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校范文

时间:2023-10-04 05:43:49

安徽学校

安徽学校篇1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to carry out credit transfer is a trend.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credit transfer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Anhui Province, and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Only under the joint efforts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for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other relative organizations can credit transfer be carried out widely.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分互认;现状;问题;对策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redit transfer;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39-02

0 引言

学分互认是指已经获得由国家统一认可的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给予的学分如何科学地转换为所需的学分,换句话说,以前在别处已经获得的学分能否全部或部分地转换为当前所需的学分[1]。学分互认是学分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一机制的实施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必然趋势。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具有“高等”和“职业”的双重特征,主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在高职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和必要的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不同的高职院校由于其历史或现实的原因,在师资、场所和设备方面的资源很不均衡,因此,高职院校的学分互认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1 安徽省高职院校学分互认的现状

1.1 宏观环境非常有利

从国家层面来看,2004年,《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分互认机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从地方层面来看,安徽省近些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2009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制订了《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大省建设中发挥着龙头地位作用;201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的《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全面推行学分制,建立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和主辅修、双学位或双专业等制度”。

1.2 实施情况不容乐观

尽管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都倡导学分互认,但安徽省高职院校实际实施的情况不太理想,只有部分高职院校之间达成了初步意向,真正实施的少之又少。2009年5月,在安徽省教育厅支持和指导下成立了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委员会(简称“A联盟”),这是省级以上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校际合作组织,其目的是构建安徽省示范院校交流与合作平台,实现开放办学、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A联盟”章程的第七条规定“制定联合培养计划,逐步实现互认学分。”但这项规定目前尚未得到普遍的贯彻执行。

2 安徽省高职院校学分互认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关于学分互认,无论是国家是安徽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的文件都有涉及,但这些文件基本上停留在指导性意见的层面,至于如何具体实施则缺乏明确的方案。有的高职院校即使有进行学分互认的意愿,但苦于无章可循,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分互认的顺利推行。

2.2 配套机制尚不完备

学分互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比如,安徽省高职院校目前实行的大都是学年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有明确的学年界限,部分学生因种种原因,在已达到在校最长期限内未能取得规定学分,只能被动肄业或结业离校[2]。应逐步推广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不规定修学年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工读交替,有利于学分互认的开展。此外,学分银行制、标准化课程体系等相关配套机制都应该及时建立。

2.3 高职院校内部条件的欠缺

从安徽省高职院校的内部情况来看,普遍开展学分互认的条件还不具备。首先,师资力量不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师生比较低是普遍现象,而学分互认势必会增加部分院校老师的工作量。其次,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大都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其管理水平还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的需要,学分互认的开展必然会带来管理难度的增加。最后,硬件设施的缺乏也制约了学分互认的开展。安徽省高职院校的建设时间不长,普遍面临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非常有限,满足校内学生的需求尚有压力,遑论开展学分互认以后对更多的学生开放。

3 安徽省高职院校学分互认的对策

3.1 政府主导进行推动

高职院校学分互认问题涉及因素很多,仅仅靠高校自身的努力是难于实现的,必须由政府出面指导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去推动高职院校间的学分互认。安徽省目前有高等职业院校69所,其中政府举办24所,行业举办23所,企业举办的7所,民办的15所。除了企业和民办的22所,其他49所基本上都是利用公共资源办学。办学水平较高、具备办学优势的如国家示范、省级示范基本上都在这49所之列。社会服务职能是现代大学的职能之一,这些高职院校有条件也有义务适度地对外开放自己的办学资源。

3.2 成立机构具体负责并制定实施细则

学分互认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各高职院校之间能彼此协调和相互合作,因此,必须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可以参照国内其他省市的一些做法成立委员会型的管理机构。委员会应该制定学分互认的实施细则,内容包括申请流程、学籍管理、收费办法、课程标准、评估标准等。委员会下可设教学协作组,主要负责学生选课、课程安排、考试安排、师资安排、学分计算与认定、实验实训安排等相关管理工作[3]。

3.3 建立学分累积与转换信息系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这里的“学分累积与转换信息系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分银行”。当学分累积到某个特定标准时,即可获得学位,从而创造一个开放的、终身学习的社会。

3.4 大力发展网络课程教学

一般认为,地理位置接近有利于学生跨校选课和上课,有利于学分互认的实行。但从客观情况来看,不可能所有的高职院校都集中在一起,因此应积极探索网络课程教学。网络课程教学具有跨越时空的优势,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必将成为趋势,而利用网络教育开设公选课程作为实现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有效途径亦逐步成为共识[4]。

3.5 丰富学分互认的形式

高职院校的学分互认不仅仅局限于高职院校校际的学分互认,还应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拓宽渠道,建立形式多样的学分互认制度。具体来说包括:

3.5.1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自的进一步扩大,学生来源会更加广泛,除了参加高考被录取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以外,对于从其他类型学校(如中等职业学校)或教育培训机构转入的学习者以及有职业实践经历的学习者,应承认其经历并折合成学分,允许免修相应的课程。

3.5.2 对于学习者取得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可以折合成相应的学分,并允许免修相应课程。拿到职业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课程并取得了合格的成绩,高职院校可以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免考并给予相应的学分。

3.5.3 对于学习者在参加省级、全国乃至国际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其它活动中受到的表彰和获得的奖励应承认一定的学分。近获奖选手备赛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训练,用成绩证明了训练的成果,对于获奖选手应该按照获奖级别和等次认定一定的学分。

3.5.4 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分互认。据调查,安徽省高职院校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通过专升本的方式提高学历,被录取的学生大都进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因此,可以考虑促进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这种做法有利于形成上下贯通的职业教育

体系。

3.5.5 积极探索与境外职业院校学分互认。随着全球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职业教育走国际化培养的道路必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之一。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当然,由于国情的不同,国外的成功模式不可能被照搬到中国,但安徽省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与职业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开展联合培养和学分互认。

4 结语

学分互认在欧美国家已经开展多年,但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很多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国内其他地方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比如多家媒体曾报道过学分互认在广州大学城的推行并不顺利的情况。早在2003年,广东先后在两个大学圈推广“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跨校选课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少课程开不下去,有些课干脆取消了[5]。只有在政府、教育管理部门、高职院校以及其他相关组织的共同努力下,配套机制和高职院校内部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学分互认才能得到普遍实行以发挥其积极的

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学分互认的依据是“知识点”的多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6):19-21.

