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调理脾胃在老年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2-07-13 11:05:05

试论调理脾胃在老年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摘要:我国已经是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累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等。疾病错综复杂,用药也较复杂。怎样在纷杂的疾病中理出头绪,提纲挈领,抓住病机,发扬中医的整体观思维,综合调理,是本篇文章讨论的重点。笔者试从各系统疾病入手,论证万变不离其宗,无论老年患者合并何种疾病,始终以调理脾胃作为老年病的治理大法。

关键词:老年病;脾胃;综合治疗

根据联合国人口组织(WPO)的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人口占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老年人口占人口比例达到7%,就表明这一人口总体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国家或地区就属于老年性国家或地区。自2000年,我国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属于老年性国家。毫无疑问,大量老年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也给医疗体系(主要是医院老年科、养老院、康复所及疗养院等)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怎样综合有效的治疗老年疾病,关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朋友的生活质量,是广大医务工作人员热议的话题。

在中医理论中,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两个系统是人体生命之本源,二者协同,是推动其它脏腑功能的基础。人老体衰,各系统机能均在不断的下降,然而脏腑亏虚,多从脾虚开始,脾胃一虚,其余脏腑无所受益,百病易生。肾藏先天之精匮乏,脾胃亦衰退,后天之精充养乏源,先后天之精皆不足,精亏则气少,生化不足,推动无力,则五脏六腑皆受牵连。各种机能减退,运化无力,痰瘀水湿停聚,正虚而邪实,遂症候复杂,盘根错节,短期汤药也难有桴鼓之效。

笔者采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干部科2013年06月住院患者资料。患者82例,其中男46例,女36例,平均年龄77岁,得到如下之结论:

1在院患者脾胃疾患统计及分析

绝大部分老年人脾胃功能受损,甚至有器质性病变。中国有句古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由此可见,饮食多少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的脾胃衰弱程度。脾胃功能随着年岁增长逐渐减退。在本次调查的住院患者中,仅有16例明确诊断为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结肠/直肠息肉,甚至消化道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但临床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远远不止于此,绝大部分老年人都存在肠胃功能退化。临床表现为纳食减少、食而不香、不喜饮水、皖痞、腹胀、腹泻、便秘等等;脾主四肢肌肉,脾胃损则大肉渐脱,消瘦乏力,有11例明确诊断营养不良。脾胃功能失常则水谷津液聚而生痰成饮,或流溢于血脉,或走注于经隧,或充塞于清窍,或泛溢于肌肤,可阻郁于脏腑肢节而生百病。脾胃仅为整体的一部分,它与全身脏腑功能和器官都有互相联系和影响,所谓"脾胃一病五乱并作"[1]。临床可见老年患者纳食减少, 形衰神疲立现, 胃口渐佳, 病情随之稳定或好转, 虽身患数疾而不足虑也。因此,饮食滋养及药物调理脾胃应该作为治疗老年性疾病的重中之重。

2在院患者心系疾患统计及分析

在院老年患者中,56例患有高血压,11例明确诊断为高血压心脏病,40例患有冠心病,10例存在急/慢性心功能不全,5例患有肺源性心脏病。心属火,脾胃属土,子盗母气,子病母亦损。脾气推动不足,瘀血阻滞,水湿停聚,心气受痰瘀水湿阻滞,则发为胸闷、胸痛、心悸、头晕、黑矇、乏力等症。因此需要实脾以救母,标本兼治。各种原因导致心功能不全,体循环淤血,胃肠道淤血,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因此,这种情况下需要改善心功能,缓解胃肠道淤血,脾胃功能才能逐渐复苏。此外,阿司匹林是防治冠心病一线用药,很多老年人不能耐受其对胃的伤害,出现胃痛、甚至胃出血等不良反应,这种情况下,当调整用药,换成对胃粘膜损伤较小的氯吡格雷,或加用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护胃,甚至以中药调理脾胃,顾护胃气。心与脾胃,哪个先病,哪个后病,哪个是标,哪个是本,常常分不清楚,也没有必要完全分清。但一定要注意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兼顾,两脏同调。

