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

时间:2022-10-26 11:18:14

浅谈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

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语文教学过程中强调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挑战、修正和补充。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早就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生成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出现了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下面我就谈谈课堂生成的策略。

一、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一个十分深刻而带根本性的命题。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

我曾经听一位教师在上《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学生一共提出了大大小小19个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筛选出自己比较重要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研读的重点。学生发表意见说:

生1:我想先解决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2:我想先解决为什么海水是五颜六色的。

生3:我想先解决西沙群岛为什么是鸟的天下。

在听取多数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了学习建议,师生共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当然,学生的需求有教育价值大小之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但决不能置学生的问题于不顾。如果质疑归质疑,教学归教学,质疑和教学是“两股道上开的车”,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失之交臂。

二、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使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多元解读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请看一位老师执教《江雪》的教学片断: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生1: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生2:难道他不怕冷吗?

师:真是一个好问题!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原因,也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与理解)。

师: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刚才有同学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是很有用的。那就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课件出示柳宗元生平简介。)

师: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生1: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这一首诗的。

生2:我感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

在这个片断中我们看到,由于教师的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形成了多种答案,尽管有些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他们在多元解读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在“知人论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学习方法的熏陶。

三、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孩子虽然幼小,却常常有让老师心灵震颤的时候。在一年级教学《两个鸟蛋》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小朋友拿了两个鸟蛋玩得那么开心,你想对他说什么?”老师设计的意图只是要求学生像课文写的那样,提醒他鸟妈妈一定在焦急不安了。没想到有位小朋友说:“他要是把蛋打破了,两只小鸟就死了。这是两个小生命。”教师没有料到一年级的小学生也能从生命的高度看待玩鸟蛋事,心头一热,马上说:“我们都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小鸟。”我们看到,正是这种平等的对话使“教学相长”。

四、在适度拓展中生成

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开放如何适度,常常会引起争议。二年级的一个班级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读到“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一句,有学生提出银河是什么,立刻有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告诉他。有的说银河是星星组成的,有的说银河很宽很宽,还有一位学生说我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于是老师就让他讲了这个故事。

这位学生讲了一分多钟,讲得很生动,其他学生也听得很专心。课后评议,对这一环节的处理颇有争议:有的老师认为是“节外生枝”,浪费时间;有的老师则认为讲了听了对学生也有提高。

如果学语文过分强调“以本为本”,只是读教科书,学生就不可能得到语文素养多方面的发展。语文教学具有功利性,但不要太急功近利,让学生放飞一回心情,有什么不好?适度的随机拓展,正是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当然,拓展不能离题太远,这是需要注意的。

五、在创造中生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课堂教学如果能向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长点”。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相当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少课文给学生留下了创造的空间。如人教版《画风》课后的练习是:

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

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的结尾可以让学生续写: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习作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真神奇。比如孙悟空,他会七十二变。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呢?这次习作,就给你一个“变”的机会,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故事。在故事里,你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

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让孩子创造,这些地方就成了课堂的“闪光点”,而学生也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在课堂的生成中,我们能看到学生的思维火花在闪耀,灵性在飞扬。课堂变得如此美丽。人的心灵因为丰富而感动着、充实着并兴奋着。只要我们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特征,掌握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规律,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小议初中语文早读教学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