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26 05:58:46

现阶段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10-000-02

摘 要 内部审计是医院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活动, 在医院承担着防范风险、增加价值、为医院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重任,它对医院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管理、避免决策失误、减少损失浪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稳步推进,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医疗风险不断增强,对内部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由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拓展为集监督、管理、服务、咨询于一体的评价活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更好地为医院管理服务,是目前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现阶段医院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理念滞后入手,阐述现阶段医院内部审计范围狭窄、内容单一、审计结果利用较差等突出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医院 内部审计 风险 问题 对策

我国内部审计(以下简称内审)自1983年实行以来,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确保内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规范内审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1997年3月,卫生部颁发了《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该规定明确指出:二级乙等以上的医院应设置独立的与本单位财务机构相同级别的内审机构。内审机构的设立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了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我国医院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人们对其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加之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医院现有的内审体制和方法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关于内部审计的要求相比、与我国完善的公司治理标准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有待我们探索、研究、改进和提高。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目前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当前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而不是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完善自身管理的需要和内在要求,这就导致了人们对内审职能的认识产生偏差,不利于内审工作的开展。首先,部分医院管理者对内审及其重要性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内审的职能认识不足,因此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强,片面认为内审只是查账,检查不出什么问题,即使查出了问题也不予以重视和整改,或整改时力度不强、结果不理想,屡审屡犯的现象很普遍;其次,内审人员对自身的作用认识模糊,认为内审只是“纠错防弊”,以评价为主,提交的审计报告一般是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描述,而很少提出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在工作中一般进行的是事后审计和静态审计,而不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动态跟踪审计。这种对内审职能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内审很难融入到医院的整体经营管理中,使内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2.理念滞后,内容单一

目前,大多数医院内部审计主要是财务账目基础审计,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效益评价等尚未涉及或过多涉及,对预算和决算的执行情况、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运用审计等几乎不涉及,内审业务仍停留在传统的查错防弊以及对财务活动的监督检查上,缺乏对资产和资金的使用效率、风险评估的审计以及对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的执行效果等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特别是对医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看病贵”、医疗纠纷,以及面临的财务管理、医疗市场等方面的风险,不能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不能向医院管理者提出解决或防范的措施和建议,更谈不上履行其评价职能和开展咨询活动,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内向型服务功能,真正意义上的审计职能在医院并不常见。

3.独立性不强,体系不合理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规定,内部审计在组织上应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应设置独立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垂直领导的内审机构并负责对其报告工作。而在医院,由于对内审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因此,内部审计在医院没有引起高度关注和足够重视,这就决定了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大大受损。从目前我市公立医院内审机构的设置情况来看,“独立型”内审机构少,而与纪检监察合并在一起的“兼容型”比重大;从分管内审部门的领导机构看,院长垂直领导的少,纪委书记分管的比重大;从日常事务工作看,纪检监察工作量多事杂,无暇顾及内部审计。这种机构的设置使内审工作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内审的独立性,而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是内审区别于医院其他部门的重要标志,离开了独立性,审计结果毫无意义。

4.范围狭窄,技术和方法落后

受我国内部审计模式滞后的影响,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医院内部审计没有引入计算机审计技术,内审内容仍是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查,使内审工作实际上变成了财务方面的自查过程;内审技术和方法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核算上,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不仅与国际内部审计存在明显差距,而且滞后于本单位会计核算的发展;且大多数医院很少对医院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财产物资的采购与付款、后勤服务等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对审计项目的合理性、有效性没有深入分析,如对物资采购的审计,往往只审计采购程序是否符合规定,采购合同是否完整,支付金额与合同、发票是否一致等,而忽略了采购价格、采购数量是否合理,使用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如何等内容。但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医院的管理体制和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内部审计应该渗透到每个领域、每个部门,大力开展审计调查和风险导向审计,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各种审计模型,将内部审计从单一的财务领域向业务领域和管理领域渗透,以满足现代医院经营管理的需要。

5.人员严重不足,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在医院,由于内审理念滞后,内审队伍存在着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问题。从数量看,内审人员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内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日常需要;从质量看,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不能适应内审工作的要求,大部分内审人员虽具有丰富的财务知识和经验,但缺乏与内审有关的如法律法规、经济合同、统计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同时,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内审人员没有重视知识的更新和充实,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不利于调动他们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而严重降低了内审的工作质量,削弱了内审的工作力度,抑制了内审作用的发挥。

