有如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对此,老师要综合考虑造成学生紧张心理的主客观因素,注意谈心的策略,根据条件及环境的差异,尽量避免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谈心交流方式,以平和平等的心态营造轻松幽默的氛围。这样一来,一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谈心对象卸下思想包袱,减轻思想负担;二能与被约谈者推心置腹,使之和盘托出心里话,从而便于理顺老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固化感情纽带。

四、针对轻视心理而揭短亮丑,能取信于学生。由于教师的素质能力不尽相同,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人而异,其中的负面因素往往使一些学生看不过眼、不服气,进而产生瞧不起老师的念头。针对轻视心理,老师要力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偏激做法,应该以“静坐常思己过”的态度,在学生面前勇于正视不足、揭短亮丑,使学生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老师只有放下架子,不怕丢面子,与有轻视心理的学生面对面交流,才会使学生逐渐完成从轻视心理到谅解、由思想上的轻视到重视这一转变。一旦轻视心理得到剔除,老师就能取信于学生,为师生关系进一步深化铺平道路。

五、针对抵触心理而真诚善意,能消除隔阂。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由于是出现在老师与学生之间,所以老师应该重点在自身上找原因,力戒以上压下、盛气凌人、硬性较真、以牙还牙的做法。而是应该给予抵触心理的学生以真诚和善意,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化解学生的抵触情绪,有效防止矛盾激化。学生信任老师,老师善待学生,那么师生关系一定会亲密无间。

六、针对辩解心理而直言曲直,能以理服众。辩解往往体现在头脑灵活、善于言辞的学生身上,其中既有关于是非曲直的辩解,又有为自身某种行为的辩解,不论何种性质,对于老师来说,针对辩解心理突出的学生就要直言不讳、直言正误,疏堵并举。学生正确的辩解,老师予以肯定。对于非正确的辩解,老师就要力戒闪烁其词、阻塞视听。要注重发扬民主,在广开言路、畅所欲言的氛围中使学生晓之以理,或借助网络论坛通过网民参与辩论,澄清一些共性问题,敞开天窗说亮话。只有这样,才能以理服众,取得说者宽心、听者舒心效果的同时,也丰富了师生关系的内涵。

七、针对自卑心理而鼓劲打气,能灯亮路明。相对而言,粘液质或抑郁质的学生自卑感的生成率要高于其他型质的学生。存有自卑感易使学生精神萎靡,自惭形秽,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针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老师就要经常鼓劲打气,深挖产生自卑的根源,努力为学生创造克服自卑心理的条件。要运用具有新意的表扬手段,注重表扬的层次性和表扬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转变观念,明确认识,端正求知动机,强化求知欲望。

八、针对悲观心理而激励鞭策,能自强自立。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挫折,受年龄小、阅历浅、承受力弱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些学生极易悲观失望,甚至一蹶不振。针对类似的心理状况,老师就要适用激励和鞭策手段,不间断地为“患者”服“宽心丸”,同时关注“疗效”,把握住火候。激励鞭策的结果,能使存在悲观心理的学生摆脱思想禁锢,自强自立起来。老师由此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值得信赖的朋友。

九、针对徘徊心理而勘校纠偏,能明确方向。学生徘徊心理的主要表现:一是优柔寡断,思维刻板,常在某一问题上绕圈子;二是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一些学生取得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此行为就是徘徊心理作用的结果。面对这类现象,老师就要及时勘校纠偏。对于前者,就要通过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于后者,要指出满足于一时、忽视长远必然为前功尽弃做注脚的深刻道理。以此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在克服因循趑趄、徘徊不前的问题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十、针对放纵心理而警钟长鸣,能防患未然。学生思想上的放纵大多是明知故犯,“以身试法”,其原因既有“桀骜不驯”的陋习,又有对老师的不满。针对学生的放纵心理,老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个醒,既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又要适时“猛击一掌”,促其猛醒。恰当地运用案例、故事进行说教,启发学生知晓其中事理,从中吸取教训。

师生关系形同鱼水,须臾不可离。有学生,才需要老师;培养出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师生关系密切而真挚,才更能体现出教师存在的价值,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蓝文权,蒙运芳.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思维方式的创新[J].学术论坛.2007(12)

[2]邵晓枫.百年来时代精神与中国师生关系观的变迁及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07(22)

[3]邵晓枫.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观述评[J].教育学报.2007(05)

[4]史晓杰,周全喜.从“平淡疏离”到“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构建――以1010份中学生样本频数的分析为例[J].学术交流.2007(08)

[5]李松涛,李贞,张燕,王,李家.心理干预对新入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影响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7(04)

[6]吕薇,英玉生.高职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6(08)

[7]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01)

[8]郭成.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设计与操作[J].课程.教材.教法.2004(06)

上一篇:童可欣的媒体之路及比赛解说特点的分析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刍议:以江华瑶族自治县N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