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补位”

时间:2022-10-26 09:55:13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补位”

摘 要: 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大。一定程度上,留守儿童缺失了父母在身边的照顾,自理能力可能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极易在心理、品质、人格上产生一些问题,如孤僻、冷漠、自卑等。作者调查研究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状况,提出发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作用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积极引导帮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格发展方向。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人格发展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离开家乡,留在农村由他人代养的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因缺失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自理能力较非留守儿童要强。但是留守儿童在心理、人格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该受到广泛关注。

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学习情况,探究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状况,剖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与措施,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参考,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一、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不断增大。如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61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的比例高达40%,和2008年相比规模增长速度十分迅速[1]。

这次社会调查我们选取了徐州、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五个苏北地区城市进行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各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94.5%。问卷主要涉及儿童心理趋向与行为特点,以此为依据分析儿童人格形成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向。

(一)内向型

调查结果显示,当留守儿童产生不开心的情绪需要找人倾诉或者求助时,只有2.35%的孩子会想到监护人,向老师求助的更少,他们更愿意向朋友倾诉,除此之外往往选择自己“消化”。他们比较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喜欢独自待在角落,不喜欢见陌生人。人格封闭、内向、腼腆、不敢接触新的事物,适应能力较差。

(二)柔弱型和单纯型

遇到侵害时,34.94%的留守儿童选择忍气吞声,受到对方的威胁时,选择妥协让步,从而加剧了对方对自己的伤害。一些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处于快速生长期的部分留守儿童难以摄入身体生长所必需的营养,身体显瘦削。

同时,有些留守儿童与人发生矛盾的时候,近五分之一的孩子会以暴制暴,不考虑后果。

(三)敏感型

许多留守儿童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容易下意识地进行自己保护。内心脆弱,甚至和他说话语气稍微重了就会流眼泪。过半的孩子很在意老师同学或者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四)悲观型

许多孩子在评价自己的时候都说一般般吧,七成的孩子J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父母不在自己身边有关系。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划,缺少信心。调查中,当我们问到他们的兴趣爱好时,有的支支吾吾说不上来,有的说了一些毫无意义的话,他们普遍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长大后的理想。

二、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因素

1.家庭教育观念薄弱。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养普遍不高,不少留守儿童的家长不能完全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简单的衣食住行的满足才是家庭应该给孩子的主要内容,把教育上的一切问题推给学校。

2.监护人文化水平不够。

据调查,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孩子学业上出现问题时难以提供帮助,不利于孩子的学业发展。有时会在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在调查中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案例,一个男孩子在外边跟别人产生矛盾打了架,回到家中向爷爷奶奶哭诉,爷爷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们印象深刻:“他打了你,你就不能再打回去!真没出息,下次他再打你,你也打他,打伤了我赔!”这位爷爷居然怂恿孩子打人。长此以往,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形成武力解决问题的习惯,不能用正确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监护人溺爱孩子或者无暇教育孩子。

在农村,隔代溺爱普遍存在。一些留守儿童在家里俨然成了“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心理就会被引向歧途,从小养成娇生惯养、脾气暴躁、傲慢无礼等毛病。一般这样的孩子也经不起挫折,容易自暴自弃走入极端。再者,监护人若是老年人、年老体弱的隔代长辈,在自我照顾的同时又要担负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通常会力不从心[2]。

4.隔代教育的代沟。

社会发展迅速每一代孩子都有独特的时代印记,父母辈和孩子之间尚有代沟,隔代之间的代沟就更严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隔代亲属不能理解孩子,孩子也就不愿意与他们交流,不交流就更不能理解。如上所述,仅有2.35%的留守儿童在自己有心事时找监护人倾诉。监护人与孩子之间成了独立的个体,互不交流、互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心理、情绪等各方面问题都得不到及时解决。

(二)学校教育因素

1.学校管理层面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不够。

据我们的调查,87.96%的留守儿童没有接受任何心理辅导。同时教师过分重视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的风潮下,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的实际内容发生了偏离。

2.教师资源匮乏。

比起城市学校,农村学校教师资源比较匮乏,更遑论心理辅导方面的老师。其次,教师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一位老师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大多忙于课程知识设计,无暇顾及学生心理健康。

