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强弱刺激对痛痹患者肢体血流图的影响

时间:2022-06-24 07:58:06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针灸科,长春130041)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针刺刺激量对痛痹患者肢体血流图的影响。方法:选择以寒邪为主的下肢痛痹病人41例,在患肢悬钟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手法,通过同一病人强、弱刺激后观察患侧肢体血流图,计算波幅值以做比较。结果:强刺激针后使波幅下降,弱刺激针后使波幅上升。结论:不同刺激量可以引起患肢血管舒缩机能截然不同的规律性反应。

[主题词]痛痹/针灸疗法;痛痹/病理生理学;血液动力学现象;剂量效应关系,针灸;@肢体血流图

针刺刺激量是针刺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选择临床常见的痛痹患者,采用捻转手法,分强弱不同刺激,以肢体血流图为指标,观察针刺前后患者肢体血流图变化,以期了解不同刺激量对患者机体血管血流的影响,为掌握针刺刺激量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同时观察了针刺对痛痹患者血流变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痛痹患者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75岁,平均47岁;病程最短5年,最长19年,平均8.9年。临床表现为一侧下肢疼痛、酸胀,痛处固定,得热则舒,遇寒则重,舌苔薄白,脉浮紧或细弦。

2 方法

选用0.35 mm×40 mm毫针,针刺患侧悬钟,进针后针尖向上与皮肤夹角为75°,得气后行捻转手法,强刺激:频率150~180次/分,左右捻转角度180°;弱刺激:频率60次/分,左右捻转角度180°。每次均行针2分钟,留针15分钟,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位病人被施以强弱刺激各1次,两次施针相隔24小时。然后采用RG-2B型电桥式血流图仪,定标讯号电阻为0.25Ω。测量用环状条形铜质镀银电极,宽0.8 cm,并用盐水纱布包裹,室温15~24℃。每次试验都在上午进行,操作前患者先行血流变各项指标测定。然后取仰卧,休息片刻,下肢自然伸直,测量电极分别置于患肢的悬钟穴上3寸与足大趾处。先记录针刺前肢体血流图,然后于行针2分钟停止时立即测量1次,再分别于行针后5分钟、15分钟各测量1次,在行针时随时观察病人得气情况,共测患肢的肢体血流图328幅,计算波幅值以做比较。

3 观察结果

不同的刺激强度治疗前后肢体血流图波幅有所不同,收缩波波幅(H1)与舒张波波幅(H2)随不同的刺激强度而出现降低或升高的变化,表现为强刺激后使波幅下降,弱刺激后使波幅上升。行针后3个时间所测得的波幅差,除弱刺激15分钟的收缩波波幅有所复原,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差值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见表1)。

41例病人中,行针停止后即刻、行针后5分钟、行针后15分钟的波幅分别与针前相比,不同刺激强度均有上升、下降、不变3种情况(见表2)。

行针后各个时间的波幅升降例数不尽相同,强刺激使多数患者波幅下降,弱刺激使多数患者波幅增高。两种刺激后波幅上升比例数与下降比例数相比,在3个所测的不同时间里均是P

由于机体的感应性不同,行针时患者分别有酸麻重胀痛等不同的得气感应。从自身对照来看,行针针感的强弱基本上符合强刺激得气感较强、弱刺激得气感较弱的现象,也就是说刺激量的强弱与得气感的强弱程度成正比。

41例痛痹患者,经针刺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见表3)。

4 讨论

不同刺激量对血管效应有不同的影响。血流图波幅客观地反映了血管充盈程度。本试验结果显示强刺激手法可使血流图波幅降低,提示局部血管收缩,血流供应减少;弱刺激手法使血流图波幅升高,提示局部血管扩张,血流供应增加。不同刺激量可以引起患肢血管舒缩机能截然不同的规律性反应。血管运动反应是机体对针刺应答的反应之一。通过针刺的机械性物理刺激,给穴位一定量的信息,激发腧穴功能,从而使经脉流通,气血调畅,阴阳平衡。

痛痹以寒气盛为主,寒邪闭阻经络,经气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本试验测得正常人肢体血流图的波幅平均数,收缩波波幅H1为(0.160±0.005),Ω舒张波波幅H2为(0.085±0.003)Ω;痛痹患者患肢针刺治疗前的波幅平均数,收缩波波幅H1为(0.130±0.006)Ω,舒张波波幅H2为(0.064±0.004)Ω。本组病人的肢体血流图波幅经检测平均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的波幅值(P

《素问・举痛论》所言:“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卒然而痛。”故治疗宜以疏通经络气血、化瘀蠲痹止痛为主。本试验结果提示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弱刺激的效果比强刺激为佳。应用弱刺激后使局部血管扩张,气血通畅,达到活血化瘀、“住痛移疼”的功效。弱刺激15分钟后,收缩波波幅差(P>0.05),有波幅下降的趋向,表明弱刺激虽有使波幅升高的作用,但其效力维持不够长久,因此在针刺留针中,间隔一定时间应行针1次,以保持针刺效应,使经气流畅,提高疗效。针刺强度的不同,可以引起机体血管舒缩功能截然不同的反应规律,证明刺激量恰当与否,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是反映针刺能否奏效的客观指标。在临床上笔者发现痛痹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异常,这将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其中尤以血液黏度为重要因素,血液黏度升高后,直接造成血液循环与微循环的障碍,并可导致缺血。笔者采用弱刺激,力求气至病所,同时使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这对于改善微循环,加快病情痊愈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临症时应掌握得气感的强度和性质,力求使经气流通,针效提高。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照研究 下一篇:电针不同留针时间对隔区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