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时间:2022-10-26 07:05:16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摘 要] 奶牛氏杆菌病的传播途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防治措施。

[关键词] 奶牛布氏杆菌病 实验室诊断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191-01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属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规定的二类传染病和限期控制的地方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奶制品消费的增多,奶牛业发展迅速,交易频繁,部分奶牛养殖场盲目引进奶牛,给奶牛养殖业和人民健康带来极大隐患。为此,笔者依据该病的流行特点、发病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一、病原

布氏杆菌为球杆状或短杆状,无运动性,不形成芽孢,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布氏杆菌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在污染的土壤表面能生存20~40天,水中150天;对热较敏感,60℃30分钟可被杀死,煮沸时立即死亡。布氏杆菌对消毒剂较敏感,如在2%福尔马林、来苏尔和0.1%升汞液内1小时可被杀死。

二、传播途径

消化道、皮肤及黏膜是布氏杆菌侵入体内的重要途径,也可以通过直接传染。病原主要来自流产时排出物,含菌的胎盘、乳汁、粪尿和垫草等是主要的传染媒介。

三、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14~180天,母牛症状大多在怀孕后的5~7月发生流产,流产前数天,一般都有分娩的预兆,流产后多数伴有胎衣不下,阴道内长时间排出褐色分泌物。因而造成不孕症,流产的胎儿为死胎。公牛临床症状,可发生和附睾炎。

四、病理变化

常见的病变是妊娠母牛的子宫与胎膜病变变化较突出。子宫绒毛膜间隙有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样渗出物。绒毛膜因充血呈紫红色,表面覆以黄色坏死物或污灰色脓液。胎膜因水肿而肥厚,呈胶样浸润,表面覆以纤维素和浓汁。流产胎儿主要呈败血症变化,脾与淋巴结肿大,肝脏中有坏死灶,肺常见支气管肺炎,胃肠膀胱的浆膜下可见有点状或线状出血。公牛主要发生化脓坏死性炎或附睾炎。显著肿大,被膜与浆膜层粘连,切面可见到坏死灶或化浓灶。红肿,其粘膜上有时可见小而硬的结节。

五、诊断

1.初诊

依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科初步怀疑本病,确诊需做化验室诊断。

2.化验室诊断

2.1平板凝聚反应

依据国家布病诊断技术(GB∕T18646—2002)中的虎红平板凝聚试验,在划有2×2cm方格的洁净玻璃板上滴加0.03ml抗原和0.03ml受检血清,混匀后于4min内判定结果,可见絮状凝集判为阳性(+),无凝集且呈均匀粉红色为阴性(-)。

2.2试管凝集反应

依据国家布病诊断技术(GB∕T18646—2002)中的布病试管凝集反应,当阴性血清对照和抗原对照不出现凝集(—),阳性血清的凝集价达到其标准效价性士1个滴度,可以判定,1:100血清稀释度出现“++”以上的凝集现象时,被检血清判定为阳性反应。

2.3全乳环状试验

依据国家布病诊断技术(GB∕T18646—2002)中的全乳环状试验,取新鲜全乳1ml于试管内,加标准抗原50μl充分混匀,置37℃恒温水浴1小时后,判定:乳柱上层的乳脂形成较明显的红色环带,乳柱白色或微红色为阳性。

六、防治措施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靠加强预防和检疫净化牛场。

1.定期检疫

在春秋两季对奶牛进行普检,发现阳性和可疑阳性牛及时隔离、淘汰、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和牛场消毒工作。大牛群要反复检疫,直到全群连续两次血检全部为阴性。

2.自繁自养

培育无病幼畜和健康牛群,以自繁自养为主,必要引进奶牛时,需隔离观察2个月,同时严格检疫,未出现布病临床症状经检疫血清为阴性,方能混群饲养。

3.加强奶牛场消毒工作

在奶牛场门口设立消毒池消毒室,人畜车辆经消毒后方可进出场。定期用消毒药对牛场、牛舍消毒,每天清理栏舍的剩料、粪便,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上一篇:谈农机化与农村合作经济 下一篇:浅谈养猪场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