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照研究

时间:2022-10-26 06:38:58

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照研究

(1.天津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天津300140;2.天津市塘沽区中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取效机理。方法:将12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取穴以调理脾胃为目的,对照组以眼周穴位为主治疗。以眼底状况、血糖、血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调理脾胃针法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眼底状况,而且对患者的糖、脂代谢和NO、ET水平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

[主题词]糖尿病视网膜病/针灸疗法;调理脾胃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属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如何早期预防和治疗DR是目前糖尿病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拟进一步验证针刺治疗DR的疗效及取效机理,以期为DR的防治提供有效的方法。

1 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及分组

将符合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20例DR患者进行分层,并按住院时间顺序编号,从随机数字表中的任一行任一列开始,依次读取两位数作为一个随机数字录于编号下,全部随机数字从小到大排序号(数据相同的按先后顺序编序号),记录每个随机数对应的序号。规定序号1~60进入观察组,序号61~120进入对照组,使观察组、对照组为1:1,即每组各60例。

1.2一般资料

见表1、表2。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眼底视力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齐同可比性。

1.3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按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确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按照1985年全国眼科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

1.4纳入标准

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未合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者;近期无酮症、高渗性综合征、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神清能配合治疗者;年龄在35~75岁、收缩压

1.5排除标准

不符合诊断、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合并糖尿病坏疽、甲状腺和肾上腺疾病者;合并创伤、手术、感染等应激情况者;正在使用全身性皮质醇等影响糖代谢药物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常规糖尿病治疗,即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

2.1 治疗方案

观察组:采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穴取中脘、曲池、合谷、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血海、地机,加用风池、瞳子髂、四白。

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学》(高等医学院校试用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杨长森主编)的方法治疗,穴取承泣、睛明、球后、光明、肝俞、肾俞。

2.2操作方法

取华佗牌O.35 mm×40~75 mm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穴位处常规皮肤消毒后,垂直刺入,得气即止,留针30分钟,每日2次,1个月为一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将所有资料统一归纳分析,做出统计处理。

2.3实验室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眼底镜检查:托品酰胺散瞳后,用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③糖化血红蛋白:采用微柱层析法测定。④血脂全项:采用荷兰VITALAB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⑤内皮素(ET):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药盒由中国人民总医院东亚免疫研究室提供。⑥一氧化氮(NO):按试剂盒说明书要求,以光径比色测定各管吸光度值,按公式计算NO值。

2.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检验水准定为P

3 疗效观察

3.1疗效判定标准

(1)糖尿病疗效判定标准:按照199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所制定的控制目标,见表3。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判定标准:根据视力、眼底变化(微动脉瘤、出血、渗出、水肿等4项)进行评定。显效:视力较前提高0.1以上,眼底明显改善3项以上;有效:视力较前提高0.06以上,眼底轻度改善1项以上;无效:视力较前无变化,眼底无改变或较前加重。

3.2结果

(1)两组患者糖尿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4。

由表4可见,经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X2=6.321,P=0.04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2)两组患者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比较见表5。

由表5可见,经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X2=14.810,P―0.00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代谢变化对比见表6。

由表6可见,观察组治疗前后糖代谢指标经t检验(P0.05),说明调理脾胃针法对糖代谢指标具有良性调节作用。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见表7。

由表7可见,观察组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TG、LDL-C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

(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O、ET水平变化对比见表8。

由表8可见,观察组工、Ⅱ期患者NO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Ⅲ期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疗后NO水平比较工、Ⅱ期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Ⅲ期患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4 讨论

DR临床分为单纯性和增殖性两型,其中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病变早期,病程进展缓慢,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小动脉缺血和血管的渗透性改变。而一旦出现新生血管及视网膜纤维组织增生,预示着病情不可逆转,演变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则必须进行冷凝、激光以及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所以笔者选择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DR属于祖国医学“内障”“云雾移睛”“青盲”等范畴。对其病因病机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多数学者认为DR病变的发生与发展,是由阴虚至气阴两虚至阴阳两虚的逐步转化过程,且血瘀贯穿其始终,此过程与现代医学认为的DR由单纯期转向增殖期的病理发展过程相符。有关本病临床辨证分型和治法目前尚无一致的认识。笔者以往研究表明,脾胃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中心脏腑,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的易感因素,脾胃升降失常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病机,脾胃功能失常贯穿2型糖尿病的始终。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日久,导致湿聚成痰,因痰致瘀,痰瘀互结,壅塞脉络成为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病理关键,痰瘀阻滞于眼脉,即发为DR。由此可见,脾胃升降失常为其发病之根本,痰瘀是DR的致病因素,所以笔者提出以调理脾胃治其本、化痰祛瘀治其标。

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调理脾胃针法可明显改善DR患者的眼底状况,使处于单纯性DR的患者病情逆转,提示我们DR应早诊断、早治疗,也表明调理脾胃针法是治疗DR的有效方法。同时调理脾胃针法可有效地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这无疑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治疗起到积极的影响。

此外笔者重点观察了单纯性DR患者在不同分期NO、ET的水平,结果显示随着DR患者病情的逐渐加重,NO水平逐渐降低,而ET水平逐渐升高,说明NO、ET的分泌水平与DR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相关性。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血管内皮损伤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前提,所以研究DR不能忽视NO、ET对本病所产生的影响。临床观察表明DR患者的分期不同,NO、ET水平亦不同,随着DR患者病情的加重,ET水平明显增高;NO水平在单纯性I和Ⅱ期下降不明显,Ⅲ期则明显下降。分析其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初期,代谢紊乱,组织缺氧,内皮细胞的功能损伤,ET释放增加,致小血管痉挛收缩。此时,为保持血管的正常张力,NO水平尚未明显下降,但随着糖尿病的进展,内皮细胞损伤加重,则NO活性逐渐下降。由于糖尿病的加重,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增多及超氧化物增多,致NO灭活增加,导致NO水平进一步下降。NO的下降不仅使生理状态下的血管特别是小血管的舒张功能不能维持,还加重了血小板的黏附及聚集,所以,这种恶性循环在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调理脾胃针法可对NO、ET的分泌水平起到良性调节作用。这提示调理脾胃针法可通过调节ET和NO这两种血管活性物质处于动态平衡,达到保护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从而延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无损伤电极脉冲电刺激穴位治疗Bell’s麻痹临床... 下一篇:不同强弱刺激对痛痹患者肢体血流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