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专业《UG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时间:2022-10-26 11:46:14

数控技术专业《UG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UG应用基础》是数控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为了使本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UG应用基础》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增强学生的绘图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实现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最终目标,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特提出如下的教改方案:

1 教改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并掌握UG应用软件的一般绘图方法;了解并熟悉UG应用软件在实际加工中的应用领域;从数控专业的加工方面对UG应用软件的造型和加工方面生成数控加工程序角度,使用数控编程仿真软件。

2 背景分析

2.1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2.1.1理论性。本课程通过对数控加工基础知识的掌握,进一步了解UG应用软件软件在数控加工方面的所涵盖的理论知识。

2.1.2实践性。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注重实践、参与实践,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教材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多在数控加工方面分析数控加工和数控编程与数控仿真软件之间的关系,在软件中造型并仿真加工和运用软件生成的程序在实际加工中的差别,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掌握软件和实际加工区别并更深入的掌握实际数控加工的知识。

2.1.3综合性应用性。本课程是一门综合运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应用课程,它涉及的知识包括《数控加工工艺》、《机械制造》、《数控刀具》、《数控夹具》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知识方面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开设此课的目的,是培养有素质的教师,这就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边学习边观察边实践”,把学、看、练紧密地结合起来。

2.2学习者的特点分析

《UG应用基础》是机电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其学生主要在数控专业并且大多数都从事数控岗位为主。

从学习对象看,主要是学生的数控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学习本软件只是将一些基本的参数进行修改,不能将生成的程序用作真实的数控加工。

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指向来看,追求学以致用或现学现用,多从实效出发,希望所学知识与技能对提高自己的本职工作有直接的作用。因此,希望所学内容有实用性,教学内容的编排便于自学。

2.3教学环境分析

2.3.1学习环境分析

《UG应用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完全由学校提供相应的机房安装相关的软件,保证每个学生一台机器,并且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之间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先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如果遇到难点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使得问题得到解决。

2.3.2师生的角色分析。

由于学生长期以来早已习惯被动式的接受式教学,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多数学生表现为被动接收型,与之对应教师就应是传授型。通过教学,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需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逐渐让学生具有发现型的特点,与之对应教育应具有指导型的特点。

2.3.3课程的资源配置情况及学习资源

目前该门课程所拥有的资源有以下几类:

(1)文字媒体

文字主教材:教学的主要媒体,携载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供日常教学使用。本课程采用本课程的主教材为教科书,采用吕修海主编,《cAD/CAM应用基础-UG应用软件2006》。本教材通过结合实际生产抽取出来的典型的图形让学生进行练习。

(2)其它网络资源

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供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进度等其他详细信息,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安排。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提供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供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时参考,也可供学生在确立自主学习目标,加深对课程理解时参考。

教学辅导:对课程重要内容进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教材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平时作业及自检自测:为学生提供部分练习,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便于学生检测学习效果,也可由教师在进行教学监控时使用。

2.3.4教学组织

(1)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机电学院主要采取以个别化、学习小组活动的方式为主,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为辅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既保证自主学习的灵活性,又发挥协作学习的作用。

(2)自主学习方法的支持

机电学院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对学生学习内容上困难的支持,尤其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上的支持。在新生入校之时,教学管理人员就会对学生进行学习计划的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教学的安排,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计划,使学生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方向。在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上,学校从各高等院校中聘请专家教授为学生进行关于学习方法的讲座。在学习过程中,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相互借鉴,共同促进。

(3)学习动机的支持

机电学院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通过外在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教学管理人员随时注意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和学生交流谈心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困难,使学生树立信心。同时,我们还通过一些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激发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探索。

3 模式框架

综合该课程的特点,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特征,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现拟出课程教学模式的框架

本课程按分层叠进式教学:第一层次一知识的认知性教学,第二层次一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第三层次一知识的转化实践的教学。

4 教学过程一体化设计

4.1教学组织形式:

导学+自主学习+集中辅导+学习小组+成果展示。

基本原理以自主学习、集中辅导为主,发展性问题以讨论的方式为主,现实问题以实际操作的形式为主。

4.2教学方法:

结合课程内容采用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包括看光盘、杂志、上网查学习资源)、启发式、案例式教学、讨论式、实际操作等。

4.3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学习与学生工作实践相结合。

4.4教学手段:多用网上资源、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或在网上开展两次专题讨论;利用答疑区和E-mail等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5 课改效果评价

5.1提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他评,小组间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参加小组学习的情况,参加辅导课程的情况,参加答疑的情况,都作为评价的一部分,并使学生、教师、学校参与其中。评价的情况计入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成绩占20%。

5.2考试

通过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期末开卷考试,全面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通过形成性考核,了解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学习中的存在的疑难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通过小组论文、课改报告、制作的课件和期末考试,把握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

5.3实践环节(实习)通过教学实习,了解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为学生处理实践中的问题提供帮助。

上一篇:如何培养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下一篇:探讨企业会计科目的科学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