[2]邢凤霞.学年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4):38-39.

[3]徐跃.学分互换研究――以湖南省高校为例[D].长沙:湖南大学,2009.

[4]武丽志,张妙华.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校际网络课程教学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6):81-87.

安徽学校篇2

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5岁(1992年4月16日)

居住地:合肥

电 话:133********(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1年]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医疗/护理/卫生

职 位:Web前端开发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艺术设计

学 校:安徽省合肥商业学校

自我评价

本人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具有较好的美术功底及艺术素养,工作中熟练掌握多种电脑设计制作软件,主要平面广告和展会、店面专卖店橱窗以及涉及家庭装修等三维空间设计,工作态度端正,努力塌实,富有责任心;敬业精神强,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态,经得起各种压力和挫折;对自己充满着自信。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医疗/护理/卫生

目标地点:上海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Web前端开发

工作经验

2015/7—至今:XX有限公司[8个月]

所属行业: 医疗/护理/卫生

开发部 Web前端开发

1.在公司担任技术部负责人,熟练整个网站从策划到设计、前端、程序、后期维护整个搭建,并能根据医疗不同项目特性、人群、病种,在网站策划到设计、前端、后期维护给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2.负责公司网站页面前端开发制作。

3.根据需求,分析并给出最优的页面前端结构解决方案。

4.与设计师合作完成网站页面前端的特效和最新的应用。

2014/7—2015/7:XX有限公司[1年]

所属行业: 互联网/电子商务

开发部 Web前端开发

1.负责与产品设计师沟通协调,完成设计内容的技术实现;

2.与后端开发人员紧密配合,实现各个功能模块整体开发;

3.深入理解产品,并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

4.在后期加入测试,进行bug修复以及内容更新。

教育经历

2010/9—2014/6 安徽省合肥商业学校艺术设计本科

证书

2012/6 大学英语六级

2010/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安徽学校篇3

【关键词】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文化;创业指导教师

引 言

如果说就业是民生之本,那么创业就可称之为就业之源。高校大学生们不仅拥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具备创新精神和敢于拼搏的激情,通过提倡并培养大学生成为岗位的创造者这一途径,不仅可以缓解现实就业压力,还可以更好的开发利用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业问题,省市等各级政府也开出多条绿色通道,给出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以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就业压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一、安徽省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制度解读

2009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①

安徽省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是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精神,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措施。2011年8月19日,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推进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意见》(皖人社秘[2011]277号)文件。文件指出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是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任务。坚持“政府扶持、属地管理、部门指导、社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原则,强化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改善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加快形成综合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起到切实激发青年大学生创业激情的作用,让更多的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让他们把创业当成就业的一种常态形式,而非逃避就业时才会选择创业。②

二、安徽省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现状扫描

当前,我省各地、多所高校已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我省个别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比如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也有一批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更有许多高校正处于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初期。

(一)一枝独秀――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

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是1999年12月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单位之一, 2001年5月30日由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首批22家部级大学科技园之一,也是安徽省内唯一一家部级大学科技园。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采取“多校一园”模式,由安徽省科技厅、教育厅、合肥市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共同投资建设,现有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中心、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加速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园、合肥工业大学科技园、安徽大学科技园、马鞍山分园等部门组成。

2012年,基地有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三十余家,注册资本累计超过2000万元,2012年实现总收入3000余万元,实现净利润152万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40个。2012年度,基地接纳应届毕业生就业168人,提供实习、实践5674人天。

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先后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评为“部级创业服务中心”、教育部、科技部“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安徽省人事厅颁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安徽省经信委“安徽省创业辅导中心”、“安徽省创业基地”,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人社厅“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国科技大学“团员素质训练基地”,共青团合肥市委员会“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合肥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基地”等称号。

(二)百花齐放――我省各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2013年12月13日,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通知》(皖人社秘〔2012〕398号),我省共有17所高校成立了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其中AA级8个,A级9个。除了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外,多所省里知名院校也在积极筹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符合学校学科特点的创业孵化基地。

围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学生科技创新培养体质,构建学生创业就业工作体系,着力推进创业教育,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决策部署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2012年5月16日,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正式启动。在那里,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开办公司,经营店铺,增强职业技能,为日后自主创业打下良好基础。基地内,经营类店铺、咨询服务类公司等门类丰富,很多都已正式注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安徽财经大学不仅免除了房租、水电费等,还给学生提供三千到一万元不等的免息贷款。据了解,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该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中的一个项目,项目通过学生申报,学校遴选,按照公司、企业方式来运营,目前,学校已有近二十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进入孵化基地,入驻基地的大学生们一致反映学校搭建的创业孵化平台,为毕业时准备创业的学生提供了创业基地,促进了创业成果转化,可以帮助更多在校大学生获得创业经验。

