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时间:2022-10-26 10:08:59

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摘要:在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有利于升华其思想,促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融入文化自觉元素,能够让高校学生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并实现自我创新。基于此,本文以系列讲话精神为导向,对文化自觉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自觉;高校;思政教育

1.文化自觉内涵概述

文化自觉的出现具有其必然性,它是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所形成的精神文明产物。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不同地域、国家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愈来愈频繁,并且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冲击愈来愈大。这种文化冲击能够让部分人摆脱传统文化束缚,有利于实现文化创新;但也会让人舍弃部分传统文化精粹。在这股文化浪潮下,个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自觉性,才能做到“摄取精华,抛弃糟粕”,才能获得良好的文化养分。文化自觉性强调了人应该对文化具有“自知之明”,自觉意味着自身在面对文化转型时,能够获取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并以发展性的目光来审视文化创新及文化传承[1]。客观角度来看,文化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在国家及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也在不断变化、更新。实现文化自觉有利于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既不会盲目推崇传统文化,也不会崇洋。

2.关于文化自觉论断的主要内容

在系列讲话当中,容纳了大量文化自觉思想,可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2]:(1)继续发扬传统优秀文化。提出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要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认准其发展趋势及方向。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层出不穷,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并且传统文化生存形式产生了一定变化。明确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与中国发展、传承的基础,若舍弃传统文化精华则会影响到民族精神命脉,会阻碍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因此,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融合起来,实现两者的统一,并且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方式进行转换,让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互通融,满足现代文化人的实际需求。(2)重视中国梦建设。所提出的中国梦是对我国近代文化衰弱缺陷的反思以及当前引领主流意识形态的共同表达。中国梦既强调了尊重历史,又强调了要面对实现。它不仅反映了鲜明的原则立场及价值取向,还凸显了国家利益至上及求真务实的理念。中国梦的本质目标在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它将个体、群体以及民族、国家充分联系在了一起,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中国梦的提出,能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多元价值观格局日渐形成。与此同时,外来文化对民众思想意识的影响作用愈来愈大。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显得愈来愈重要。多次强调核心价值观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他认为加强核心价值观培训,能够对社会意识进行充分整合,这对于社会长治久安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强化社会氛围,并且要发挥榜样、模范的引导作用。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类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民众的生活及工作当中。

3.文化自觉视域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建议

从系列讲话当中不难看出,文化自觉对于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将文化自觉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必然能够提升相关工作效能,为高校学生提供有利的思想屏障。文化自觉视域下,为了能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3.1加强文化认知培养

文化认知是文化自觉的基础,实现文化认知的主要途径来自于课堂教学。因此,在思政教育日常教学活动当中,要重视传统优秀文化输出,向学生指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步形成文化认知,为文化自觉奠定基础。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当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加深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度,使两者相互融通,提升实际教学效果[3]。同时,要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连贯性,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衔接性与传承性,让学生能够将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关联起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多元文化。这样学生才能够分清楚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优劣,让其在面对不同文化元素的冲击时,能够以客观的立场做出理性选择。

3.2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要构建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创建出具有人文内涵的物质环境,无论是室内装修,还是室外装饰,都应该突出文化元素,并且将这些文化元素关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借助物质环境来陶冶高校学生的文化情怀。另一方面,要注重校@精神环境创建。不同的高校具备了自身独有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是高校的象征,也是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精神食粮”。在校园精神环境创建过程中,要善于挖掘精神文化底蕴,并融入校园优秀文化传统,将校园文化的魅力发挥出来,为学生提供精神导向。此外,在高校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贯彻人文元素。相关制度应该注重人文性,彰显出人文关怀,让学生能够适应制度,并自觉遵守。

3.3重视文化创新

文化自觉离不开文化创新的支持。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求做到与时俱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备文化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摒弃传统文化糟粕,并将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化的方式演绎出来,让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辉。高校要积极构建文化资源信息平台,为思政教育协同创新提供支持。同时,可创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学科研究、技术、信息共享,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多元化的途径,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空间。

4.结语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思想过渡期,外界文化元素会对其思想产生一定冲击,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兴起,可能会造成高校学生出现思想误区。将文化自觉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当中,能够对高校学生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使其能够学会辨别文化、思考自我,促使其在面对多元文化时能够做出理性选择,这对于高校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喜平.文化自觉管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04):108-110.

[2]黄振宣,韦文荣.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基于系列讲话精神[J]. 河池学院学报,2016(01):84-88.

[3]沈l. 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08):135-137.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上一篇:新形势下油田企业“基本功训练”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弟子规》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价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