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vWF、AT-Ⅲ、Fbg、D-Dimer改变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10-26 06:32:5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vWF、AT-Ⅲ、Fbg、D-Dimer改变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研究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AT-Ⅲ)、纤维蛋白(Fbg)、D-二聚体(D-Dimer)。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vWF显著升高(P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凝血功能; 纤溶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脏对吸入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据有关研究显示,我国部分地区成年人群COPD患病率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1],居我国疾病负担的首位。本研究通过对COPD患病研究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浆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的检测分析,探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相关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5月-2011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被诊断为COPD患者71例,设为研究组,其中男45例,女26例,年龄37~82岁,平均60.8岁,符合COPD诊疗指南诊断标准[1]。健康对照组68例,为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员,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40~81岁,平均61.3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血液系统及其他可能引起的凝血、纤溶功能异常的疾病。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实验对象抽取3 ml静脉血,用0.109 mol/L枸椽酸钠按1:9抗凝,采血后30 min内,以3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浆,并于4 h内完成vWF、AT-Ⅲ、Fbg、D-Dimer检测;仪器采用法国STA Compact全自动凝血仪,及相应的配套试剂和质控品,其中vWF、D-Dimer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AT-Ⅲ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Fbg采用凝固法检测,具体操作严格按仪器、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Minitab 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方差分析后两均数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vW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肺是富含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的器官,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是连续被覆在全身血管内膜的一层细胞群,血管内皮是心血管内分泌“器官”,代谢十分活跃,功能极其复杂,VEC功能的改变可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过程。在COPD发病过程中,各种有害慢性刺激物作用于肺部,使肺部出现异常炎症反应,可累及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反复的炎症反应使VEC受损和激活[1]。也有研究显示[2],COPD患者在血、尿、气道及呼出的气体中氧化应激的标记物增多,这说明其氧化过程增多,氧化应激在COPD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氧化应激过程中产生的过量活性氧自由基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vWF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及骨骼巨核细胞合成和分泌,具有粘附功能和抗凝作用的一种多聚体糖蛋白,其中内皮细胞是血浆vWF合成的主要场所。vWF在血浆中与VIII因子结合,是因子VIII在循环中的载体。vWF有血小板膜糖蛋白Ib、IIb/IIIa肝素和胶原结合位点,是血小板粘附于受损血管壁不可缺少的蛋白。当内皮细胞损伤时,vWF释放增多,它首先与胶原蛋白结合,导致vWF变构,然后血小板糖蛋白与变构的vWF结合,引起血小板活化、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vWF虽然不直接参与凝血过程,但其升高时表明已有血栓形成,因此血浆vWF水平可作为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的特异性标志物[3]。在本研究中,COPD患者血浆中vWF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

机体内存在着功能对立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通过机体生理调节保持动态平衡,维持人体血液在血管中不断流动[4]。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 AT-Ⅲ)主要由肝脏合成的肝素依赖性抗凝血酶蛋白,是血浆生理性抑制物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占人体总抗凝能力的75%,AT-Ⅲ是凝血酶及因子XIIa、XIa、IXa、Xa等含丝氨酸的蛋白酶的抑制剂。它与凝血酶通过精氨酸-丝氨酸肽键相结合,形成AT-Ⅲ凝血酶复合物而使酶灭活,肝素可加速这一反应达千倍以上,AT-Ⅲ是保持机体血液流动状态的重要因素。AT-Ⅲ合成下降或消耗增多均可导致其活性降低,使凝血-抗凝血制约关系失衡,将增加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低活性水平的抗凝血酶可作为血栓性疾病高风险的预测指标。COPD患者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时可致肺呼吸面积明显减少,血液气体交换功能障碍,从而造成通气/血流比值失调、缺氧和CO2潴留,动静脉分流增加而引起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机体组织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可引起肝脏功能损害[5]。在本研究中,研究组血浆AT-Ⅲ活性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P

纤维蛋白原(Fbg)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参与凝血机制,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Fbg对凝血、血流变、血小板聚集性及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都有较大的影响,它能增加血液黏稠度,并通过影响血小板的特殊受体而增加血小板的聚集性[6]。Dahl等[7]报道纤维蛋白原增高合并肺功能减退增加COPD患者的住院率,是患者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Fbg可作为判断血栓前状态、肺组织损伤、气道进行性炎症反应的指标。在本研究中,COPD患者Fbg 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

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最小片段,是凝血和纤溶过程的最终产物,其含量的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的特异标志[8]。在本研究中,D-二聚体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

综上所述,正常人体血液中的凝血因素与抗凝因素保持平衡状态,当状态失衡可出现血栓或出血倾向。COPD患者血管内广泛的持续微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亢进,使血流对血管壁的压应力和切应力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原因均可引起肺局部血流量下降,肺循环阻力升高,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反复加重了缺氧和肺血管收缩,使患者逐渐出现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各脏器因供血量下降、灌注不足而受损,加重病情,严重影响预后。因此,凝血/纤溶状态与COPD的病情进展、预后密切相关。高飞等[9]研究也表明,凝血功能障碍和纤溶亢进与脑梗塞、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慢性炎症、妊娠并发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总之,COPD患者血液系统呈高凝、持续微小血栓和继发纤溶亢进状态,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应密切监测凝血/纤溶指标,准确判断病情。在治疗COPD过程中,除了控制感染外,还应进行吸氧,纠正体内缺氧、高碳酸血症状况,可有效地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肝肾等脏器功能;适当的抗凝治疗,纠正血液高凝和继发纤溶状态,减少并发症,缓解病情,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 William MacNee.Oxidants Antioxidants and COPD,Oxidants Antioxidants and COPD[J].Chest,2000,117(110):303-317.

[3] 夏蕾,高岩,张凌,等.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一氧化氮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J].临床内科杂志,2006,23(4):237-238.

[4] 古丽杰克热·阿不都克热木.凝血抑制物抗凝血酶Ⅲ的临床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6):1769-1770.

[5] 郝建,彭晓露,陆学丹,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肺性缺氧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08,1(10):46-48.

[6] Cook N S,Ubben D.Fibrinogen as a major risk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Trends Pharmacol Sci,1990,11(130):444-449.

[7] Dahl M,Tybjaerg-Hansen A,Vestbo J,et al.Elevated plasma fibrinogen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pulmonary function and increased risk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4(6):1008-1011.

[8] 孙懿,刘惠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凝血纤溶紊乱[J].医师进修杂志,2000,23(8):30-31.

[9] 高飞,杨万兴.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及D-二聚体的研究及临床意义[J].激光杂志,2003,24(5):91-92.

(收稿日期:2012-04-23) (本文编辑:李嫚)

上一篇:唑来磷酸、沙利度胺联合治疗难治型多发性骨髓... 下一篇:自制复方黄连液冰敷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疗效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