三、安徽省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面临的问题

我省多所高校都先后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中部地区,算是走在前列,这一批孵化基地的建成,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省高校在校生的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身处祖国中部地区的同学们未走出校园,就能和沿海省市的同学们一样,切身感受到创业的酸甜苦辣。但是从安徽财经大学的实地调研以及省内其他学校考察情况来看,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我省高校大学生孵化基地在定位上仍有待进一步明确。专业性不强,很容易被复制超越,很多高校在孵化基地的创办过程中,没有结合学校自身办学思路,没有突显高校孵化基地的专业性,而是一味地临摹其他科技园区的创办经验。③

第二,创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够仍然我省高校大学生孵化基地面临的主要瓶颈。我们都知道,创业需要资金,或多或少,虽然现有的一些政策,可以给在校大学生免费申领一些小额贷款,但是由于条件苛刻等多方面原因,很少有学生通过这一途径解决资金问题,大多数学生还是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资金扶持或者家庭集资上,然而学校的资金扶持金额有限。在调研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因为资金问题,选择一些技术含量低,门槛低,仅仅是依靠学校这一场地,进行简单的服务高校师生的小项目,同时还有些学生创业项目很好,但是由于后续资金不到位,而造成项目半途而废的。

第三,创业指导老师未真正发挥指导创业的作用。高校创业孵化基地需要的指导教师,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创业教育学方面的专家;二是,相关自然学科及应用学科的专家;三是,有实际创业经验的企业家。但是,我们在调查时,不难发现,很多孵化基地的指导教师是学院的相关领导,或者是学生熟悉的教师,或者是辅导员老师,可以说基本上都只是挂着一个指导教师的名头,不能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④

四、安徽省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预期效果及意义

如果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这一平台得到合理的利用,我们可以在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的同时,发现问题,再通过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实践示范、课程体系改革等全方位的探索,营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同时也能够着力构建全覆盖、分层次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质。

第一,提高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的成功率, 通常,我们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器”,大学生在孵化基地中,通过真实的公司运作,大学生可以真正的接触到财务、管理、营销、税收、法律等相关实践知识,而不仅仅是大学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这是其他创业比赛或者创业活动所不能比拟的,创业孵化基地能够为以后走出校园的创业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让他们少走弯路,提高日后创业的成功率。

第二,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不仅仅是孵化率高,企业成活率高,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创业文化、创业氛围的营造,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在不同年级有不用的创业文化,让这种文化深入到思想中,不是简单的毕业时创业,更不是找不到合适工作时才选择创业,而是要学生树立敢想敢做,善于抓住机遇等受益终身的意识。

总之,建设好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利用好这种在校学生推崇的实体创业模式,让创业文化在校园里萦绕,通过入驻孵化基地学生的分享,或经验或教训,加以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等配套体系的完善,一定能够让创业的火种得以更好的传播,更好的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扬兴.职业学校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85.

[2]关于推进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意见[Z].皖人社秘[2011]277号.

[3]符志云,吴新.关于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思考[J].琼州学院学报,2012(12):72.

安徽学校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选修课;系统性构建

一、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必要性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沟通与交流日益深化与频繁,不论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还是大学生本身的主观需要都对大W英语学习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各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因而,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已是高校各英语教育相关部门的共识,许多高校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安徽省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现状与分析

为全面了解安徽省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现状,课题组成员随机对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等几所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就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35份。调研结果与分析如下:

1.学生对英语选修课程必要性的认识。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有必要”的学生占87.6%,说明大学生对学校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必要性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少部分学生认为“没必要”或“无所谓”,而其中也有极少数的同学坦言大学英语学习只是为了完成学业,只要把必修的基础英语修完并考试合格就可以了。同时,问卷结果显示,英语水平越高的学生,对开设英语选修课必要性的认识也越充分与肯定。这表明当前高校学生在英语提高阶段对大学英语持续性学习的强烈愿望。

2.学生选修英语选修课的动机。选课动机反映学生的愿望和理想,决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问卷结果显示学生选择英语选修课的动机呈多样化的趋势。“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了解外国文化,拓宽视野”是选课主要动机,分别占73.2%和52.4%,这反映了学生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西方文化知识的习得的重视。同时,40.7%的学生把获取学分作为选课的主要动机之一,有少数学生坦言在选择课程的时候,会把课程的难易,分数的高低,作业的多少等因素作为选课的标准。这需要学校对学生选课动机多加引导,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开设选修课的目的与意义。28.7%的学生会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这表明学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要考虑到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3.现已开设的英语选修课。参与调查的几所高校已开设的英语选修课主要有以下几大类。语言技能类:主要有“高级听说”“高级口语”“语音训练”“高级写作”“英美报刊阅读”“网络新闻阅读”“英汉翻译实践”“口译”“英语演讲艺术”“英语辩论”等。语言应用类:主要有“商贸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英语应用文写作”等。语言文化类:主要有“英美戏剧”“英美国家概况”“西方社会与文化”“英美电影欣赏”“欧洲流行音乐欣赏”等。小语种类:主要有“韩语入门”“初级日语”等。

4.学生最希望开设的英语选修课。在问卷设计中,学生可以从问卷列表中选择三门希望开设的课程,也可以自由写出希望开设的课程名称。分析问卷得知,“英美影视赏析”“职场英语”“西方礼仪与文化”最受学生欢迎。这表明学生在选择课程或非常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或非常注重语言学习与兴趣的结合,或对了解西方社会与文化有着强烈的愿望。而像“英美文学”“诗歌赏析”这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虽没有得到学生的青睐,但仍有4.3%和3.2%的学生希望开设此类课程,表明学生对课程选择呈多样化和分散化的特点。

5.英语选修课的考核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项目组发现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考核多以开卷或期末论文的形式来完成。只有很少一部分课程会涉及相对完善而严格的考核制度,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两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考核形式。考核制度不严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修课的实效性。

