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是学生永远的精神家园

时间:2022-10-27 02:40:16

母校是学生永远的精神家园

摘 要:同志在中国地质大学的讲话,对母校的内涵作出了深刻诠释,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好育人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领、方法指导和精神动力。从高等教育学的视角来解读,同志之所以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因为母校给予了他三样最珍贵的东西,即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克服万难、勇于担当的勇气,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情怀。这对现代的大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母校应该是学生远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母校;学生;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3-0055-01

2012年5月19日,国务院总理同志回到自己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看望师生,在那里作了长达五十分钟的即兴演讲,在广大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温总理的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语重心长,情真意切,记录了他对大学求学成长经历的美好回忆,也蕴含着他对母校“时常想念”的深厚感情,更凝结着他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殷切期望。面对着这样一篇交织着深厚感情和理性光芒的精辟论述,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从一般的意义来解读。如果我们从高等教育学的视域出发,就会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他作为共和国总理对大学教育的哲理探索,对母校内涵的深刻诠释,为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好育人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领、方法指导和精神动力。

细细品读温总理的讲话,字里行间涌现出一种浓郁的对母校的赤子情怀。长期以来,人们一般是从感情的层面来理解母校的内涵,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一句网络流行语――“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它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到底何谓母校呢?在温总理的心中,母校是这样一个地方:毕业以后还会“时常想念”,偶尔回来一次就“觉得像回家一样”,为它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高兴。由此,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母校所蕴含的不光是一种怀旧的情结,更应该是一种教育的向往、一种价值的认同,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心灵的归属。一个能让学生称之为母校的地方,一定是他终生怀念、永远感恩的精神家园,一定曾经给予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那是除了知识和技能以外的更为重要的东西。

温总理为什么对母校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因为,母校给予了他三样最珍贵的东西,伴随他的职业生涯,引领他的人生理想,支撑他的精神之树,呵护他的赤子之情。

一是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温总理在讲话中首先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了自己对地质科学研究的六点思考,既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地质工作者对科学问题的独到见解,也彰显了他作为一位大国总理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邃思考,无怪乎温总理在冰岛访问期间,该国外长斯卡费丁松发出这样的感叹:“很少看到世界上哪个国家的总理可以就科学问题如此详尽、专业地发表见解。温总理从政是科学界一大损失!”从温总理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追根溯源,这种精神就是来源于母校的培植。母校以其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育人方法和大学文化,把地质科学的种子植入了温总理的灵魂深处,使之成为他矢志不渝的追求;在那里,一群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知识分子,以自身对学术的至高至纯追求影响和感化温总理,给他的星空点燃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了他永不停息追求真理的脚步。由此,我们不禁想到当下困扰着大学教育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很多大学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倡导的就是一种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大学之大在于学”,大学本该是追求真理的最重要领地,其首要使命就在于把学生引入科学真理的殿堂,让一代一代的学生把科学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并内化为终生秉持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二是克服万难、勇于担当的勇气。无论是在治国理政的舞台上,还是在抗灾救灾的第一线,我们总能看到温总理那坚毅的身影,就像一棵伟岸的树,挺立在神州大地上,深深地印在人民的心中。是什么力量让他以瘦弱的身躯担起了一切?在汶川大地震废墟上,温总理曾动情地对师生说,“要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我们为他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所感动,为他知难而进、大任担当的非凡气魄而震撼!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母校给了他克服困难、勇于担当的勇气。他的大学生活是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度过的,因为染上了肺结核,只能住隔离室,但是他坚持自学和钻研,靠自己去争取学习的机会,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坚持锻炼,毕业时终于摘掉肺结核的“帽子”。这样一段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艰难岁月,不仅没有成为他心中的阴影,反而磨炼了他的性格,砥砺了他的精神,这确实是一个教育的奇迹,在奇迹的背后一定凝结着众多师友们的关爱、鼓励和支持,一定隐含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氛围,一定融入了这所学校长期积淀而成的独特精神特质。也许正是源于这样特殊的情结,1994年10月19日视察母校时,他写下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题词,这八个字后来成为中国地质大学的校训。

三是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情怀。温总理在大学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热血青年,经常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问题,大量地阅读人文社会科学书籍,想得最多的是要和人民在一起,这直接得益于母校坚持以人为本、又红又专的育人理念,给了他这样的环境和条件。让温总理念念不忘的是,当年在山区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到农村参加义务劳动、假期实践,“吃住都在农民家里,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吃一锅饭,睡一个炕上”。在那些和农民朝夕相处的日子,他亲身感受了他们的疾苦和忧乐,也懂得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在内心深处建立起了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正是在这种深厚感情的基础上,温总理形成了献身人民的世界观,决心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人民,为改变他们的境遇而努力工作。这种浓厚的民本情怀融化在他的血脉里,伴随着他走过不同的领导岗位,在为党和国家工作的40多年里,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尤其是作为共和国的总理,他在任期里强调得最多的就是人民,视自己为人民公仆,以服务人民为天职,夙夜在公,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坚强的温总理却多次在抗灾救灾的第一线,为他所真爱的人民遭受苦难而伤心落泪;温总理一向以温和、平易、亲和、稳重而著称,但在面对前往救灾的部队领导,他的动员令竟是那样的果决而断言:“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即便在任期的最后一年,他还自勉“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努力以新的成绩弥补我工作上的缺憾……”。尽管也有好事者吹毛求疵,但人民发自内心地敬重他、爱戴他,所以称他为“人民的总理”,正所谓“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回归到现实中,我们不能不去深思,虽然不是每一个大学都能做到像中国地质大学一样,培养出温总理这样的杰出人才,但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学,有一个使命是共同的,那就是培养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因此,大学就应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引领大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与人民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主动走出校门融入到基层的广阔空间中去,真正用心拜人民为师,与群众结友,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在服务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磨练意志、砥砺品质、增长才干。

“浓浓春晖情,悠悠寸草心。”母校,唯有播撒春晖、树木树人,才能孕育桃李芬芬、下自成蹊的独特风景;唯有厚德载物、以文化人,才能成为莘莘学子永远眷恋、永远感恩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地质大学的讲话 [J].中国青年报,2012-05-29.

上一篇:国有企业工会职能研究 下一篇:我国收入分配失衡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