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阶段后勤改革思考

时间:2022-06-16 12:28:51

对现阶段后勤改革思考

摘要:高校后勤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实际情况,阐述了后勤管理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建设后勤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高校;后勤;信息化;后勤管理

一、高校后勤管理应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高校后勤管理大学生互动作用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改革正由已往的行政管理逐步转变为企业化管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无论高校后勤发展程度如何,在校的大学生仍然是高校后勤企业主要的服务市场。从经济角度看,高校后勤企业与大学生是一种服务与消费的利益相关关系,后勤企业通过服务服务获得经济效益,大学生有偿地享受提供的服务,并有权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提出监督等行为。从教育角度看,作为大学有机组成部分的高校后勤,一定要具备教育的功能,大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后勤服务体系中一定也能学习到在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因此探讨和研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如何发挥好高校后勤经济服务和服务育人的作用,以及大学生对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1.高校后勤管理是保障一个大学能正常进行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一类经济工作。是大学生在校进行学习和生活的物质条件保障。在校学生的吃.喝,拉,撒,睡每一个环节都与后勤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校以最小的管理成本获得最稳定的后勤保障,大学生以最便宜的价格,享受最优质的服务。

2.高校后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高校后勤发展到如何程度,在大学生眼中和他们的实际生活中,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就体现着一个大学的综合管理水平。同样,高校后勤管理的文化建设也是高校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校是一个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高级人才除了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以外,同时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所以高校后勤企业给以大学生的文化享受也必须与这所大学综合的文化要求相吻合。

二、对高校后勤工作的认识与观念转变

1.工作作为高校正常运行的保障体系,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高校投入跟不上发展需要的今天,已越来越引起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十几年来,伴随着各行各业的改革开放,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实行了“承包和有偿服务”。随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后勤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基本目标,即向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的“高校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的方向发展,本着“管理与服务分开、经营与服务分开”的思想,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2.发展趋势看,高校后勤改革中形成的实体还不可能改变原行政隶属关系,主要采用经济合同方式,运用企业化管理手段,坚持“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相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在立足校内服务的前提下,面向社会推行双向服务。同时,注重利用和引进更多的政府职能和社会产业服务于学校,共同做好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高校后勤管理及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高校的发展和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后勤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问题之一就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因重视“改革”,追求“社会化”,而忽视了后勤的内部管理工作。

3.加强后勤管理需要注意队伍建设。世界发展进入信息社会时代,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更多地体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选聘、培养、使用更是提高到作为人力资源来管理和开发的高度。美国斯佩里公司前副总经理R E吉尔摩讲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根据我40多年来在政府部门和工业界的实际经历和观察,我深信,人们在精神和能力上的最大浪费是由于组织不良而产生的,而组织中的绝大多数缺陷则是由于没有遵守一些基本原则而产生的。”

当前,在高校后勤中,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与高校应有的管理水平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各项管理制度的缺乏或不健全。时至今日,我们的许多管理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经验管理阶段,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会议。大家坐下来、研究研究,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过去是怎么做的,尔后决定自己现在该怎么做。后勤管理许多是具体的务实工作,应该总结、制定出相应的制度或规范,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补充、完善,使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科学管理的轨道。李岚清副总理曾深刻指出:“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我们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使用,这个问题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合理使用资源,首先要能够正确掌握资源。近年来,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家大业大,到底有多少资源,资源的使用效益如何?不是每个学校都能轻松地回答的,这就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来保证。其次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而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则在于有科学、合理的调配管理标准。目前,在高校后勤中普遍存在高素质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的缺乏,存在后勤干部“进不来、出不去、留不住、提不高”的现象,也由此制约了管理工作的开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学校应该对后勤队伍的建设作出一定的规划,制定一些相应的政策,鼓励优秀毕业生和选拔部分专业教师到后勤干部岗位上工作,同时注意加强后勤干部的提高和交流,以适应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需要。

三、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

1.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2010年11月,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后勤改革处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主办的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咨询会在北邮科技大厦成功召开。会议邀请了高校后勤系统部分领导和专家就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研究和论证。会议指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高校的个领域,高等学校的教育科研和服务职能得到增强和延伸。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暴露出它的局限性,显得捉襟见肘。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既向高校后勤的传统工作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又赋予了高校后勤更为鲜明的时代性和更为丰富的内涵。信息化后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标准化管理、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便于工作、监督。

2.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部分职工,特别是对一些年纪较大的干部或者工作人员对后勤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缺少科学的框架来规范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很多流程是后勤几十年的传统习惯,纠正起来需要整个业务系统统一协调。以上种种不足,归根结底,都表明高校后勤信息化需要科学的管理框架,来指导后勤形成完整的、有效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

3.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业务、多领域的大型系统工程,其过程同样必须遵循“SMART”原则,即:目标必须具体――Spe-cific、可量度――Measurable、可实现――At-tainable、与其他目标相关联――Relevant、有明确的时限要求――Time-based。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需求选择重点问题推进局部信息化建设,可以将后勤信息化工程分阶段实施,成熟一个,解决一个,在不同阶段解决不同的信息化建设任务,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建设。努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决贯彻信息标准化,规范数据采集。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归根结底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使后勤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使后勤的服务质量得到根本的改善,从而走上良性的运转轨道。我国各高校后勤集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离真正的信息化还有一定的距离,只有通过我们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才能更快、更好的实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

上一篇:项目管理在跃进新区住宅楼工程中的应用浅谈 下一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问题及管理办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