6.学生对英语选修课的总体评价。课程总体评价上,64.3%的学生表示“收获很大”,对课程持认可态度,32.1%的学生表示“收获不大”或“收获很小”,表明在学生眼中英语选修课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提高与改善。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可选课程欠丰富,课程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空泛等。

三、大学英语选修课系统性构建的必要性

从调查结果和现状分析看,当前安徽省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设置在广度上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性的需求。

(2)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设置在深度上无法满足学生多层次,立体化的需求。

(3)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在综合能力和专业性兼具的师资队伍方面严重匮乏,致使选修课开课随意性大,缺乏延续性、系统性。

(4)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宽松,缺乏规范性。

(5)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丰富与创新,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学英语教学不只是一门课程,更是一个结构完整的体系,而大学英语选修课体系则是整个大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多门英语选修课程,但对这一课程体系的构建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如何开拓和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如何使大学英语选修课系统化、科学化、个性化都是大学英语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安徽学校篇5

以“三真”理念统摄管理改革。学校领导“求真”,办真职教,真办职教,保证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中层干部管理“较真”,敢于抓管理,善于抓管理;教职工做事“认真”。在“三真”之中,“求真”是前提,“较真”是保证,“认真”是基础。

勤“三联”重“三课”,打造平安和谐校园。“三联”是指学校与家长联系,与公安部门联系,与学生实习或工作的企业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家长访问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多种方式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满意;聘请法制副校长,健全学校安全报告制度,加强与分管民警联络,杜绝发生大事故,减少发生小事故;与企业联系,每年教师和学生有2个月时间入企实习,师生同时入企,同吃同住同生产,教师成为熟悉企业管理和生产的导师,学生成为熟悉企业生产的准员工。在学校内部,重视“三课”教育,班主任上好每周一堂班会课,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法制副校长上好每月一堂法制教育课,多敲警钟,防患于未然;每学期组织一次学友报告会,为学生引路。

启“三励”倡“三合”,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三励”指鼓励教师创新职教理念、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学生评价机制。“三合”即要求教师做到三个合一:教学、教研合一,争当学者型教师;教书、育人合一,争当管理型教师;知识、技能合一,争当“双师型”教师。

强“三自”练“三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生活自理、个人自律、班级自治”的学生管理目标,做到“三能”:一是具备体能,上好体育课,并每天安排一小时“阳光体育”时间,让学生积极参加体能锻炼;二是掌握技能,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加强专业实训,毕业生实现100%持双证上岗;三是挖掘潜能,通过组织志愿者活动、演讲会、演唱会、技能大赛、趣味小组等多种活动,挖掘、培养学生的潜能。

安徽学校篇6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做了全面性的分析,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 阐述了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我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以促进农村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1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学校,许多中小学已经建有体育场馆,建有塑胶的运动场地,体育教学的环境非常的舒适,但是广大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却仍在为体育教学条件发愁。在有些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什么体育场地和器材。为了适应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农村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怎样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 为教学服务, 让每个农村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是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安徽省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2.1体育课开课率不足

根据我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体育法,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农村中小学校也必须开设体育课,开展体育活动。然而根据调查目前我省广大的农村学校中有众多的学校体育课开设的很不规范,有些学校开设的课时不够,有些山区小学就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2体育师资缺乏,教师队伍不稳定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师资队伍, 显然是空泛之谈, 目前我省在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但因人口众多, 教育规模大, 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学校的需要, 加之学校编制等问题, 造成农村学校存在大量不合格的兼职或是代课的体育教师, 特别是农村乡村小学学校体育教师更为缺乏。另外由于社会的偏见, 不公正的待遇, 造成了一部分已在体育教学岗位的体育教师流失。因此,这种局面无疑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2.3 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安徽省农村学校的体育经费远远满足不了正常开展体育的需要。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差别决定了其投入学校体育经费的比例。虽然近些年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持了增长的势头, 但是与所需要的体育经费差距仍然较大, 贫困地区和不重视体育的学校其经费更是少得可怜,许多学校体育教师反映, 学校体育工作的最大问题是体育经费不能保证。由于体育经费的不足, 一直阻碍着农村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

2.4 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体育教学质量较差

某些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态度, 为了保证升学率, 以牺牲体育为代价, 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文化课的学习。 “以劳代体”的思想严重, 认为农村学生离家和学校较远, 走的路多,再加之家务劳动及农活繁忙, 所以就不需要体育了。特别是在偏远的乡镇中学, 学校领导对体育是很少过问。这无形中导致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2.5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势必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和短缺。从我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来看,经济发展层次越低,学校规模越小,场地、器材缺乏越严重。农村学校的场地缺乏和器材缺乏相伴,有的学校场地凹凸不平,全是泥土场地,更不用说田径场了。可见,许多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与国家教委颁布的《农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相差很远。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场地器材条件,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短缺,是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严惩影响的重要原因。

3安徽省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策略

3.1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

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并逐步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此外,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以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农村学校师资比较缺乏和体育器械比较少,所以在安排课程教学计划时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等新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中运用简易器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完成体育课程,从而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

3.2加大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制订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拓宽培养、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体育教师应有时代的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及水平的不足,积极地参与各种自学、函授、培训等继续教育,并且要积极地参加体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认真地撰写本学科方面的论文,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强专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帮助其提高思想觉悟、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4安徽省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原则

4.1教学内容手段创新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的制约,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往往具有较大的难度。但只要体育教师爱岗敬业,敢于创新,善于根据体育教学规律以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手段,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场地器材的不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体育老师还可以利用校园或周边的地形(如空地、通道、斜坡、台阶)等,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体育游戏或比赛,增加学生体会体育运动乐趣的机会。

