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心理学复杂化或简单化

时间:2022-10-26 10:46:39

不要把心理学复杂化或简单化

近段时间,班主任学习心理学知识,考各种心理学资格证,尝试着按照心理学的方式来处理学生问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上下两个层面的需求:从上来讲,开展心理学培训是上级教育部门推进班主任专业化的重要手段;从下来讲,学习心理学是班主任应对越来越麻烦的学生问题的一种无奈选择。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天天与学生打交道,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引导和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懂得心理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指出“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要让心理学成为教师实际工作中的指南”。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师范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到位,老师们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心理学训练,心理学素养偏低。而目前的心理学培训大多也都只是流于表面,多是大呼隆地开展几个讲座,没法深入。这也导致了我们的班主任对很多的心理学知识一知半解,在实际的学习和运用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具体有这么一些表现。

表现一:望而生畏,不敢尝试

刚开始学习心理学时,R老师十分认真,特别希望心理学能够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只是,一段时间学下来,R老师迷茫了。心理学太复杂啦,与学校相关的就有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辅导理论等一大堆;理论中又有着不同的学派,像什么认知、人本、后现代……每个学派的说法还很不一样。这些东西要弄清楚太不容易啦,看来这心理学真不是普通老师可以拿来用的。

在不少老师的心目中,心理学是一门很“高大上”的学科,复杂的理论,多样的流派,一个又一个的专业名词,让没有基础的普通老师望而生畏。讲心理学的老师往往还会提到心理学不能滥用,做得不当的心理干预不但帮不到学生,反倒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这进一步打击了老师们尝试的热情,心里想着我如果不确定自己是否正确,那还不如不做。因此学的时候把它当成理论高高供着,学完之后也不觉得它和自己的日常工作有什么关系,更谈不上去尝试着运用了。而实际上,心理学本来就是一门从实践中得来的学科,它的理论其实就是人们对人类思维、情感的本质及其成长变化规律的科学总结。班主任每天都在和学生交流互动,本身已经有了很多的感性经验,许多心理学的理论可能班主任未必清楚,却能够很自然地按照这样的规律在做,因为这些都是人与人交往的常识。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把心理学看得那么高高在上。事实上,许多出色的班主任都不一定把心理学学得有多么专业,重要的是他们会思考也会尝试,充分地尊重已有的经验和常识,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了,以我为主,创造性地利用心理学规律,因而也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表现二:不懂原理,简单模仿

Y老师听完心理学讲座后很是高兴,认为讲课老师介绍的几种对付学生的方法都很独特,尤其是代币法,听起来很有效,于是决定拿来用。只是用了以后,他发现对于他的学生这一招用处不大,第一周还好,第二周就原形毕露,故态复萌。Y老师就感叹,心理学这东西用处其实也不大,只是说得神乎其神而已。

这里Y老师所犯的错误就是不懂原理,简单模仿。心理学方法的运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每一种方法都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变通,又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变化。就拿代币法来说,不同的学生需要选择不同的代币,如果孩子能持续出现某个目标行为,就应该加大奖励,同时奖励的实施还需要严守规则、及时到位。Y老师由于并没有吃透实施的原理,只是简单照搬,在操作的细节上存在问题,自然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表现三:一知半解,乱贴标签

A老师班级里有几个学生特别调皮,坐不牢,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效果,A老师就想从心理学里找找招。从一本书里,A老师看到了关于多动症的描述,与班里学生的表现一对照,A老师松了一口气,这可不就是啦。于是,A老师就告诉孩子的家长,你们家孩子十有八九是多动症,我也没法管了,你们还是有空带孩子去治治吧!

在心理学的操作上,下诊断是一个很谨慎的事情,一般需要这么几个步骤:(1)关注学生表现的细节,访谈学生及相关的亲友,详细了解相关资料;(2)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厘清问题发展的脉络;(3)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出问题成因的假设;(4)进一步收集资料对假设进行验证。一句话,诊断一定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而A老师仅仅只是简单地对照书上的描述,凭着一知半解的知识就下了结论,轻易地给学生贴上了多动症的标签。可以想象,这样的标签一旦贴上,老师和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一定会有很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如果是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表现四:盲目追捧,乱套理论

N老师热衷于参加各种心理学的培训,尤其是各种新潮技术流派的培训。一次他参加了一个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培训,回来后N老师十分兴奋,认为自己学到了新武器,找到了处理学生问题的灵丹妙药。然后他就开始拿着自己新学的东西去分析学生,结果很快就“发现”这个学生是应对模式有问题,那个学生是家庭关系有障碍。

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不少老师对心理学理论有特别的崇拜,尤其是当讲课老师为了吸引学员的注意,把心理学的一些内容加以夸大的时候。N老师就是如此,学习到一种新理论的时候,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认为其放之四海皆准,忽视理论使用中的限制。其实,心理学理论流派很多,每个流派都有其特定的理论假设,他们的方法和推断源自于这些理论假设,只有接受并认可这些假设的时候,后面的处置才有价值。也就是说,理论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是可以简单套用的,尤其是一些新兴的心理学疗法更是如此。像N老师这样不加思考的套用,就很可能出现误用,不但没有好处,反倒有可能影响与学生的正常交流。

上一篇:先照亮自己 下一篇:杰的故事 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