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艰苦奋斗教育的基本经验

时间:2022-05-19 10:01:2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艰苦奋斗教育的基本经验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开展艰苦奋斗教育,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展。开展艰苦奋斗教育,要从党内抓起,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这些宝贵经验对新时期继续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 艰苦奋斗教育 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加强执政党建设、应对严峻的国际国内挑战,围绕“勤俭建国”的总方针,在全党全国开展了艰苦奋斗教育。通过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勤俭节约与劳动奉献教育、在知识分子中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开展勤俭奉献与艰苦作战教育、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三反五反”等拒腐防变教育与政治本色教育,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展,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一、开展艰苦奋斗教育要从党内抓起,以党风引领民风和社会风气

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对社会风气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邓小平说:“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1]p177艰苦奋斗教育必然要求执政党进行道德建设,只有党保持了纯洁的风气,社会才会风清气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奋斗教育就是首先从共产党自身抓起的。

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存在的违反群众意愿的贪污腐化行为一贯坚决打击,绝不姑息纵容。在“三反”运动中,严正指出,“现在必须向全党提出警告:一切从事国家工作、党务工作和人民团体工作的党员,利用职权实行贪污和实行浪费,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2]p535。他强调要除恶务尽。薄一波回忆说:“我党的‘三反’斗争经验中最可贵的一条,就是以为首的党中央对清除党的肌体上发生的腐败现象,表现出了高度的自觉性和巨大的决心与魄力,真正做到了从高级干部抓起,敢于碰硬,从严治党。”[3]p147对于党内曾经的功臣刘青山、张子善的坚决惩处就是典型例证。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往往将贪腐和浪费并提,“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2]p535。对于党内出现的浪费现象,深感忧虑,他不止一次地告诫党内:“要严格的节约,反浪费。”[4]p852他带头勤俭节约,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作风。

在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以党风带动社会风气的转变。曾经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5]p812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整党整风运动,纯洁了党的队伍、改进了党的作风,无数优秀党员干部身上那种艰苦朴素、无私忘我的作风,以及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对整个社会风气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开展艰苦奋斗教育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保证实效性

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艰苦奋斗教育,目的就是榱擞行У鞫全体国民的积极性,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共同奋斗。只有全社会的所有成员形成共识,哿ν心,家国一致,共同奋斗,社会的整体精神风貌才能根本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奋斗教育涵盖了工农兵学商等各个阶层,甚至深入到家庭领域。在教育实践中,党既有整体要求,也有针对各个阶级阶层的不同指针。对于全体国民,提出了勤俭建国的总方针;对于党员干部,开展克服精神懈怠、牢记“两个务必”的政治本色教育;对于劳动者则以增产节约运动为号召,在工人中开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农民中开展爱国丰产运动,“三大改造”中又提出勤俭办社乃至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对于知识分子则提出向工农学习,改造旧的世界观的教育;对于军人则提出了艰苦作战教育;对于家庭则希望民众能够勤俭持家;等等。这就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充分尊重特殊性,考虑到各阶级阶层的不同特点,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和旧有传统,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但又有整体期待,归根到底目标是一致的。实践证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奋斗教育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展现出中国人民自觉的伟大力量。

艰苦奋斗既是思想层面的教育,更要典型激励,带动实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践行,践行须有实效。中国共产党树立了大量先进典型,例如勤俭持家的模范周春娇,“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的发起人赵国友,艰苦作战的、杨根思等,带领社员打翻身仗的王国藩,艰苦奋斗的大寨等,在人民群众中间营造了一种艰苦奋斗、奉献有为的精神氛围。中国共产党因势利导,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

三、开展艰苦奋斗教育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注重长远

艰苦奋斗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现实环境的必然选择,开展艰苦奋斗教育有助于号召人民勒紧裤腰带,勤俭过日子,以便把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当时最紧迫的经济建设任务中去。但是,艰苦奋斗的最终目标是改善民生。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提倡艰苦奋斗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民生的改善,既要节衣缩食、发展生产,又要改善民生、着眼长久。

节衣缩食,不断加大建设投资。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金问题,毕竟经济建设需要大规模的投入。通过税收、发行爱国公债、裁减政府支出等一系列举措增加政府收入,尤其是改革了财政经济管理方式,开始统一管理财政,也就是用开源节流的办法增加资金,同时政府以计划手段管控经济运行。计划经济在当时有助于整合经济资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一五”计划开始后,我国不断加大在工业领域的投资,基本建设投资达到588亿元,限额以上的工矿建设项目921个[6]p387。这些资金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勤俭节约,特别是农民的贡献。陈云说过,“中国是个农业国,工业化的投资不能不从农业上打主意”[7]p267。客观地讲,农民为中国工业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民节衣缩食省下来的资金多数投入到工业建设之中。他们在为工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也集中力量搞好农业建设,这也需要资金积累,所以负担还是比较重的。包括新中国成立初在内的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居民储蓄率不高,社会储蓄率仅为5%[8]p7。这说明人民收入的整体水平比较低,除了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外,其收入只能满足于日常用度。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体现了艰苦奋斗、节约资金为推动国家建设的主人翁精神,当时就有农民表示:“咱们使用的步犁、喷雾器、化肥,哪一样不是工厂出的……咱们得把余粮卖给国家,支援工业建设”,“有些农民把售粮款全部存入银行”[9]p93-94。

上一篇:“互联网+”出新天地 下一篇:质量视野下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模型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