4.2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是培养农村体育人口的重要环节,是为广大农村传播体育文化的主渠道。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应结合农村文化传统和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如加大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开展健康保健知识宣传,组织年级与年级,班与班之间的小型多样的简单体育竞赛,组织学生观看成年人在各种节日举行的体育比赛,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4.3农村学校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应坚持以传统体育为基础,结合现有场地,器材条件组织进行,传统体育是农民体育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根本。如龙灯、舞狮、龙舟竞渡、登山、射箭、摔跤、拔河以及结合农活操作技能的特点而创编的体育活动等都有着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作灵活的修改并将其作为中小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5结束语

我们要认真分析和思考安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安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就能真正落实好体育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进而促成文化课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才会有新的局面,才能真正地推进素质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丽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2007(8)

[2]钱光田,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体育教学2008(3)

安徽学校篇7

【关键词】 焦虑;抑郁;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749.7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9-0785-03

抑郁、焦虑症状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还与吸烟、饮酒、伤害等健康危害行为密切相关[1-2]。农村学校寄宿生大都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或住家偏远不得不寄宿,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情感的缺失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农村寄宿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笔者于2007年12月到2008年5月对安徽省寄宿制学校学生样本人群的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安徽省长丰、绩溪、全椒、岳西4个县,每个抽样地区抽取农村寄宿制学校4~5所,每所学校分别从各年级(小学五年级~高中三年级)抽取1~3个班的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3 834份。其中长丰县958人(25.0%),绩溪县1 008人(26.3%),全椒县1 019人(26.6%),岳西县849人(22.1%);在校住宿学生1 586名(41.4%),在亲朋家住宿学生233名(6.1%),租房住宿学生323名(8.4%),在家住宿学生1 692名(44.1%);寄宿生(在校和租房住宿合并)1 909人(49.8%),走读生(在亲朋家和在家住宿合并)1 925人(50.2%);小学生721名(五年级、六年级分别为377和344人),初中生1 898名(初一、初二、初三分别为680,813,405人),高中生1 215名(高一、高二、高三分别为451,424,340人);男生2 293名(59.8%),女生1 541名(40.2%)。平均年龄(15.15±2.07)岁。

1.2 调查变量 (1)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年级、性别、年龄、地区、父母文化程度、自评家庭经济状况、独生子女情况、自评性格倾向、住宿类型等。(2)抑郁和焦虑症状评定: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3-4]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4-5]进行评定。SAS和SDS均包含20个项目,其评定分为4级,按最近1周以来的实际情况评分,20个项目评分之和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标准分。本研究以标准分≥50分为界值,评估有无抑郁、焦虑症状。

在校住宿生是指来校上课和参加其他课外活动且在学校宿舍住宿的学生;住亲朋家住宿生指来校上课和参加其他课外活动且在亲戚或朋友家住宿的学生;租房住宿生指来校上课和参加其他课外活动自己租房住宿的学生;在家住宿生指来校上课和参加其他课外活动且回家住宿的学生。

1.3 调查方法及质量控制 在正式调查之前对调查员进行调查技术培训,统一方法。开展预调查完善调查表;所有调查表均印有指导语,调查时解释指导语并提醒学生和教师仔细阅读指导语后填写;以班级为单位,现场发放调查表,要求学生以匿名方式集中独立填写问卷,当场核验收回。

1.4 统计分析 资料以EpiData 3.0建库录入,经数据转换导入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不同住宿类型学生的抑郁、焦虑症状分布特征,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抑郁、焦虑症状检出情况 3 834名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9.5%,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4.6%,抑郁和焦虑症状并存检出率为20.8%。抑郁和焦虑呈正相关(r=0.404,P<0.01)。

2.2 不同住宿类型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情况 表1显示,在校住宿、在亲朋家住宿、租房住宿和在家住宿学生的抑郁症状以及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在校住宿与租房住宿的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抑郁=1.269,P=0.260;χ2焦虑=0.350,P=0.554),而在家住宿与在亲朋家住宿的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抑郁=0.644,P=0.422;χ2焦虑=0.103,P=0.748),将在校住宿与租房住宿的学生合并为寄宿生,在亲朋家住宿与在家住宿合并为走读生。寄宿生和走读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52.7%和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21,P=0.000);寄宿生和走读生的焦虑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7.7%,21.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9.573,P=0.000)。

4种住宿类型中,抑郁症状检出率男、女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校住宿学生中,焦虑症状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7,P=0.021);其余3种住宿类型的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男、女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论在校住宿、在亲朋家住宿、租房住宿还是在家住宿,从小学五年级至高三年级学生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差异无明显的规律性。4种住宿类学生间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27,P<0.01);焦虑症状检出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20.046,P<0.01)。

2.3 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抑郁、焦虑症状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χ2检验表明,寄宿情况、地区、年级、独生子女情况、父亲文化程度、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体型、自评性格倾向8个因素间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寄宿情况、地区、性别、年级、独生子女情况、父亲文化程度、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体型、自评性格倾向9个因素间焦虑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2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见表2。

由表2可见,分别以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无症状赋值为0,有症状赋值为1)为因变量;以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地区(设置哑变量,“岳西县”为参照)、年级(设置哑变量,“高三”为参照)、性别(“男”为参照)、独生子女情况(“是独生子女”为参照)、父亲文化程度(设置哑变量,“大专及以上”为参照)、自评家庭经济状况(设置哑变量,“上等”为参照)、体型(设置哑变量,“很胖”为参照)、自评性格倾向(设置哑变量,“外向”为参照)、寄宿情况(走读生为参照)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orward:LR法)。纳入标准α =0.05,剔除标准 α=0.10。

