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强儿童的经典诵读

时间:2022-10-26 11:27:58

应加强儿童的经典诵读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2008年5月教育部发文通知,中小学(幼儿园):要积极推动经典诵读进课堂、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探索和建立经典诵读活动。我们要将诵读活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开展多种形式和主题的诵读活动,努力使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心灵,培养新一代祖国现代化建设人才。

一、重视经典诵读的作用

(一)儿童读经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提早培养自我阅读能力,增强语言能力。由于“读经”时接触大量文字,“识字量”迅猛增加,小一小二开始读经者,两年内识完六年字量(3000个常用汉字);由于识字量增加,读经的小朋友可提早阅读,养成自学的能力。

(二)儿童读经使儿童在记忆方面有显著性的提高。三年读经下来的小朋友能背八至十部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易经》《诗经》等的部分篇章。记忆力的提高,对孩子学业成绩的提高效果显而易见,背诵诗文量无论任何年级开始,平均每天背诵一百字,一年以二百五十天计,一年内可背诵二万五千字。自一年级读经者,至六年级,背诵量达十五万字以上。

(三)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儿童的专注力、注意力。每天陆续花二、三十分钟时间读经,并听赏经典美乐,孩子便能心平气和地学习。在背诵大段大段的文章同时,孩子的静定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诵读经典有助于儿童人格的成长。读经的孩子心中深置圣贤之道,自然容易在成人讲道理时回应、产生共鸣。加上长期经过经典音乐、美术等审美教育的熏陶,孩子的品位、内涵自然提升,身心自然健康。人格教化是经典教育最大的收获。

二、开展经典诵读的方法

(一)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他们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识记忆,效率依赖于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情境性。我们可以选择《弟子规》来诵读,《弟子规》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些内容,短小、有趣,有生活的情境联想,还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二)三、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动机日益增强,记忆已经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这时,我们可以选择诵读《三字经》。它的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家喻户晓,而且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生动,言简意赅,这个年龄段的同学既能琅琅上口,又在诵读中积淀了各方面的素养。

(三)五、六年级的学生记忆的策略性更强,理解能力也非低年级孩子能比,所以我们推荐诵读《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包含为政、教育、学习、修养四方面的内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长久以来都是人类生活、做人的准则。所以,《论语》的诵读不但积累了名家语句,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一举两得。

至于《老子》,由于它韵律优美,琅琅上口,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基本方法:“恭、熟、忘、合、灵”五字诵读心理调节方法是《老子》诵读的根本方法,而“恭、熟”是整个诵读实践的基础和关键。在诵读过程中,指导老师应该注意抓住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关键。在初期诵读时,应该重点以诵读“第一章论德”和“第四十五章观渺”为主,然后逐渐在这两章的基础上加上《德篇》前十二章,进而加到《德篇》全篇诵读,最后再进行《道篇》诵读。《老子》的诵读各年龄段的人都有普适性。在儿童诵读过程中,要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记忆为主、理解为辅,不强求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通过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诵读中明德修礼、扬荣拒耻,获得道德熏陶、提升人文修养、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经典诵读还能开发大脑的质层和核心层,产生开慧益智的功效,实现学生潜能的开发。从而造就出具有道德心灵和慧智头脑的有用之材。

李多吉,教师,现居甘肃秦安。

上一篇:莫泊桑短篇小说唯美创作倾向研究 下一篇:基于企业需求的制浆造纸人才培训模式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