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郎溪姚村铀矿床构造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

时间:2022-03-19 08:16:33

安徽省郎溪姚村铀矿床构造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

[摘要] 介绍了姚村铀矿成矿大地构造位置,区内断裂构基本特征。研究了铀矿化构造期次的划分及铀矿化与构造的关系。

[关键字] 铀矿 构造特征 构造期次 构造与矿化

[中图分类号] P6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52-1

1 大地构造位置

研究区所处的大地构造分别为扬子准地台(Ⅰ)、下扬子台坳(Ⅱ)、皖南陷褶断带(Ⅲ)、和绩溪穹褶断束(Ⅳ)与黄山凹褶断束(Ⅳ)的交接处。北东向绩溪断裂通过矿点,该断裂规模大,切割深,延伸长,由一系列北北向剪压性断裂组成,是区域性的控岩、控盆、控矿大构造。

2 构造基本特征

姚村矿点位于姚村岩体的东北部,岩体内一组北北东走向的断裂为本区的区域构造,自西向东分别为姚家塔,七塌和塔冲断裂。矿点内铀矿化主要受上述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走向±80°)及其派生的北东向的构造组控制。

2.1近东西向构造

主要有G1、G2两条主干构造组成。

(1)G1断裂构造:该构造全长3.5公里,地表出露宽度2-20米,一般宽度4-6米。沿走向构造具有东强西弱的特征,且具分枝复合、膨胀收缩和局部拐弯的特征,构造总体走向80°,倾向南,倾角75°-85°。表现为硅化糜棱岩、硅化角砾岩、断层泥和萤石脉。

(2)G2断裂构造:该构造全长2.6公里,宽2-16米,具膨大收缩特征,总体走向80°,南倾,倾角63°~88°。表现为硅化糜棱岩、硅化构造角砾岩、硅质脉、各期萤石胶结的构造角砾岩和萤石脉。

2.2北东向构造

为G1、G2主干构造的次级派生构造,与主干构造呈入字型相连。其构造岩成分、种类特征与主干构造相似,次级构造与G1、G2构造交汇处构造膨大,构造产状120°-150°∠50°-85°,少数为300°-330°∠50°-82°。一般长100-200米,少数达1100米。宽数十厘米-4米,个别达28米。是矿化富集的有利部位。

2.3北西向构造

该组构造走向280°-310°,倾向南西,倾角75°-84°,长400-700米,宽2-5米。以硅化带、硅质角砾岩为主,其次是浅色萤石胶结的构造角砾岩和杂色硅质脉,构造显示出张扭性特征。

3 构造活动期次

根据构造岩种类、岩性特征、胶结物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热液脉体活动等特征,矿点内构造活动至少经历了四期。构造应力场发生了压~张~压~张的转换,以张性期的活动时间最长,具有明显的脉动性。铀矿化与其关系密切。

3.1压扭性活动期(早期)

在区域姚家塔、七塌断裂活动的同时,矿点内产生一组近东西向的压扭力,形成G1、G2构造的雏形,同时生成糜棱岩,后发生硅化,形成早期的硅化糜棱岩。

3.2张性活动期(中期)

本期构造活动时间长,脉动性强,是采矿点内最主要的构造活动期。

3.3压扭性活动期(中后期)

经历了漫长的张性活动后,构造以转向压扭性活动,形成糜棱岩,该岩成分复杂。由于活动强烈,在G1、G2及其次级北东向构造中广泛形成镜面擦痕和断层泥。

3.4张性活动期(晚期)

最后一次构造活动,是上述强烈压扭活动后的一次松驰性活动,形成松散的构造角砾岩。其特征是先前形成的构造岩破碎成大小不等的角砾,被长英质碎屑物和泥质物胶结,成分复杂,胶结松散,类似河漫滩中堆积的角砾岩。

4 构造与矿化的关系

铀矿化与岩体内的构造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且不同级别的构造对铀矿化的控制起不同作用,构造级别越低,对铀矿化的控制作用越密切。

4.1区域构造的控矿性

姚家塔、七塌区域构造是矿点内较大的区域构造,贯穿了整个岩体,岩体内地表异常点、带,特别是较好的点、带都产出在它们的夹持体内。

4.2主构造的控矿性

G1、G2构造展布在岩体北部边缘,是矿点内最主要的控矿含矿构造,构造带中的矿化,特别是工业矿化,主要产在构造破碎带、构造角砾岩或其上盘破裂花岗岩中。

4.3北东向次级构造的含矿性

北东向构造是主构造的派生构造,成组出现,控制该区的主要工业矿体,矿点中80%的资源储量受该组构造控制。

4.4碎裂花岗岩的控矿性

碎裂花岗岩是矿点内构造活动的产物。在主构造长期、强烈、频繁的活动过程中,构造旁侧,尤其是上盘的围岩破碎,形成碎裂花岗岩,它与正常的围岩一样,具有典型的花岗结构,但岩石内的微细裂隙特别发育,组成岩石的矿物一般已破裂,它与花岗岩呈渐变关系,越近主构造碎裂越强,有的变成了花岗碎裂岩,由于岩石内裂隙、微裂隙发育,利于地表、地下水及成矿溶液的渗流和沉淀成矿,裂隙花岗岩是矿点内最主要的矿化围岩。

上一篇:浅析我国地震灾后重建的可持续性发展 下一篇:浅谈35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