结果表明,寄宿生有抑郁、焦虑症状的危险均高于走读生;性格外向的学生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性较低;绩溪县和全椒县学生抑郁症状发生情况低于岳西县;家庭经济水平上等的学生比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更易出现抑郁;五年级到初二年级学生发生抑郁的危险性比高三年级更大。女生有焦虑症状的危险性高于男生;高三年级学生的焦虑症状检出率高于其他年级;绩溪县学生焦虑发生率低于岳西县;抑郁与焦虑密切相关。

3 讨论

以往运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Beck抑郁量表等自评抑郁量表进行的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抑郁发生率为22.8%~44.0%[6-10]。国外青少年自我报告的发生率为8.6%~52.4%[11-14]。本次调查的寄宿制学校3 834名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9.5%,其中寄宿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2.7%,高于安徽省中学生(22.8%)[7]和安徽省大学生(28.2%)[15]。学生总的焦虑检出率为24.6%,寄宿生的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7.7%,高于安徽省中学生[16],低于丁树荣等[17]的调查结果。反映抑郁和焦虑情绪问题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普遍存在,寄宿生和走读生都有较多的心理问题,但是寄宿生比走读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特别是抑郁。可能因为本次调查中66.1%的学生为留守儿童,且寄宿生有70%为留守儿童,其余还有部分为离家偏远而寄宿,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与家人联系及外界交流相对较少,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情感的缺失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评定方法和人群种族的不同,青少年抑郁、焦虑症状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国内外研究的结果不一致。很多研究认为,抑郁症状的性别差别不明显[18-20],焦虑症状女生显著高于男生[9,15],本次调查结果与这一结论相同。可能与男女生的心理特征有关,女生情感细腻、敏感,具有较高的焦虑特质。岳西县寄宿生出现抑郁、焦虑症状的风险均高于全椒县和绩溪县,笔者分析是因为岳西县是部级贫困县,经济水平落后,且地处大别山脉,交通较闭塞,地形地貌在4个县中最为特殊,寄宿生生活条件较差,故该县寄宿生较易出现抑郁、焦虑情绪。

多因素结果显示,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年级的学生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而以高三年级为参照,其他年级出现焦虑情绪的风险均低于高三年级。考虑是因为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年级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青春发动期的身心变化本身是一种应激事件,可能导致个体的抑郁风险增高[21-22]。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这一特殊群体,父母的日常教育关心都比较少,面临这一转变而无法适应、无处倾诉解决,很可能导致抑郁情绪的增加;而高三年级学生面临高考压力,焦虑情绪的产生在所难免,与苏虹等[9]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农村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是某一个因素的独立作用,而是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只有正确认识其危险因素,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方能促进农村寄宿制学生的身心发育。但本研究只是横断面调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抑郁、焦虑的影响因素。

(致谢:本课题得到安徽省学校体育卫生协会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4 参考文献

[1] 陶芳标,张金霞,毛琛,等.抑郁、焦虑症状与中学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131-133.

[2] 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故意伤害行为及社会心理特征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2,18(5):563-565.

[3] ZUNG WW. 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Arch Gen Psychiatry, 1965,12:63-70.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235-238.

[5] ZUNG WW. A rating instru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 Psychosomatics, 1971,12(6):371-379.

[6] 曾强,李乐,唐双阳,等.某高校大学生抑郁症影响因素和预防途径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6,13(6):1 412-1 413.

[7] 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公共卫生,2001,22(6):497-498.

[8] 冯正直,张大均,汪凤.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66-468.

[9] 苏虹,王保金,陈卉鸣,等.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2):196-198.

[10]刘贤臣,等.SDS和CES-D对大学生抑郁症状评定结果的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 (1):19-20.

[11]PATTEN CA, GILLIN JC, FARKAS AJ,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alifornia adolescents: Family structure and parental support. J Adolesc Health, 1997,20(4):271-278.

[12]MIKOLAJCZYK RT, BREDEHORST M, KHELAIFAT N, et al.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Latino and Non-Latino White adolescents: Findings from the 2003 California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BMC Public Health, 2007,147(7):21.

[13]CROCKETT LJ, RANDALL BA, SHEN YL, et al.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of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for Latino and Anglo adolescents: A national study. J Consult Clin Psychol, 2005,73(1):47-58.

[14]LA GRECA AM, HARRISON HM. 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 friendships,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Do they predict soci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J Clin Child Adolesc Psychol, 2005,34(1):49-61.

[15]许韶君,陶芳标,张洪波,等.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5 (2):121-122.

[16]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焦虑心理症状流行特征研究.中国校医,2001,15(1):10-11.

[17]丁树荣,王天奎,王本华,等.中学生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公共卫生,1996,12(9):419-420.

[18]BENNETT DS, AMBROSINI PJ, KUDES D,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depression: Do symptoms differ for boys and girls? J Affect Disord, 2005,89(1-3):35-44.

[19]MASI G, FAVILLA L, MUCCI M,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ysthymic disorder. Psychopathology, 2001,34(1):29-35.

[20]KOVACS M. Gender and the course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through adolescence in clinically referred youngsters.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1,40(9):1 079-1 085.

[21]STICE E, PRESNELL K, BEARMAN SK. Relation of early menarche to depression, eating disorders, substance abuse, and comorbid psychopathology among adolescent girls. Dev Psychol, 2001,37(5):608-619.

[22]陶芳标.青春发动时相提前与青少年心理病理学.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481-484.

安徽学校篇8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作为校园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艺术,是传递学校文化精神、塑造学校形象的物质承载者.研究大学校园环境下的公共艺术创作,对于大学校园文化传播形式的丰富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空间环境的公共艺术大多数以雕塑、壁画等传统艺术形态出现,作品主题单调、形式老套.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的现状,通过对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的分析,探讨当下的高校校园环境公共艺术设计创作的途径.