3在院患者肺系疾患统计及分析

金为土之子,肺为脾胃之子。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得到脾胃输布之精气,才能行使其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之功能。年老体衰,脾土亏虚,母病传子,肺金则不鸣矣。笔者所调查的在院患者中,有32例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或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呼吸困难、胸闷、气紧、喘促,甚至咯血,常常伴有形体消瘦。老年人肺系疾病常反复发作,不得根治。因此要充分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疾病尚未发作时培土生金,实脾气,则卫气充,肺卫得固则不容易反复受凉感冒。亦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特色,运用三伏敷贴,预防肺系疾患在秋冬季节的发作。然而,病根犹在,即是防护再好,冬季仍然是肺系疾病的高发季节。老年人受凉后出现发热、汗出、咳嗽、咯黄痰、喘促、呼吸困难等症。西医对症治疗往往予大剂抗生素及退热药,犹如冬日一盆冰水泼在本已不旺的炉火上,使人脾胃大伤。呼吸道感染控制后,患者常常表现为纳呆、食欲不振、腹泻、舌光红无苔等。此时尤其应当补益脾气、滋养胃阴,固护脾胃,缓缓调理,使其康复。总之,古语有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无论是在发作期还是在缓解期,都应该健脾燥湿化痰,标本同治。

4在院患者肾系疾患统计及分析

肾为先天之本,随着年岁的增长,肾藏先天之精逐渐减少,成肾精亏虚之证。笔者所统计的在院患者中,有14例存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多继发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肾功能不全会导致人体精微物质的丢失,如蛋白尿;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机体合成红细胞减少,会导致贫血。慢性肾功衰继续发展到终末期,亦会影响消化道,引起恶心、呕吐等症。此外,肾主骨、生髓,在本次调查的在院患者中,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的患者有9例,实际上可能远不止于此。脾肾是先后天的关系,互相滋养,年老肾精渐亏,唯有通过后天脾胃补养才不至于过快精尽衰老。

5在院患者肝系疾患统计及分析

肝喜调达,恶抑郁。然而临床中,会见到很多老年人患有脑出血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阿兹海默综合症、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等。中医诊断为"呆病"、"郁病"、"癫症"。患者往往因为患病前后巨大的反差,生活不便,不能自理,而情绪低落,抑郁不舒。在中医理论中,此为肝气不舒,肝郁则克伐脾土,加重了患者食欲不振。患者不愿与外界交流,恶性循环,加速了其大脑退化的速度。在院患者中有39例诊断为脑梗塞或者脑出血后遗症期,13例明确诊断为老年痴呆。早在《内经》就已认识到脾与认知状态关系密切。"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素问·刺法论篇》)。"脾藏意于智"(《难经·三十四难》)。"五味入口, 藏于胃肠, 味有所藏, 以养五气, 气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素问 六节藏象论篇》)。包括记忆在内的神志活动有赖于气血的濡养,即"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脾胃功能的紊乱会影响到气血的正常化生,气血化源不足,气虚血少,血虚不能上奉,心神失于濡养,神明衰弱,则记忆不强导致健忘[2]。进而影响到认知功能。因此,针对这类人群,治疗仍然要以脾胃为本,同时兼以疏木扶土。

6在院患者患癌情况统计及分析

在院患者中,有15例患有肿瘤。在中医理论中,肿瘤属于"癥瘕"、"虚劳"的范畴。其病机为久失调养,痰瘀聚集,形成有形实邪。此时,单凭中医中药已经回天乏力,难以消除病灶。相较于肿瘤科,老年科的患者更多放弃激进的放疗、化疗等抗癌方法,而选择保守治疗、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对于这个特殊的群体,医护人员需要转变治疗的侧重点,不是力求治好疾病,而是给予更多的关怀,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静心宁养,减少痛苦,安然度过终末期。因此,调理脾胃是对症治疗的基石,尽量让患者正常进食,后天不失滋养之源,才能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7在院患者内分泌系疾患统计及分析

在院患者中,有27例患有糖尿病。糖尿病属于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它还是冠心病、中风等的高危因素。因此,调控血糖,防止大、小血管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在中医理论中,《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渴的根本病机在于元气亏虚。脾主运化,输布津液及精微物质。脾病可导致津液精微物质代谢功能紊乱而发生消渴[3]。出现口渴、多饮、多食易饥、消瘦等症。在老年患者中,症状往往不典型,甚至某些老年人是在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后才发现糖尿病的,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以及心脑血管的并发症。但是,仍然要认识到此病的病机是"脏脆","元气大亏",治疗当以党参、黄芪等大补元气,再随证加减。因此,消渴患者的治疗也是围绕脾胃为中心的。

