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网络语言的运用

时间:2022-10-26 07:48:31

浅谈语文教学中网络语言的运用

摘 要:网络语言已随着网络的应用及普及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对语文教育带来极大的影响,语文课堂该如何对待学生铺天盖地的“网络语言”呢?只有在批判中继承,语言才能保持弥久恒新的魅力。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文教学;传承与创新;包容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语言也应随着时代而发展。语文课堂向来是最“接地气”的,不得不说,连老师也会不自觉地吐出一两个“网络词语”,甚至用起来更具新鲜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然而,语文教学又承担传承历史与弘扬文明的重任,我们是否可以如此轻松、戏谑地表达严肃的话题呢?

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转变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学生表达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可喜的信号,但高兴之余,又有些担忧,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对新鲜的东西特别追捧,不管有没有语言瑕疵或者语言暴力,很多学生为了标新立异,往往“怪语百出”。并且其他同学也是以哄笑的方式表现出一种无形的肯定,甚至标榜为“流行”“时尚”。这让有的老师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脑袋”,大叹“落伍!”或者被学生一句“老师,你out了”弄得十分尴尬。

于是有些专家站出来,大力批判网络语言的粗俗、肤浅,甚至过于暴力,说这是对汉语语言的一种侮辱,有损于汉字的纯粹性,甚至会危及子孙,让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就此断层。这种忧患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他们的呼吁可以保证汉字的正统,让大家知道传承文化是一种严肃而神圣的使命,绝不可以随意糟蹋汉字,破坏汉语的基本规则。

因此,像“你out了”“I服了you”等这种中英文掺杂在一起的词语是不应该进入语文课堂的,另外,有些词语故意用其他字代替,造成汉字以讹传讹,会使人忘记词语的本来面目,都应明令禁止,如“泪流满面”改为“内牛满面”,“什么”改为“神马”,“感觉”改为“赶脚”等。除此之外,一些高度浓缩的词语,会造成交流的障碍,如“十动然拒”是“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不明觉厉”是“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人艰不拆”是“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等这些词语很不容易理解,只能在网络里流传,不应该进入语文课堂,以免产生更多的歧义。

黑格尔曾说:“存在即合理。”网络语言大量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必有它独特的理由:它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手段。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单、有幽默感的特点。现实社会生活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不可能要求语言表达一成不变,我们的语言表达手段也应该随之丰富,否则就会滞后于社会生活。而网络语言有着五彩缤纷的词汇,超越常规的语法,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这作为丰富社会语言的表达手段都有好处。

现代语文教学承担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任务,语文教师既要捍卫传统,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网络语言的运用可以让他们紧随时代步伐,活跃形象思维,表达出独具个性的想法。一些形象传神、积极向上、意蕴深刻的网络语言(如“给力”“山寨”“灌水”等)都可以进入语文课堂,并加以积极引导,让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

语文课堂是一个语言交流的场所,网络语言也是在交流中产生的。因此,在课堂中完全禁止使用网络语言是不可能的,语文教师应抱有宽容、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利用。

佛经有言:“如何让地里不长杂草?”曰:“只有种上庄稼地里才能不长杂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使用语言,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的美,尤其是古典名篇,在阅读中培养美的情趣,才能让他们提高审美品位,自觉地抵制恶俗语言的袭击,让他们把追求美当成一种习惯,才能形成文明规范的语言,而不会一味追求新奇流行的东西。这样对待网络语言,他们更懂得如何取舍。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中学)

上一篇: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上的运用 下一篇:调整自我,积极应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