关键词 :公共艺术;高校校园;空间环境

中图分类号:J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45-0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资助(10YJC760051)

公共艺术一般存在于特定的的公共空间环境中,并在实际功能和文化心理方面与周遭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存在着整体性的利害关系[1](P12).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当代文化的形态,一般是指能满足视觉美感的视觉艺术,如建筑、雕塑、景观、生态艺术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介入,公共艺术在形式和内涵上也有了新的变化.

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性和兼容性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的功能和价值属性也具有多元性与多义性特征.从实用主义角度来看,装饰和美化环境是公共艺术的最基本功能.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大学校园作为育人的场所,存在于此的公共艺术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一种“文化符号”.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公共艺术,一是能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塑造学校整体形象.二是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价值观,让身在其中的学子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是能营造有意义的美学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而起到净化心灵、提升学术氛围的作用.当然,公共艺术存在于大学校园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更能唤起青年学子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能够长时间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与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它也会成为学生身份的标识,在塑造学校的独特性格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是存在于校园内的服务于师生学习、交往等功能的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也都是校园里最常见的特色文化.包括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雕塑、建筑,以及各种碑、亭、桥、池、石等.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是通过创作公共艺术来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鉴于公共艺术对于校园环境的价值,有必要对其进行创作途径的探讨.

1 目前国内高校校园公共艺术的基本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高校校园建设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庞大的校园、奢华的建筑背后隐藏的却是校园思想文化的贫乏,校园特有的文化内涵正在逐渐的消失和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整体规划

当下国内高校校园中公共艺术作品并不少见,无论学校规模如何,都会设置一定的公共艺术作品.常在入口的公共空间处设置带有一定的主题性的雕像或是喷泉,是大多数高校标志性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在校园内部空间中对于公共艺术的处理却很粗糙,常见的壁画、文化石、公共标识等随意的放置在草坪或是间隙的空间里,显得杂乱无章.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原先的一些公共艺术逐渐的失去了原有的教育功能和美化功能,没有及时进行重新的规划和更新,导致一些公共艺术沦为校园里环境的垃圾.

1.2 缺乏个性,设计形式雷同

城市曾有“千城一面”之说,而存在于高校校园空间的公共艺术也有此趋势.目前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占据了公共艺术的设计领域,在中国的很多广场和街道经常会见到一些国外知名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这些公共艺术无论在造型、材料的选择上都趋于雷同,使得人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相同的面孔,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公共艺术地域特征的缺失,使得大学校园也失去了个性,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校园景观陷入了“千校一面”的窘境.这种不分场所的照搬,忽视了作为具有人文理念和学科特色的大学精神,也忽略了场所和公共艺术的共存关系,让本来是为了体现学校校园精神的公共艺术失去了原有的存在价值.

1.3 对校园文化缺乏传承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都是由新老两个校区组成,公共艺术的设计规划常常是两个区域各自为政,没有联系和传承.每所校园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每所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曾构建过自己的文化特色以及与之适应的校园景观环境.某些公共艺术更是历史的记忆,见证着一座学校的成长,同时这些历史痕迹作为时间线索穿梭于校园,增加了校园的可辩识性,让校园文化不断的启迪和熏陶学生.“授之以渔”的高校氛围不仅源于学术的存在,更源于潜移默化的文化传统氛围的熏陶、对校园历史的尊重.新校区往往是一味的追求新奇的形式,对学校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理念未能做到传承和延续,形式上一味的追求新超和时尚,忽略了对原有校园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而很多老校区中的公共艺术造型呆板、主题陈旧老套、景观绿化无规划和美感、放置环境背景的选择杂乱无章等.

1.4 设计缺乏人性化

我们经常看见一些公共艺术孤独的存在于空间中,没有人会去驻足观看或是参与其中,究其原因是缺乏亲切感或是缺乏人性化设计.存在于高校空间的公共艺术,经常会见到材质或是尺度不够人性化的公共艺术,原本是为了师生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的元素却成为人们无视存在或是无足轻重的物品,如石材的具有功能性的景观椅凳,夏天太热没法坐,冬天太冷坐不了.存在于高校校园里的公共艺术要让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感到亲近,在人-公共艺术-环境的审美场域中,达到公共艺术与人相互共生的关系,从而达到交互的情境.

2 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创作的设想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50余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科涵盖工、理、文、管、经、法、艺等门类,是典型的综合性大学.目前校园内公共艺术作品很少,老校区仅有图书馆前的立体雕塑和第一教学楼入口的上世纪80年代所作的木质浮雕.新校区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精神集中表现在行政办公楼前喷泉广场.这是个开放的空间,六艺柱、湖边的喷泉平台、沿湖的公共椅凳以及湖边的刻有“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校训的文化石.这个对全校有重要意义的公共空间,其形式简洁,材质单纯,引古思今,表述了学校对科学理性精神的追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总体来看,整个校园环境公共艺术作品与校园面积和楼宇的分布并不均匀,新旧校区的公共艺术缺乏整体感和规划意识.对于一所历史并不算悠久的高校来说,加强和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提升外在形象和内在文化素养有着急迫的要求.基于目前学校校园规划的基础,在遵循环境与特殊受众的互动原则的前提下,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创作主要可以从两种形式入手:长期性公共艺术和暂时性公共艺术.

2.1 长期性公共艺术.