6.结果未被有效利用,整改效果差

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是内审工作的关键所在,是内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内审工作发挥作用的肯定。

目前,医院内部审计结果未被有效利用,被审计部门(科室)对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或选择性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当内审人员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某项审计后,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以审计报告的形式报送到相关领导和被审计部门,成为内部参阅资料,其他人员一无所知;大量反映审计信息的资源、审计分析的数据、审计劳动的成果成为只给领导参阅的资料,其他人员不仅不知道审计人员付出了多少心血、查处了多少问题、哪种问题最严重、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等信息,而且无法对同类问题引起关注,以至同类问题重复发生。这样,审计结果只在有限范围内发挥作用,范围小,透明度不高,从而使整改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审计结果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1.更新内审理念,拓展内审范围,促进内审职能的全面实现

医院管理者应重视和支持内审建设,树立“监督也是一种生产力”、“管理出效益”的理念,同时将内审内容由现有的单一合规性审计,扩大为合规性审计、风险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控审计和制度审计并重。首先,要加强对医疗、科研创新项目的审计,通过审计寻求防范风险和促进创新的平衡点;其次,注重将医疗业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从医院的医疗、管理业务中发现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确保审计质量;最后,审计报告要从单纯的审计建议转变为向管理层和被审计部门(科室)及时提出前瞻性的管理建议,为各部门(科室)提供改进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的咨询服务,真正实现内部审计从监督型职能向服务和评价型职能的转变。总之,内部审计从单一的财务领域向业务领域和管理领域拓展,是医院内审发展的必然趋势。

2.改进和创新内审方法,实行内审工作电子化

在审计方法上,应从基础账目审计逐渐转变为以账目制度、风险相结合的审计方式,并逐步推行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技术上,应抓好医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开发管理,尽早实现医院信息传输网络化内审工作微机化内审过程电子化。首先,运用计算机技术从会计流水账总账到会计报表再到汇总表进行逐级精确核对,并将数据与会计报表数据进行复核,实现信息的优良管理和在医院内部纵向与横向的有效传递;其次,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医院业务实行再监督,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来监测评价各部门(科室)的风险状况,分析造成风险的因素,进行风险预警,提出控制风险的对策;最后,运用计算机的查询筛选排序统计等功能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统计抽样等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加强内审力量,提高内审人员素质,满足内审工作需要

由于内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内审机构必须拥有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它不仅要求内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而且应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内审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理论和内部审计准则、法律法规和财务知识,而且要熟悉商务合约、医疗流程、信息技术、医院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统计学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分析推理的方法、沟通的技巧,具有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及管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作为审计人员,其职业判断能力也非常重要,它是从事多年职业生涯的经验总结。因此,医院必须重视和支持内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继续教育等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通过招聘,引进技术、工程、投资等各类人才,不断充实内审队伍;通过“传、帮、带”考核机制等,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水平、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从而实现内审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4.完善内审制度,提高内审工作实效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医疗风险必将增强,为切实有效加强内部审计,降低风险,医院应按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关于内部审计的要求和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标准完善内审工作体系。首先,设置独立的、院长垂直领导的内审机构并负责对院长报告工作;其次,明确内审的地位及内审人员接触与审计范围有关的记录人员和实物财产的权限;最后,内审部门应独立于被审计的活动和日常的内部控制过程,保证内审部门在没有干涉的情况下完成任务报告审计发现的问题和评价结果,真正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效。

5.扩大内审影响,提高内审结果利用

医院要加大对内部审计的宣传力度,扩大内部审计影响,提炼内部审计结果信息,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透明度,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方式、渠道向广大职工进行审前公示,征求意见收集信息,审后公布审计结果,开发利用其“杠杆”作用,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用舆论监督的力量来促使被审计部门加强整改。进而实现审计信息、审计资料的共享,在更广的层面上展现审计结果,充分体现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连华.内部审计实务精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12.

[2]中国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及准则.湖南省内部审计师协会.2011.5.

[3]郭伟.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中国审计.2011.5

[4]袁欣,李传艾.对确立医院审计独立性的探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3.

[5]李国玉.关于医院对外采购审计的探讨.会计文苑.2010.9.

上一篇:柏林 满载故事之城 下一篇:在中国:葡萄酒中的中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