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10-26 10:05:59

艺术类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 要]

教育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活动,而教学活动又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的。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组织形式

随着高等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受到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教学组织形式作为教学论体系中的结构,它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其选择、应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课堂教学的实际状态仍有许多值得研究与改进之处,其有效性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间。

一、艺术类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授课

在高等音乐院校中,班级授课的形式应用于很多理论类课堂教学中,并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对于一些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就有不足之处。如作曲课,往往设定统一的标准、作业量及完成时间等,这种集体性和统一进度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素质、能力、学习进度等方面的差异,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自由主动学习精神。

(二)、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作为教学形式之一,在“因材施教”方面发挥了极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体现为:(1)基于教学成本、效率等因素的考虑,个别化教学的实施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2)就钢琴这门课程而言,许多钢琴老师长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授课中通常以曲目完成情况推动教学进度。(3)单纯注重技能、技巧训练,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少,易造成学科知识分离等问题。

(三)、分组式教学

在高等音乐教学中,班内分组制是其常见的形式。其优点在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美中不足的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此外,在分组式教学中,“非正式群体”,即在学习和生活中,以个人爱好、感情、习惯等为纽带自由结合的人群组织现象也应运而生。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达成一致且相融时,积极作用则充分体现;反之,则会干扰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提升艺术类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课程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开放的、多样化的课程类型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比如说,在高等音乐教学中,针对有效的分组式教学,应考虑到如下因素:(1)如何把程度相同的学生放在一起,势必决定了分组前对学生进行小测验的必要性,这就消减了分组式教学中“非正式群体”自发结合的程度;(2)应加强教师的指导性并尊重学生的意见或建议,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有效搭配。(3)此外,有效的分组式教学应贯穿于个别式教学之中,比如:钢琴课穿插小组课,这就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观摩,相互学习。

(二)、“复式教学班”的探索

所谓“复式教学班”,就是指在每个专业或专业方向设置若干个不同风格的班级;每个方向配备3名知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教师,分别带每个年级5至6名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团结创新的教学小团队;学生经过一年的基础课学习后,根据所修方向并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复式教学班;这样,就形成了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教学状态。

(三)、改革教学方式,改进学习方法

传统的教学常采用单向灌输授课方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脱离了培养目标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应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具体体现为:(1)在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支持和指导学生成立学术研究小组,针对某一专题,每两周进行一次探讨,并提交心得。(2)每个月举办一次公开课,增加学生之间观摩实践的机会。

(四)、完善评价与考核环节

考查标准是教学活动的无形指挥棒。只有真正从考察的环节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帮助师生逐步跳出只重视演奏技能的框架。基于此,可从以下几点着手:1、从单纯考察对指定曲目的演奏或演唱水平,扩展到对学生即兴伴奏、演奏和创造能力的全面考查。2、由于学生的起点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专业发展目标,考核时就应该将学生的进步幅度考虑在内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3、编排一些学习小组,程度不同的学生混合在一个小组内,以小组的总成绩作为每人成绩的一个部分,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学习。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唐德海.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策三.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李美格,施忠.全新数码钢琴集体课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上一篇:Assam 下一篇:Jharkh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