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庐枞地区某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时间:2022-10-27 06:32:15

安徽省庐枞地区某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摘要:本文论述了庐枞地区某金矿区的地层、构造及蚀变类型与金矿化的关系以及该矿区的找矿标志

关键词:地质特征 , 找矿标志, 庐枞地区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ir, in one of the gold deposit formation, structure and altered type with gold mineraliz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e prospecting marks

Keyword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ing marks, where the dormant areas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成矿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下扬子火山岩带庐枞火山岩盆地西南缘,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中段、郯庐断裂的东南侧。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中侏罗统罗岭组长石石英细砂岩,局部为中粒砂岩。本区火山岩盆地内地层为侏罗系上统—白垩系的一套陆相火山岩地层,地层自下而上为砖桥组火山碎屑岩、双庙组气孔状安山岩、浮山组粗面质熔岩、碎屑岩。

2、构造

断裂构造:矿区内主要分布三组断裂构造。第一组断裂为北东向,多为闪长玢岩和正长斑岩岩脉所侵位;第二组断裂为北北西—近南北向,为赋矿断裂,是该区金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第三组断裂为晚期近东西平移断层。

单斜构造:本区矿点地层呈北东和北北东向倾斜。

二、 矿床地质特征

1、 矿体特征

该区矿床为含金铜石英脉状矿床,由三条近南北向含金铜石英脉组成。矿体受FⅠ、FⅡ、FⅢ三条断裂带控制分别组成Ⅰ、Ⅱ、Ⅲ三条含矿脉带。于三条含矿脉带中共圈定13个金矿体。主矿体赋存于Ⅰ号脉体的中部或南部。Ⅱ号和Ⅲ号脉体矿化微弱。现主要将Ⅰ号脉带特征叙述如下:

Ⅰ号脉带位于矿床东侧。铜金重晶石石英脉是该矿区的主要含矿脉体,矿体产于近南北—北北西向的主断裂破碎带,主体发育于罗岭砂岩中。矿体是由若干矿化脉体充填FⅠ断裂带所组成,总体近南北走向,全长大于1000米。脉带中的重晶石石英脉矿体呈脉状、似板状,向西陡倾,重晶石石英脉沿走向具有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等方式排列特点。类型以硅化石英脉为主。该脉带含表内金矿体7个,平均品位5.27g/T,平均厚度0.83米。占矿床储量的96.22% 。金矿位于1—4线之间,断续产于4#铜矿体北段,呈脉状间或为铜矿体包裹或分隔。矿体长100米,最大延深80米;见矿平均厚度1.06米;平均品位3.67g/T。矿体延深由2线向两端减小。金矿于0—16线间,产状在平面上,由北而南矿体走向由NW10°—NE10°呈有规律分段变化。剖面上0—25米标高以上倾向西,倾角75°—80°,以下转为直立或东陡倾斜。倾角大于80°,深部又有逐渐转向西倾的趋势。富矿段分布于中上部。工程见矿平均厚度0.85米,平均品位4.99 g/T。

2、矿石特征

⑴矿物组成

矿石矿物组分主要为石英、黄铁矿、镜铁矿、黄铜矿及铁、锰碳酸盐矿物。石英的形成分三个世代。其中早世代为块状烟灰色石英与金铜矿化密切。黄铜矿呈浸染状和星散状分布于重晶石石英脉中,在矿脉浅部,黄铜矿和金矿物共生在一起。镜铁矿是矿区分布普遍的矿物,主要富集带在矿区北端及上部部位。锰碳酸盐矿物与重晶石共生在一起,多分布于角砾结构发育的矿脉中,显示晚期阶段富集特征。矿脉中黄铁矿含量少,显示矿床低硫特征。

矿石的自然类型为浸染状石英脉型。

⑵ 矿石结构构造

① 矿石结构

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溶蚀交代结构、包含结构、交错结构、碎屑结构,其中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是矿石中的主要结构类型。

② 矿石构造

角砾状构造、脉状及团块状构造、粒状及细脉侵染状构造、晶洞、晶簇构造,其中角砾状构造是矿石中的主要构造类型。

3、 金矿赋存状况

金矿物的赋存状态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分布于黄铁矿及石英颗粒中,部分以粒间金、裂隙金形式存在,包裹金较少。

4、 蚀变类型

矿床主要的蚀变类型为硅化。在断裂构造发育处和金铜矿化富集带硅化更为强烈,硅化与金铜矿化关系密切。另外重晶石化、铁锰碳酸盐化、镜铁矿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也较发育。

蚀变与矿化受断裂构造控制,显示明显的线型特征和侧向分带性。高岭土化和绿泥石化多伴生一起,分布在矿脉附近,为近矿脉蚀变类型;硅化带一般较宽。由矿脉至围岩可以划分为强硅化带、中等硅化带及弱硅化带。强硅化带围岩原岩结构已模糊,变成硅质岩;中等硅化带原岩结构仍可辨认;弱化硅化带原岩结构构造清晰可辨。

三、矿床成因类型

该区成矿机制与火山、次火山作用引起热卤水对流循环有关。火山岩浆活动产生的巨大热能,在火山机构或次火山岩附近,引起热水对流循环,地表卤水向下渗透,与火山岩类发生水/岩交换反应。热卤水中丰富的Na+及部分K+,形成大量钠化及钾化蚀变,析出的Fe、Cu、Au、Ag、Pb、Zn等与卤水中Cl-和S22-等形成相对稳定络合物。随着对流循环的持续进行,金属物质浓度越来越大,形成含矿热卤水,最终对流到地表或近地表附近,发生沉淀或部分充填交代而成矿。

在对该区石英脉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δ18ο=-1.1—0.49‰,δD=69‰ ,处于混合水范围,表明与火山热液及大气降水混合有关。

矿床包裹体资料表明,石英包裹体类型为气相或气液相型,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为165—245℃,属中低温热液矿化。结合矿床产状及矿物组合特征,可以认定该矿区矿床为典型的浅成热液脉状金铜矿床。

四、找矿标志

1、 构造标志

盆地边部、盆地边界断裂交汇处、火山口附近和受近南北向断裂控制的构造矿化带及断裂发育区、火山机构旁、盆缘多次侵入的脉岩及次火山岩集中区等都是寻找金铜矿的有望区。

2、蚀变标志

火山喷气—沉积矿床的蚀变组合,是硅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及重晶石化;线状浅色蚀变。

3、矿物标志

金属矿物成分仅见孔雀石、兰铜矿、次生铁锰矿物。

4、地球化学标志

主要指示元素为Au、Ag、Bi,次要指示元素为Cu、Ba、Mn、Pb、Zn

五、结论

通过工作,得出了本区断裂控矿为主,矿床发育于火山岩盆缘一组近南北断裂带中,往南及深部与火山机构或潜火山岩体相通。产于其中的主矿体与受同一构造控制的杏仁状安山玢岩脉紧密共生。

本矿床的发现和勘查是庐枞地区找金史上的一个突破,通过对该矿区成矿地质特征的研究对我们找寻类似矿床类型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构造与金成矿规律》张湘炳 (矿产)

3、《长江中下游区域铜, 金, 铁, 硫矿床基本特征及成矿规律》 王道华等

作者简介:姜丹 大专地质工程师,先后从事野外地质找矿工作,参加了庐枞地区某金铜矿区详查工作;参加了庐枞地区成矿预测课题研究、《地质资料二次开发》课题研究等工作。现从事地质科技资料管理工作。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跨国追凶20年 下一篇:环保背景下建材技术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