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负荷,量要把握

时间:2022-09-05 06:03:53

摘 要: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和进一步的推动,国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学校体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评定一节体育课的效果,运动负荷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对增强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有重大意义。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的体育课运动负荷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因人而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运动负荷 合理分配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在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大过小都不行。因为过大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使学生感到疲惫厌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过小则达不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运动量度、动作难易程度和运动强度等,应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征进行科学的安排,杜绝“量少质次”或“量大过度”的现象发生。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重要指标。那么,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分配和调控运动负荷呢?

一、运动负荷安排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器械、气候等合理确定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曲线。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至140次/分之间,而每节课中,将心率保持在这个范围的时间占10分钟以上为佳,以中等强度和中等运动量的运动负荷为主。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才能高涨起来,需求才能得到满足,行动才能变得轻快,教学目标也就容易实现。

体育课上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合理制定。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可以将运动负荷大和运动负荷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大的跑、跳与强度较小的走、投等内容的结合、如课的前半部分为发展上肢力量的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则应安排发展下肢力量的教材――立定跳远。不论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都应高低结合、动静交替。所以,在安排运动负荷的时候要努力做到在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与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中,着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运动负荷安排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体育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周密地安排运动负荷,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要把握好运动的量和强度,并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反应,及时进行调整。一般采用脉搏测量法、观察法、询问法等判断运动负荷是否合适。顾名思义,脉搏测量法就是在运动后直接测量学生的脉搏,以确定学生的心率是否在合理范围内。观察法,即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等表现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另外,体育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谈心,询问学生练习后的主观感受,如肌肉的酸痛程度、身体反应等。总之,运动负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及时适当地调整运动负荷。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调节:新授课一般负荷较小,可搭配复习教材增加负荷;根据气候调节:冬天可安排低强度、长时间(量大)的运动项目,如长跑,夏天则相反;根据课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变换相应的练习方式,如在下肢运动较多时,适当加入一些上肢运动的练习,有效调节运动负荷。

三、运动负荷要因人而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学生的体质状况各不相同,所以他们的运动负荷承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快速跑完10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运动负荷就是在基准点上下波动。在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还要细致地观察和分析运动负荷量及其变化情况,再根据不同的模块、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段等不同的情况具体指导、检查、督促、调整学生的“实际运动负荷”。抑制“过度的”(如少部分男生),促进“不足的”(如大部分女生),让体质好的学生“吃得饱”,体质弱的学生“吃得消”,努力使所有的学生都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有效的锻炼。这样体育教学就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综上所述,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所特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体质健康的需要。只有正确认识新课标中的运动负荷,并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到位,真正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季浏.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师用书(水平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国锋.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应把握好“八”度[J].体育师友,2011.

[4]田麦久,刘大庆.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上一篇:步法训练在网球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如何处理体育课堂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