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的探讨

时间:2022-08-24 05:03:49

关于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的探讨

摘要: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的民居建筑逐渐丧失独特民族形式和风格,进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突显了研究居民建筑的迫切要求。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分析,提出对我国民居建筑文化传承及当代居民建筑创新的计划和方案。对于中国民居建筑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使我们生活空间和生存环境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生华。

关键词:民居建筑 传承和保护 创新 生存环境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我国的住宅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90%,尤其是房地产的住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的事情。它关乎到我们整个民族的意识形态。解决怎样进行新的商品房开发同时又保护好老的居民区,避免造成永久的遗憾,这是整个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课题。

第一章当代民居建筑的――现状及问题

1.传统民居建筑面临的危机

福州的三坊七巷被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是我国东南现存最大的传统民居建筑群之一,汇集了包括严复,林则徐,冰心等众多名人的故居,但从90年开始,房地产开始光顾这里,这些传统民居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层商住建筑。

估衣巷被称为津门第一街,这条有600年历史的老街区也难逃改造命运,尽管有众多人士在拆迁前为保卫老街做出了诸多的努力,但它再也不能恢复从前的模样。我们的大部分城市已经失去了个性,文脉模糊,记忆依稀,历史遗存破碎,符号混乱。一方面是拆得很惨;一方面是建得很糟。

北京第三次大规模的胡同翻新。前两次是尼克松访华和克林顿访华时,同样是把墙刷成灰色。有北京人风趣地感慨着:“克林顿一定没有注意到,他来到了除了刷墙,还是刷墙的城市。”第三次,可能是为了迎接奥运。用一种颜色,一律抹平刷灰,画出砖印,去真存伪,去古还新。如今都过去5年了,真正的北京古都是不是已经消失了。或者某些地方,实在不想复原,就推到重做。我们的发展的速度很快,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这个观念,意识不到问题所在。迫切研究民居建筑的发展关乎于,我国所有一线二线急速发展的城市拆迁及建设问题,三线城市中保护传统民居的问题。

这是中国城市一个的问题,因为我们都是在造这个高楼,把以前老的房子比如这种历史街区都拆了,它不仅拆的是房子,拆的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的和谐,尤其在城市里它的基础就是居民社区,我们相当于把发展了很多年成熟的社区全拆了。

第二章全球化背景下对居民建筑的――理解和面对

全球化意味着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特性受到威胁,除去铅华,去繁从简,将美回归到最纯粹,最自然状态,当然不行,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进而带来我国城镇住房紧张,不得不以现代的住宅小区,高层住宅这种高密度住宅来加以缓解。我们必须面对这种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但未必将邻里关系,交往空间都压缩在电梯里,我们拒绝这样的“病态建筑”。对于民居建筑的问题,最主要有两条思路:一、对已有的传统建筑进行保护,传承。二、对要建造的新的住宅建筑进行创新。并非单纯模仿外国的,生搬硬套。对于是不是该学习西方的建筑,前提是要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吸收,否则毫无可取之处。对中国现代建筑来说,新的形势,新的创作道路正是要从中国自己的传统格局里产生的。在这两条思路之上的前提是:对我们自己本土的传统文化的自信。这是最重要的。

而且,对于建筑文化的表达不是建筑形式的简化和模仿。更应该是在城市显性文脉因素的创新性表达和城市设计原理基础上的创造。针对具体的项目或设计,要进行具体的实地调研,通过调研来明晰思路。不能建立在赶速度完成的基础上,坚持保持生活的真实性。

第三章对城市居民建筑的――延续与创新

(一)、对老街古迹,故居的保留和延续

1.对故居原址的挖掘

地方历史文物、古迹和人物,通常以建筑的形式予以保存、宣传和弘扬的,一般称为纪念性建筑,这也是形成地域建筑特色的建筑门类之一,它可以更深层地再现建筑历史的发展,强化和突出地域建筑的独特风貌。这类街区不在少数,它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而且能满足多方面的社会需求。

2.对街区周边自然环境的传承

各个居住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是各不相同的,它是形成和发展地域建筑风格的先决条件之一。都要将其看做一个有机体的发展阶段,遵循从其衍生和进化的条件和规律。老的街区,对集体记忆的感知,历史事件,社会群体需求和渴望周边事物的转化都有很深的影响。

(二)、 建造合理的当代“中国式”住宅

1.场地和健康

首先,我们回归到最基本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最基本的是什么居住环境?应该是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那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世界卫生组织所定义的健康标准是“一种具备身体强健,精神愉悦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状态”,过去那种仅仅满足于身体没有疾病的观念是片面的,我们所要追求的应该是整体的身心健康。居住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心理感受。那么在场地的规划上和在建筑的内部空间上都需要加调整。如:两三户人家建立一个共享的院落空间或垂直院落,也不影响餐厅的设置或厨房的设置。或每层住户共享一条游廊或阳台。要重视以人为本的功能和形式。

2.社会和文化

空间场地的内向和含蓄是一般民居的共性,在北方尤为典型,更为封闭,不仅是因为北方天寒,风沙大重在抗御自然力的侵害。还因为中原正统的儒家观念,内敛的性格根深蒂固。

这说明了地方性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我们应当在全球泛滥的的伪文化压力面前捍卫自己的文化特性。南方水乡的居民,黑瓦,灰砖,白墙。色彩都是素雅和谐的,这是中国水乡特有的色彩。客家土楼民居建筑又是土墙,灰瓦,代表着丘陵地区的色彩。这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都是我们的文化价值。高层住宅区要更多的吸取这些养分,如我国传统四合院住宅内外有序,动静合宜的布局精神。如岭南的自由,明快,开朗,形式多样的建筑特色。

3.材料及能源

数百万年前,河土就开始沉积这些粘土,因此现在粘土的总量占地壳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粘土,无处不在。容易造型,对室内气候也有积极作用。粘土会储存热量,抑制噪音,调节湿度,吸收空气中的污染,不仅如此,粘土制作耗能很小,并且可以任意处理而不会产生不良后果。

竹子特殊的结构,通过竹墙形成的通风系统,使的居民使用空调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减少,经过统计,至少比其他建筑的民居节能70%。

这些材料的延续了历史的文脉,又强调了建筑与人,人与环境的协调。建筑虽受科技的影响,但是需要科技来服务于人的感受,增强亲和感的。科技是促进工艺的传承,增强气氛的融合的。无论是高层还是多层住宅,从第五立面的设计应该引起设计师的注意,按照不同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俗,合理规划,科学安排,排坡屋顶,太阳能极板,树岛绿荫的组合等等。

结束语

城市化复杂性和特殊性,在我国加速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社会转轨期表现的尤为突出。我们要为传承,发展城市个性,构造出我国民居建筑强大的生命力,希望使我们生活空间和生存环境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生华。

参考文献:

[1][英]保拉.萨西 ,可持续性建筑的策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

[2]赵新良,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1

[3]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4]赵新良,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1

[5]曾坚,传统观念和文化趋同的对策,建筑师,1998,8

[6]薛求理,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1

[7]张驭寰,中国古建筑分类图说,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8]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建筑学报 2003,7

上一篇:浅谈西方绘画创作中情感表达 下一篇:童可欣的媒体之路及比赛解说特点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