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文化艺术资源 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时间:2022-10-26 05:22:53

整合文化艺术资源 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摘要】在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过程中,辽宁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资金投入过少、未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格局、缺乏专业人才、文化品牌意识缺失等问题,但辽宁也要大胆的尝试:转变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加投入,建立多样化投资体系;开拓创新,树立全面立体的文化艺术资源体系;培养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创立品牌,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从整合文化艺术资源入手,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

【关键词】文化艺术资源;整合;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1-0037-2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合写的一篇文章《文化产业:欺骗公共的启蒙精神》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这一概念,而后这一概念被运用到世界各国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从全球范围来看,文化产业是伴随着近代工业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需求持续变化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具体说来,文化产业是专门为社会和人民大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产业,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向社会生产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种文化服务,来满足他们在精神领域的要求。因此,当文化产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时候,就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获取最大利润,但发展文化产业始终要以实现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为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探索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从整合文化艺术资源入手,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

一、辽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观念落后。“抓好文化产业的建设,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时展的要求。”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颇深,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干预过多,文化企业内部缺乏应对市场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在辽宁文化产业机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诸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文化馆等具有公益性质的机构;一类是诸如歌舞团、电影公司、出版社、艺术杂志社等具有经营性质的机构。这两类机构并存于辽宁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它们都是辽宁文化艺术发展最强大的后盾。但是在现阶段,特别是在事业单位变革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我们自身的观念落后,缺乏创新精神,使得我们对这两类文化艺术资源的认识不够、开发不足,不了解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必然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成熟。

资金投入过少。在沈阳、大连等这样的大城市还好,在辽宁的一些县城和乡镇,由于资金缺乏,多数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基层的体育馆几乎没有体育赛事和大型的演唱会,处于严重浪费状态,文化宫数量很少且年久失修,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由于资金不到位导致博物馆难以维持,图书馆面积狭小、馆舍陈旧,更新过慢,歌舞团有名无实,无法进行正常演出。总之,这些文化基础设施服务大众的能力较弱,它们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不能实现人民大众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未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格局。近年来,辽宁的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从总体上说,规模还是偏小,特色不够突出,经营方式比较单调,未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格局。辽宁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拥有著名的满族文化、辽河文化、红山文化,但这些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并未形成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集群,它们缺乏整体性的发展规划,经营方式分散,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不高。辽宁拥有三十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著名自然景区和人文景观、佛教胜地。但各单位、各景点多是各自为营,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而降低了它们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导致这些文化艺术资源利用率不高,经济效益也不可观。此外,我们普遍将上述文化艺术资源视为辽宁文化艺术资源的全部,而忽视了其他文化艺术资源,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代历史文化资源、现代工业文化资源、民族民间文化等,从而造成对它们关注不足,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丰富性。

缺乏专业人才。文化产业作为一门跨经济和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需要具有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具有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具有高能力的文化专业人才。目前在辽宁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就是缺乏这样的人才,很多时候都是外行人员以盈利为目的发展文化产业,而仅存的少部分这样的人才,或因待遇问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或因政策和机制的问题不安于现状。只有培养出和挽留住这样的人才,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化品牌意识缺失。辽宁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但在打造文化品牌意识上严重不足。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本区域内的文化艺术资源的流动性性与互补性,更多地关注本区域的文化艺术资源与国内、甚至国外文化艺术资源的关联性,在与其他区域文化艺术资源的比较中显示自身的特色与魅力,在与其他区域文化艺术资源的整合中展示更大的竞争力。在辽宁有阜新市的东藏文化、朝阳的佛塔文化、鞍山的玉文化,每种文化都颇具特色,并在当地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它们都缺乏大手笔的整合与包装,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什么影响力,辽宁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打造出来。

二、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对策

整合文化艺术资源虽说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条件,却体现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有效地整合文化艺术资源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有效地整合文化艺术资源、科学地开发文化艺术资源,“注重文化产品的内容开发,通过开发周边衍生产品,形成产业链,使文化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针对辽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不足之处,笔者有如下建议:

转变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需要在思想上打破“壁垒”,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构链条完整的文化体系。我们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原则,促进文化资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依靠文化艺术资源自身的优势,吸引有开发能力的文化企业参与到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中来。政府需要通过招商引资、整合资源等办法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形成一套运转高效、具有竞争力、多元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使文化企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文化艺术资源的整合,使文化产业之路越走越宽。

增加投入,建立多样化投资体系。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需要建立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渠道,多种投资方式并存的多样化的投资体系。政府要扩大投资的覆盖范围,加大资金的投放力度,保障政府的投资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政府要为文化产业发展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基础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支持它们进行文化创新,生产文化精品;扶持文化产业项目的研发,特别是那些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政府要加大对基层和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基层和农村文化建设,拓宽基层和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的资金渠道。

开拓创新,树立全面立体的文化艺术资源体系。创意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对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在于保护它们,更在于对它们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对于民间文化,我们既要保护它们,又要在创意、构思、设计、宣传等方面下功夫,寻求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亮点,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对于旅游文化,辽宁拥有沈阳的故宫、大连的海滨、鞍山的玉佛、抚顺的赫城、本溪的水洞等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资源,对这些旅游文化的营销,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区域内的宣传,而应该把眼光放到整个辽宁,大思考、大手笔地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出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极具优势的文化旅游精品,从而把旅游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培养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需要培养一大批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人才,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专业背景的专业人才,需要培养一大批熟悉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的综合型人才。我们需要着重培养与基层和农村文化发展相匹配的相关人才,具体说来是要在农村文化书屋、业余文化演出队中培养农村的文化骨干、文化名家。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专业的文化艺术人才和基层以及农村的文化骨干、文化名家相互学习,使专业的文化艺术人才更好地从基层获取现实题材;使文化骨干、文化名家从文化艺术人才那里学到更多的专业文化知识,这样既能壮大专业文化艺术人才的创作经验,又能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水平。此外,我们还要通过环境引人、项目聘人、投资育人等方式留住人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中来,“切实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体现到实处,形成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不断繁荣文化事业的推进。

创立品牌,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就是要创立一批极具特色、颇具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我们要紧紧抓住本地区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使之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从而打造出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以辽宁的千山文化品牌为例,我们普遍认可的是千山的自然风光和建筑特色,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审美特征的千山建筑是东北历史建筑的典范,是千山文化品牌的核心。但我们不能忽视千山文化的其他方面,例如千山文化的诗词、碑文、匾额等特色文化资源,自唐代以来有关描述千山的诗词颇多,历代皇帝与名人留下的碑文与匾额也不在少数,如果将这些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必将大大提升千山文化的含量。再如千山风景区附近的民俗文化,特别是满族风情、生活习俗的展示极具民族特色,因此在千山附近建立民俗文化村必将丰富千山文化的内涵。总而言之,将千山文化的自然资源与诗词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才能打造出旅游休闲文化一体的文化品牌。

如上所述,我们看到辽宁在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它们整合文化艺术资源,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一种模式。在整合文化艺术资源的过程中,辽宁根据不同的资源形式,采取了不同的资源整合方式,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艺术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大力推进文化艺术资源的优化整合、科学保护和有效开发,才能提高文化艺术资源的利用率,才能使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才能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用之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嘉美,杨天诗.关于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

[2]何焱红.整合文化资源,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J].大众文艺,2012(3).

【作者简介】宋扬(1980- ):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

上一篇: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机械课程中的设想 下一篇:对“陪酒女郎”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