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时间:2022-10-26 06:03:35

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包括: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服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中国化;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因材施教、区分层次,结合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灌输为主,创新方法,拓宽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等。

关键词:新中国;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013-04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曾经发挥过“生命线”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走上科学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轨道,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服务

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论断,是对我党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民主革命时期,党就明确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建国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领导革命战争夺取政权到巩固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认识更加深入。1955年,以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高度概括了党执政以后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地位的深刻认识。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在《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重新认识。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教训时,告诫全党“一定要把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抓好,不能放松”,提醒全党要“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1]以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政治优势。”[2]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突出强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宣传思想战线要共同努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实践表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广大群众的引导和其他各项工作的保证和服务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基本经验。正是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济社会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真正落实到各项工作和群众中去,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才能及时排除,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积极吸取这一基本经验,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优势,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当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生命线”是指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广大群众的引导和其他各项工作的保证和服务作用,包含着引导、保证、服务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保证着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而且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经济因素,振奋群众的革命精神,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生命线”只有通过所保证和服务的具体工作才能体现出来,那种认为政治高于一切,政治可以代替一切,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的论断是错误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中国化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内容。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分析和解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各种现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总结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同时以其鲜明的政治性和实践性检验和推动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有了新的发展,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新论断,揭示了执政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强调“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要向群众“不断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本要求和任务;阐明培养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提出了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等解决人们内部思想矛盾的主要方法;明确了“工、农、商、兵、政、党,都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中央和省市自治区党委的领导同志,都要亲自出马做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提供了根本保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抓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一当代中国最大的主题,形成了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推进到新阶段。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完整准确的思想为指导;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要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等新命题,回答了改革开放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培育“四有”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结合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回答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必须不断创新的新要求。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强调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等观点,提出“以德治国”方略;阐明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联系群众实际和时代特点进行教育,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工夫;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重视“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提出重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各种文化载体,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基础是思想道德建设;指出要把教育全党引导人民深刻理解、自觉做到“四个坚定不移”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被赋予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教育内容,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向自觉过渡。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实践载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产生、发展并得以反复检验的重要路径。[3]

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功能,担负着对受教育者传播和灌输意识形态,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以维护统治阶级地位的任务,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任何政党要想取得或者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用理论来武装民众,这也是我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和经验。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能够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从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夺取政权,都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启发人们的觉悟,因而能够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环境非常严峻和物质条件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旺盛的革命斗志,使全党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能够很快统一思想,把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新中国建立后,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把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判断“鲜花”和“毒草”的基本判断标准之一,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4]。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强调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邓小平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5],强调“老祖宗不能丢”,“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则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7]“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8]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这是我们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我们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武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警惕泛意识形态化和去意识形态化两种错误倾向,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另一方面,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及时总结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和获得的新认识,做到讲马克思主义要有“新话”,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建设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重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就普遍开设了政治教育专业,培养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师,但较长时期里没有从科学和学科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种以经验形态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状态。1980年,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命题,1983年,中共中央批转了《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首创性地提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教育部决定,从1984年部分院校开始招收本科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生,培养“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和“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随后,1987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1996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独立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思想政治教育走过了从经验到科学再到一门独立二级学科的发展历程。经过20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层次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培养体系。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本科点约有300个,博士点60多个,硕士点250多个。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学科化发展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了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自觉活动,而且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化、职业化进程。自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是一项完成党和国家政治任务的重要事业,而且也成为一种具有特定内容和领域的专门化的职业,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结合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因材施教、区分层次

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存在不同阶级和层次的社会群体,同一社会群体成员之间既在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也在思想意识、觉悟程度和个人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对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其实际需要出发,注意针对性,尊重差异性,因材施教,区分层次。

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建党初期对产业工人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不同阶级阶层的需要。建国后,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深入到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形成了企业、农村、社区、高校、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由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加强针对性,实现不同层次的价值目标。

基于人的思想觉悟和才能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区别层次,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在鼓励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按这种差异给予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总目标前进。”[9]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能动性、差异性及其接受度的实际情况,讲究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注意工作的渐进性,明确区分应当提倡的、必须做到的、允许存在的和坚决反对的。在广大群众中要大力提倡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集体主义,大力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精神,对共产党员、先进分子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发扬奉献精神,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既要鼓励理论工作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也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

六、灌输为主,创新方法、拓宽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灌输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以主导价值观的正面灌输为主,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总结的重要经验。

中国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向广大人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共第一个决议》就明确规定:党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实业工会,“党应以阶级斗争的精神灌输于各工会”。我们党历史上进行的几次大规模理论教育活动,都是以正面灌输为主,提高教育对象的理论水平和觉悟程度。运动,是我们党为克服教条主义影响,使党员干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而在党内进行的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和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党围绕中心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如20世纪50年代的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80年代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斗争等。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先后深入开展的“三讲”教育、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等,都是正面灌输的典型代表。通过这些深入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坚定了党员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在新的形势下,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正面灌输为主的历史经验,一方面,要正确认识灌输的重要性,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广大党员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近年来,学术界对灌输理论的批评和质疑颇多。笔者认为,灌输是系统完整传播科学理论的最基本方法,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灌输,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中生根,特别是在“理论受到漠视的情况下”,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培养共产主义者、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不仅要继续坚持科学的灌输理论,而且应加大灌输的力度。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单向式灌输方式,利用现代传媒和信息技术创新灌输的形式方法,实现教育目标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社区文化、社区服务、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青年志愿者、红色网站、博客和微博等新方法、新载体,进一步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入户到人的渠道,无疑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106.

[2][7][8]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4,

282,86.

[3]渠长根,翟佼.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J].学习论坛,2009(4):14-16.

[4]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50.

[5][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3.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路径探析 下一篇:思想理论建设的文化发展导向责任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