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建设之思考

时间:2022-10-26 08:48:59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建设之思考

作者单位:410100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通讯作者:赖青

【摘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涵,阐述了高校教师职业精神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探讨了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建设模式,认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建设是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青年教师; 职业精神; 高校建设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88

一个国家要有民族精神,那是国魂;一支军队要有战斗精神,那是军魂;同样,一名教师也要有职业精神,那是师魂。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教师职业精神包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以及对自己的激励,其价值取向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师职业精神决定了对所从事的事业的认识和情感,并为教师提供克服困难的坚定意志,进而促进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执着的职业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对青年教师而言尤为重要[1]。

1 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是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和职业化的统一。教师的职业精神是教师应该具有的一种职业意识,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信誉、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操守、职业协作、职业规范和职业奉献等。教师职业精神是教师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青年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的职业精神。

1.1 热爱教育事业的从教情感

1.1.1 教书育人的职责精神 职责精神是由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是否忠诚教育事业,是衡量一个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的尺度,是对教育工作者最可靠的考验。青年教师除了要珍惜教师这份职业外,更要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自己职业追求的理想,并为之执着地奋斗[2]。

1.1.2 不倦执教的敬业精神 不倦执教的敬业精神是日积月累,从专业精神转化而来的。教师要从教会到会教,从文本演化成知识、进而演化成实践技能;从平凡事物中发现问题,在思索研究中内化知识,让教育教学从有用走向有意义[3]。青年教师需铸造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真正爱岗敬业的教师。

1.1.3 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 教师这个职业永远满足不了个人的名利要求,成功和实现人生价值是多元化的,不能仅用金钱、职位、名声来衡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青年教师要能安贫乐教,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也正因为在教育事业中的无私奉献才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1.1.4 通力协作的团队精神 在高等学校,无论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都要依靠广大教师的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在教学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科研方面,现代科技的发明创造,往往需要多学科之协作。

1.1.5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观念要不断更新,应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指导创新教学工作。青年教师应追踪科技发展新趋势,善于吸取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转变教育思想,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

1.1.6 身正为范的表率精神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形成制约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榜样像一面旗帜,树立在学生面前。教师必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

1.2 热爱学生的圣洁心灵

1.2.1 应具有释放爱的热忱 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核心,即师魂。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必然要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博大的爱,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爱心,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因此,教师要让全体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

1.2.2 应具有释放爱的力量 教育爱,就是教育力量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育对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热爱一位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位学生,而厌弃一位学生则无异于毁坏一位学生。教师应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做到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学生,注重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鼓励学生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教师要让全体学生感受爱的力量。

1.3 热爱学习的专业作风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责任。如果教师不注重自身内在知识体系的更新,将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被淘汰。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才有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以学而不厌,勤奋进取的精神,努力提升自身专业能力。通过学习,教师应提升多种职业素质。

1.3.1 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学生观、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2 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理论,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高超的教学技艺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1.3.3 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能力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教师不仅要学会分析、钻研和思考,还必须会实验,会做教研、科研工作。

1.3.4 具有较好的现代技术的运用能力 当今世界,多媒体、电子邮件等现代技术运用于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且得到迅速发展。青年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强化科学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比重,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1.3.5 具备提振学生的能力 即发挥学生潜能的能力,赏识学生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坚定信念的能力。

2 教师职业精神建设的意义

2.1 教师职业精神建设是改变教育教学现状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精神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从教情感淡薄,缺乏奉献精神,缺乏对学生的爱心,不安心本职工作,对教育教学工作应付与懈怠,甚至不择手段追逐私欲、搞学术腐败等。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引路人,品行的示范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其言行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上述问题警示我们,高校必须重视教师职业精神建设,特别要重视青年教师的职业精神建设。

2.2 教师职业精神建设是教育功能使然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过如下一段话:“在学校当了若干年的教师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绪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让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5]。吉诺特的这番话充分诠释了教育功能的作用之强大。

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教师,可通过高尚的职业精神释放出强烈的人格魅力,并对学生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学生培养形成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影响力的大小[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可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进而激励学生、鞭策学生、影响学生。良好的教师职业精神塑造了优秀的教师形象,使教师成为学生尊敬和模仿的对象,这种师生间的良性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快的接受和反馈教师传授的知识,有利于鼓励学生摄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3 关于教师职业精神的建设的思考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3.1 青年教师要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意识 2000年奥运会前曾有人问著名排球教练郎平,如果你带领的意大利队碰上中国,你希望中国队还是意大利队赢。郎平回答是:我是中国人,我当然不希望中国输。但现在我的职业身份是意大利教练,我希望能带领意大利战胜所有对手而夺取奥运冠军,包括战胜中国队。事例说明,一个有职业精神的人,必然心中有爱,有责任,有使命感。青年教师应深刻理解所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理解职业的伟大和神圣之所在,把从事教育事业、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不断强化、提升自己的职业意识,进而产生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做到爱业、勤业、乐业、精业。

3.2 青年教师要努力培养对教育事业的从业情感 热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教师应该忠诚教育事业,而忠诚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事业的热爱。教师热爱自己的岗位要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因为这个岗位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是生命过程的丰富,教师能从这一职业中获得精神寄托和生命意义。青年教师要努力培养对教育事业真挚的热爱之情和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正是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责任心,才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克服艰苦、辛劳、清贫、寂寞等,使教育事业得以传承与发展。

3.3 青年教师要树立忠诚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叶的事业吧。因为叶子总是谦虚地垂着他的绿荫的。”当教师就需要培养这种平凡中见伟大的精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一项培养人的长远的事业,青年教师应培养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的教育精神,将教育思想演化为教育信念。只有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精神,教师才会正确对待逆境、挫折和困难,始终保持稳定的职业意向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3.4 青年教师要形成高尚的职业品格 教育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一方面要求教育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应该具有较高的品格,甘于寂寞,甘当人梯,以高尚的品格感染人、激励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3.5 青年教师需努力提高职业专业化水平 学高为师,教师对某一学科应力求知识丰富、业务精通、治学严谨、注重创新,这也是教师职业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是教师职业精神建设的重要方面。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适应高校人才培养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精神。

教师工作不仅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项事业。每一位教师都爱自己的事业,教师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同时也是有意义的一生,教师为这一事业不懈奋斗,就是对教师职业精神最好的诠释。

参 考 文 献

[1] 胡弼成.高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 李建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休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3] 张楚廷.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 张凤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理念对我国教师职业精神和人格品质培养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41-143.

[5] 平.美国大学教师职业精神的特点及其启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1-54.

[6] 牛志戎.浅谈教师职业精神建设[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2):22.

(收稿日期:2012-02-01)

上一篇:妇产科教学改革中的医德渗透性教育 下一篇:医疗安全教育应从在校生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