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有点叶公好龙!

时间:2022-10-26 11:02:48

老师,您有点叶公好龙!

每毕业一届学生,我都会用QQ与毕业生进行交流,让毕业生畅言高三一年的感受,说出在校期间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特别是对我这个班主任的意见。可以说,许多教育经验并不是在具体的教育经历中提升的,而是借助QQ交流后获取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在校生的交流往往带着片面性,因为班主任权威存在而不能得到完整的信息甚至是狭隘的。作为班主任,一直以“与生为友”自居,也因此引以为傲。从不怀疑自己对学生的真诚,可是与2012届的一位毕业生的一次QQ交谈后,打破了这种自以为是,因为他在QQ中说:“老师,我觉得您有点叶公好龙!”

“我有点叶公好龙!”这是什么意思?当看到这样的评价,我自然想刨根问底,探个明白。这位学生对我列举了几大证据:一是在班会课上总在提倡,要保护每个同学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力,可是有时发现并不能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甚至是武断的打断;二是总说喜欢有个性的学生,可是在行动上却不断在打击有个性的学生,甚至有挖苦的言语;三是总在不断强调每个学生在您眼中都是一样的,不管成绩好还是差,可是在处理一些事情时,明显具有偏向,对成绩好的同学总是手下留情,而对一些成绩不好又经常违纪的学生处理得相对严格甚至有点严厉;四是您希望我们同学之间要真诚,您不会强迫学生之间相互揭发,可是一些发生在我们学生之间的事,您是怎么知道的,肯定是您在我们同学之中安置了密探。

作为班主任看到学生提出的几个“罪证”,真是无言以对,一方面为自己的不足感到遗憾,另一方面也感叹学生观察的敏感性。教育真的不是训话,而是一种行动,作为教师,我们把许多教育希望寄托给了话语表述,而没有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学生虽然没有指出,但不代表并不洞悉,而是慑于教师权威不敢言语。可是教师却依然一厢情愿地认为用言语感动了学生,把行动却抛弃了。正如这位学生所说:“您有点叶公好龙!”叶公用话语表达了对龙的喜爱和敬重,也画了一些龙的图案,可是当真龙来到时,却吓个半死。作为班主任,我不断地强调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可是当有个性的学生出现在我面前时,我采用了变相的打压,生怕惹事;总在提倡学生可以对我提意见,但当触及我敏感的神经时,有时会变得粗暴;总在标榜自己对学生一视同仁,却不时带上有色眼镜看人;总对学生保证,不会安插暗探或禁止学生打小报告,可是当有些事情毫无头绪时,也会采此下策。这不是“叶公”还是什么呢?面对学生这样的评价,虽不愿接受,可是在“罪证”面前又有什么力量可以辩解呢?

“您有点叶公好龙!”这是任教近二十年来最为严厉的评价,也是极少数的反面评价之一。我一直沉浸在学生的正面评价浪潮中,突然来一打击,真的有点承受不了,现在才真正明白,为什么习惯表扬的学生遇到突然的批评会承受不了。我这位教育学生的人面对突然的批评,也会同样很不是滋味。那一天我没有任何留言就关闭了QQ,晚上也是难以入睡,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行为,对自己从教生涯进行了一一对照,真是越对照越害怕,感觉自己完全淹没在学生的几大“罪证”中,从充满教育的幸福感中一下子跃入沼泽中,“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竟然发生在一直自我感觉良好的自己身上,原来我是披着良师外衣下的叶公。第二天,我打开QQ,那位学生在QQ上给我留了言,一再问是不是生气了,留下了许多个“对不起!”当我看到这么多“对不起”的时候,并不是释然,而是更加的坚信,自己真是“叶公”!因为多年来一直以为通过QQ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的举措,原来只不过是在变相向学生索取好的评价,一旦遇到“叶公好龙”式的评价,那些貌似宽容之类的情怀飘然而逝,“叶公好龙”撕破了那一层薄薄的外衣,无以面对,羞愧难当,甚至觉得自己是“皇帝新装”中的皇帝。

一边渴望学生能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边又在奢望多一些肯定的评价,没有一位老师愿意看到学生否定的评价,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叶公”情节。既然是良药必然是苦口的,可是教师一边在鼓吹希望得到良药,一边却不愿接受甚至讨厌它的出现。我们提倡的许多教育宣言,有多少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在行动中成为了泡影,甚至是害怕它出现。如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每天都在责骂应试教育害人,可是每天都在应试教育,一旦新课改来临,马上就成为新课改的绊脚石,找了一万个理由来证明新改革的不合时宜,这不是“叶公”是什么呢?对待学生的教育问题又何尝不是如此?总教育学生要诚信,同学之间要友爱,可是我们的举措呢?我们用不诚信的方法教育学生要诚信,甚至总在欺骗学生,在学生面前,教师本身又有多少诚信呢?当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时,不去探究矛盾的原因,更多的却是高调演说,甚至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群体划为“干部群体与学生群体”,让前者不断地打小报告,一点小事就弄得学生内部人心惶惶,深怕什么时候被同学告了密?这还有什么友爱可言呢?

面对教育,我们需要反思的有许多,许多时候我们的教育行为是非教育的,只是大家都在这样做,慢慢地变穿上了正教育的外衣,可它改变不了它的本质,甚至经不起验证。可惜沉默太多,学生也在沉默,但沉默并不代表接受,只是它的免疫排斥也需要时间,毕业吐真言,可是有多少老师还有机会倾听学生的毕业真言呢?

上一篇:以情为导以理教学 下一篇:“后进生转化”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