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团活动窥探高中生心理状况

时间:2022-10-26 06:08:10

从社团活动窥探高中生心理状况

摘 要 通过对近两年高中生社团的参与过程现状的调查,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做出分析和总结,为学校以后更好地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累积经验,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日益丰富,社团活动逐渐受到学生的青睐,给学生参与类似活动以心理支持。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学生社团;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74-02

1 引言

学生社团是高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1]。当兴趣与现实相遇,我们会选择什么;当我们即将离去,我们又得到了什么?

2 调查背景

调查地点 在心理社、播音与主持社、太极社所处的心理工作坊,校园电视台和英才路。

调查方法及过程

问卷调查法:笔者共向心理社、播音社、太极社等10个社团的200名学生发放200份,有效问卷190份(时间为2013-12-15―2014-06-12)。通过Excel对数据分类统计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得出结论。

访谈法:运用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采访参与过社团活动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教师以及学校领导(时间为2014-05―09),并进行分析和小结[2]。

3 调查及分析

问卷分析 从问卷前两题分析得知:81.7%的新生刚入校对社团印象模糊,普遍从众,对社团生活充满向往;60%的学生选择社团也多出自老师和同学的推荐;45%的学生参加社团的动机就是找到比学习好玩的地方来替代教室,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只有21%的学生想使那些在儿时幻想的乐趣在高中校园找到一个现实落脚点,并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有50%的学生想法是为了尽量减少周末学习的时间。

由Q3数据分析得出:有31%的学生坚持社团活动;34%的学生在碰壁之后另寻他路,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然而究竟是激流勇退还是胆怯回避,其后续结果不得而知,具有90、95后学生的思维特点,力挺自我,藐视“权威”,然而自信与自不量力的界限也在其过程中越发模糊;10%的学生则把面试的失败看作世界末日的提早到来;还有5%的学生以无所谓的态度泰然对之。在学生经历中首次体验到的挫折给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自我规划带来难以忽视的重创,高中生心理素质薄弱问题在社团活动过程中也是初现端倪。

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刚进入高中学生对社团的看法态度以及初期心理变化等,笔者曾采访了高中二年级的两位社团干部,通过对这两位学生的采访,结合他们在社团担任社长的亲身经历,大致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在社团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变化,而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与高中生的学校学习和活动心理相关联。

第一位访谈对象是内向型的性格,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变这种性格,但是在经历了社团工作之后才意识到这项工作并不适合自己,在人际交往、组织领导方面遇到的困难也多一些,这便导致他在社团并不那么成功。而第二位的外向型性格使得他在社团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把困难当成一种挑战,这便促使他在社团取得成功。

此外,形成一个良好的集体离不开个体的努力。这就是说一个团体的整体氛围很重要,如果每个人都想着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集体的利益,那么即便他们有再好的领导者也无济于事。同时,这种氛围也会影响到学生干部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扑灭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个人的性格因素和所在集体的氛围直接导致社团干部所组织活动以及社员参与活动的成败,这也成为导致社团成员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

4 结论

关于高中生进入社团前产生群体分化反映出的心理问题

1)选择迷茫。

①现象。初入高中的学生对社团印象普遍较好,对社团生活充满向往,然而却因“与期望不同”而产生分水岭:一些人选择锲而不舍,坚持在社团活动中谋求自己的发展;一些人在碰壁之后另寻他路,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还有一些人则把面试的失败看作世界末日的提早到来,在学生经历中首次体验到的社会挫折会给其带来难以忽视的重创。

②原因。一方面,在仿若大观园的招新现场,要让其都能正确选出自己既心仪又适合的社团工作确属不易。一些人未能选择同自身能力与特点相适合的组织加入,导致了被刷的惨剧;而一些人则怕错失发展良机便胃口大开,一举报下五六个社团或者学生会部门组织,显然若要让各方皆为其抛出橄榄枝,可能性微乎其微,被刷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高举高中“自由与发展”旗帜的学子们,过于渴望逃离高中时代的单调生活,却忽视了学业在高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在社团活动和学生工作中纵横捭阖的“强人”形象充满无限向往,于是未经三思便报名,结局也并不乐观。

2)无法接受期望的失败与初中优势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3]。现象:进入社团后,少数高中生有效把握住社团这个平台,脚踏实地地登上人生路上一个个崭新的台阶;然而多数人却在社团发展中走势下降,背离了最初加入社团的愿望和目的,以“退出”惨淡收场。

这些能够顺利进入重点高中的学子在自己初中时代往往享有极强的优势地位,他们深得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羡慕。正是这种习惯被聚焦与赞扬的惯性优越感,使得他们在经历社团活动这一挫折后,没有足够的能力对自己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调整,强大的落差很容易让他们变得消极,心理状态也日趋低迷。

因此,在组织社团和开展社团活动中应关注高中生进入社团后对社团印象下滑问题和成员发展分化问题。

关于在社团建设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高中,很多社团缺乏一种最根本的东西――严肃的考核体制和一种较为客观的工作分配机制。因此在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尽管人员已经足够,还常常感觉人手不齐,或者真正参与活动的人数很少,却还弄得满城风雨。体制的缺失让高中生感觉长时间的工作并没有让自己得到相应的回报,缺乏继续工作的动力;同时没有一种严明的纪律去约束成员,会产生组织涣散和秩序缺失。很多社团一味地倡导人性化管理,片面认为这才是高中生民主意识的体现。

2)组建和活动质量有待提高。因为有了学校政策上的鼓励和扶持,社团的建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很多社团却没有足够的毅力,只能是虎头蛇尾,每年象征性地搞个小征文,或者放映一场电影。笔者认为,校方与其纵容这样的社团来增加学校的“多元化氛围”,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帮助一些有规模的社团真正地搞出一些名堂。一个社团不仅代表了他们自身,很大程度上也会反映出学校的精神风貌[4]。

3)社长的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一个社团的社长能力和作用往往决定社团活动的活跃度和发展走向,并且还会影响本社团更多的成员和社团外的学生。因此,社长的素质就成为社团活动的关键。

5 结语

在社团火遍高中校园的今天,学生的生活与社团的联系日益紧密、水融,如何将自己与社团的关系处理恰当这一问题亟待解决,这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在高中的良好发展以及今后走上社会的发展[5]。毕竟,社团就像是一个小社会,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培养各方面能力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有些学生因为未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而导致对社会产生畏惧。因此,希望这次调查能给在这一问题上彷徨的学生一些指导,让他们能尽快走出迷茫,迎接全新的高中生活。

参考文献

[1]学生社团[EB/OL].[2015-09-18].http://.

[2]韩为.《浅析写作能力对石河子市区学生探究性学习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

[3]夏育林.加强社团管理繁荣校园文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2).

[4]承浩.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4).

[5]刘云英,韩为.《略论以人为本的中学教学管理》[J].河南农业教育版,2014(1).

[6]张明.浅谈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7]周晓峰.对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8).

上一篇:核黄素磷酸钠粉针处方及制备工艺研究 下一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