长期性公共艺术常常会被当做一个特定环境空间的精神地标.“不变性被社会赋予价值.人们总渴望一种固定不变的风格,通过它本身的永久性来传达永恒的意义”.[2]细数国内外的名校,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都会记存一些该校的公共艺术作品.如清华学堂门口的日晷雕塑,上面篆刻了清华大学的校训“行胜于言”,北京大学未名湖博雅塔,伯林顿大学校园的情景雕塑……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文化理念的差异,在校园建设方面也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首先从整体规划入手.根据绿地、场所环境的需求,保证师生在校园环境中的学习、休闲、思考、集会诸方面的活动,营造出校园应有文化意境.诸如结合新校区实地草坪空间、地形,选择不同自然环境的石头任其自然的撒落在地面上,形态各异、色彩不同,使人感受一种丰富的自然想象和涌动的青春活力,校园环境的人文色彩在不经意中得以显示.在处理新老校区的整体性上,由于建筑是学校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缔造者,校园公共艺术应该与校园建筑形式融合,从而使建筑特点和文化氛围得到进一步加强.犹如放置的雕塑本身表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置放的环境由此富有了内涵,令人感受一种校园的历史与文化的守望.如老校区图书馆是历史比较长的建筑,两栋建筑围合的公共空间一直空置在那里,可以结合建筑的风格设计一组雕塑和景观小品与之结合,创造出学习的氛围.功能性的公共艺术往往能达到纯粹形式行的更加让人感到亲切.

其次,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选择主题性的表达.高校校园给人们的感受不只是视觉印象,而是一种校园文化精神的张扬.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根据具体环境塑造和表现学校的精神内涵.依据校训“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育人理念,可以在校园主门入口处设计一座具有展示学校历史人文内涵的公共艺术雕塑,让每个进入校园的人首先就能感受学校蕴含的育人理念.形式上可以抽象,也可以具象.同时也可在不同的院系门前放置结合院系学科特征的雕塑、景观小品等,这样可以给每个院系增添自身的学科特色.在题材上,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理念,用教育、学习、研究等相关的素材、名人励志求知进取的精神等诸多内容为对象.

最后就是艺术性表达.作为存在于校园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必须保持其文化品位,拒绝平庸无趣的作品.当然校园公共艺术的设立也不能单纯追求艺术品的堆砌.针对目前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作品数量偏少的情况,可以在主要道路的两侧、学生宿舍公共区域、以及校园湖面水系两侧增设一定数量的文化景观雕塑和小品,根据所处的环境选择富有创意的、有品位的、新颖的,做到与环境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作品.在保持艺术自身的纯洁、唯美的同时,作品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高尚的情操、追求完美理想的形式.

2.2 暂时性公共艺术.

对于大学校园这样一个具有文化语境的教育场所来说,暂时性的公共艺术就要创造更多的临时的教育情境空间、教学空间,同时担负起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传播.

暂时性公共艺术从开始设计到完成展示,经历的时间都较短.“瞬间的真实性可能是最具说服力的”.这个特点对于安徽工程大学这样一所作为拥有艺术设计学科的综合性高校来说,可以为课程教学带来很多创造性的授课方式.目前艺术学院有环境艺术、平面设计、广告和工业设计等专业,实践性都很强,很多课程作业都是以实体的形态展现出来.比起放作业放在艺术展厅里,还不如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如环艺专业的公共艺术、三维设计、景观设施等课程都是产生优秀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来源.同时,对于发展中的学校来说更是对外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是宣传自己、展示自己的良好途径.在创作空间的选择上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在校园公共空间中选取合适的空间场所进行主体性的公共艺术创作.这些公共艺术会随着不同课程而不断更新变化,给校园环境带来新鲜感和活力.二是利用即将需要规划的地点在其中先放置实验性的公共艺术作品,由教师授课,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公共艺术创作,从学生创作的众多方案中选取最佳创意方案进行集体创作,选用简便易得的材料,由学生动手进行方案的实施.如在连接东西校区的快速通道桥面上的空间,可以根据现有空间布局进行课程训练,如景观小品、三维设计练习等,这样既能丰富课程也能对校园环境的改造起到作用.课程作业转变为暂时性公共艺术的方式,学生更乐于接受的,也会更好的发掘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潜力.“时间性放弃了对永久性的追求;随着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作品的坚固与固定地点的展示越多越不受艺术家的钟爱,他们更喜欢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内创作作品.对艺术家来说,创作变得更加轻松了;对大众欣赏者来说,作品也更加丰富了,并期待随时随地出现的新奇.”[2](p21)

生活在大学校园里面的是一群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作为高校的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不仅仅有美化功能,更肩负着育人的功能.因而,对于创作主题的选择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暂时性的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常选择与某个事件或主题活动相关联的.这样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比起说教来的更加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对学生的思想更具备批评和干预的功能.如以“文明”为主题的环境空间公共艺术创作,学生可以结合身边人的行为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创作,如食堂、银行等经常出现不文明现象的地方.作品呈现后会让师生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做到公共艺术与人的互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而,在大学校园暂时性的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上,除视觉形象上的认同感之外,还要在文化语境上让公众产生认同感.同时,暂时性公共艺术可能也有一种意愿,就是来表达那些永久性项目艰深的概念和当下的问题.[2](P63)暂时性公共艺术也能够展现更多长久性公共艺术无法体现的校园文化,是对校园文化类型的一种补充.

3 结语

大学校园环境的公共艺术以多元的方式展示着艺术的无处不在,创作中必须从学校的整体规划出发,遵循教育为先的文化语境,坚持与环境相一致的基本观念.除了考虑设计中的人性化、风格的协调性,还应考虑环境对师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长期性和暂时性两种创新型设计形式的互补,创造出宜人的校园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人不断地去思考、记忆和憧憬,从而将公共艺术承载的校园精神和文化内涵有效的传达,最终达到提高认知和塑造学校独特性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2.

〔2〕帕特里夏C.菲利普斯[J],夏娃 译;创意与设计2010(3):62-63.

上一篇:班务总结范文 下一篇:诸葛亮弹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