3.学校与家长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在校信息。

由于距离因素,家长常年在外,孩童由监护人看管。孩童在学校表现异常时,学校无法与家长及时配合解决,而由学校单方面去教育,多使用惩罚的手段。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学生厌学,使人格向不良方向发展。

(三)社会因素

1.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客观上导致农村的青壮年大批涌进城市谋生。人们难以满足生活的需要,从而远走他乡。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学籍限制等现实因素不得不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及其他监护人。

2.社会上一些不良诱导因素和影响。

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在学校附近会看到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厅等。这些场所大多不会限制未成年人入内。会见到一些学生放了学之后不回家,三五成群地走进这些娱乐场所,在内逗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导,一些和对是非黑白还不能清楚辨别,对于社会上形形的诱惑还不能自觉抵制,很容易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3.对农村学校的教育建设还不够。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的中小学校存在差距。这不仅仅体现在学校设施、软硬件资源上,更多的还体现在学校的师资方面。据相关调查,在农村的中小学,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师资缺乏,甚至一个老师要带好几个班或者负责好几个科目。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往往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关注学生学习之外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品德教育,阻塞了留守儿童通过学校教育弥补家庭教育不足的道路。

三、对策与措施

在改变儿童不良人格方面,可以在增加父母与儿童相处或沟通的时间缓解儿童人格成长的危机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作用

1.教师在工作中增强对留守儿童的人格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边传授知识,一边密切关注班内留守儿童行为情绪变化。同时,注意留守儿童的人格特点及其发展趋势[3]。发现留守儿童的问题,可以采取一对一谈话开导的方式进行教育。另外,可以开展富有童趣的课外活动。采用鼓励、惩罚、奖励等方式刺激留守儿童参与其中。班主任则可以定期召开心理班会,给他们讲解简单的人格知识,教他们分辨是非。在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观、开朗、自信的性格。

2.给教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他们掌握心理辅导技能。

一些留守儿童遭遇挫折时,由于与父母分开过长时间缺少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容易出现焦虑、低落、悲观、不安等情绪。而这些情绪,如果不能适时地通过有效渠道宣泄出来,会积压在心底。因此,假如教师本身掌握一些心理辅导的技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某种不良情绪倾向,使用问答法和启发式教育,及时加以疏通开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便能为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础。由此,学校可以请专门的心理专家到学校为教师讲解,或者派部分教师到心理培训部门学习心理辅导技能。

3.在学校组织农村留守儿童互助团体。

成人与儿童沟通,中间多少存在“代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组织留守儿童互助团体,由年纪相当、具有类似经历的儿童组成。留守儿童之间能够放开交流自己的情绪,类似的遭遇能使留守儿童之间产生共鸣,既能够帮助留守儿童在这种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又能帮助缓解留守儿童心中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起的孤独感,同时培养留守儿童互帮互助、关爱他人的品质。

4.开设有关促进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课程。

针对留守儿童不良人格发展趋势,在学校中开设促进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课程。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要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开设思想品德、儿童心理健康之类的课程。

5.学校设立心理辅导部门,定期举办心理辅导讲座。

当留守儿童出现焦虑暴躁不安等不良情绪的时候,心理辅导部门能够及时地进行一对一辅导疏导,使学生心理压抑时有处可说,有人可找。一方面能够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校更多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人格发展状况。

(二)利用社会教育作用

1.举办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

学校在学生、老师的空闲之余组织夏令营活动,促进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在活动中感受团体的温暖,感受生活的阳光,以此带动学生的情感表达,弥补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情感漏洞。

2.社会上开展和倡导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

农村教育的师资比较薄弱,社会支教活动的开展可以给农村学校带去鲜活的力量,帮助保守的农村教师更新进步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其次,热情的具有激情和爱心的年轻支教人员能帮助留守儿童感受社会的善,让留守儿童学会感恩社会,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回报社会。

3.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在农村设立留守儿童教育机构。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父母的管束,代养人教管无用,而具有暴力、思想极端等人格倾向,可以安排他们进入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包括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及心理教育,可以调整好留守儿童不良人格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青,易礼兰,宋薇.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家庭亲密度、学校归属感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3):197-201.

[2]庞辉.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文教资料,2014(6).

[3]贾香花.家庭教育“缺位”与学校教育“补位”――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问题及解决路径.现代管理教育,2007(5):34-36.

上一篇:浅析语文课堂动态生成过程中的提问引导技巧 下一篇: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中网络课程制作项目管理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