8在院患者口服用药情况统计及分析

老年人疾病既多且杂,而对应每一种疾病,往往需要至少1~2种口服药,所以每个老年人每天可能需要服用几种,甚至十几种口服药,其中包括西药和中成药。例如:高血压患者常需要二联及以上的降压药;糖尿病患者常需要二联及以上降糖药,如果伴有并发症,则需要更为复杂的用药;冠心病患者首先需要一级预防用药,他汀类药物调脂稳定斑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集,而针对具体情况还可能用到硝酸酯类制剂以扩张血管,β受体阻滞剂抑制交感兴奋,ACEI或者ARB类药物防止心肌重塑等。笔者整理了在院患者的口服用药情况,平均每人每天需要服用6.6种口服药。量多且杂,但又确实为病情所需。这给脾胃带来了相当大的负担,尤其是某些药物本身就易产生消化道副作用。有研究者建议用药前了解患者病史及用药情况,分析症状,以合理选择药物,尽可能减少用药量,联用药物以不超过3~4种为宜[4]。精简药物以顾护脾胃,防止过多药物对其造成的伤害。如果实在无法减少,也要注意调理脾胃,以固命本。

9调治当以患者为中心,以脾胃为中心

老年人病多且杂,常常伴有多系统损害。笔者认为对于老年病,更应该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综合治疗的模式进行。专科治疗往往以疾病为中心,专科医生专注于本科疾病进行重点治疗,而忽略其它系统疾病。一旦治疗好本科疾病,再转其它科室治疗其它系统疾病。患者在病房间辗转,劳顿不堪,并不适合老年患者。如果采用老年科综合治疗的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就会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的负担。然而综合病房中,医师面对复杂的多系统疾病和纷杂的临床情况,怎样才能抓住本质?李东垣《脾胃论》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脾胃即治所以五脏","善治病者,唯在调和脾胃"。脾土居于中央,是后天之本。因此,在疾病缓解期,还是应该以调理脾胃为本。

调理脾胃包括饮食调理以及药物治疗2个方面。①老年患者食欲减退,以及受某些特殊疾病的影响(如糖尿病、胃病、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食谱范围大大缩减。因此,更要选取营养、易消化、口感好的食品。此外,还要注意,"胃以喜为补",要在兼顾疾病禁忌的同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喜好,让其更多通过肠道而非静脉摄取营养。②药物治疗当以益气健脾为基础。常用的药物有党参、黄芪等,可以大剂应用以补气;辅以甘淡实脾,如茯苓、白术、扁豆、山药等;如果久病湿、食、痰等实邪阻滞,还可以加用豆蔻、草果等;随证加减,其效得彰。此外,某些老年人过于重视身体健康,胡乱进补,或以地黄、阿胶等滋腻之品碍脾之运化,或以肉桂、虫草等耗胃之津液,最终导致脾虚胃损,反而衍生出诸多病症。因此,临床医师有责任告知老年人不要盲目进补,要遵从医嘱,有针对性的用药。强健脾胃,以壮大气血,就成了病后调养的第一要点。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尤其如此。如果服药后障碍了脾胃运化功能,患者饮食难下,吹得再神奇的处方,世间再名贵的药物,于患者又有何助益[5]?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总之,老年慢性病的善后调理, 一切从调治脾胃为治疗大法,方可百病皆愈。

参考文献:

[1]钟朋光.浅谈调理脾胃在老年病临床上的意义[J].内蒙古中医药,2008,(1):4-5.

[2]李珀.试论脾胃虚衰是老年健忘肇始病机[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3):201-202.

[3]李小华.亓鲁光教授治疗糖尿病经验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3):5-6.

[4]姜慧敏.老年人合理用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3,6(7):146.

[5]宋兴.中医老年病调养要点[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3):1-6.

上一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盘内出血的临床价值 下一篇:慢性氟中毒诱发大鼠肝脏损伤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