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中心理问题初探

时间:2022-10-26 04:56:05

中学英语教学中心理问题初探

语言学习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比本族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更为复杂,因此,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探究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是中学英语教改中很有意义的课题。本文就初中英语教学中汉语对英语教学的迁移和学生思维发展对英语学习兴趣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一般心理表现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一、在英语学习中,我国中学生受到汉语的迁移作用相当明显,特别在初学阶段,汉语给他们造成的负迁移是大大超过正迁移的。中学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往往会出现较多差生,负迁移是主要原因之一。语法方面:英语是词型变化和词序变化的语言,汉语则主要是通过增减有关词或改变语气构成句子。如英语名词的复数和格的要求,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都是词尾的变化;疑问句则有助动词和词序的变化。汉语没有词的变形,而以加“将”、“过”、“了”等字表达动作发生的时间;疑问句则主要是通过语气的变化来表示。这种区别,使得中学生很不习惯,不是忘记名词变复数,就是搞错时态、语态和助动词。汉语句子的词序比较固定,而英语句子的词序灵活多变,因此两种语言对译时,汉语式的英语在学生的口语和笔头练习中就会大量出现。为了减少汉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中学英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语音教学要抓重点、难点。入门阶段的语音教学重点应抓住近似汉语发音和汉语中没有的那些音素多加训练。这个阶段练“耳”是重点,辅之指导发音时口腔和舌头的位置。只有听得准,才能模仿准,口腔舌头位置对了,有助于正确发音。入门阶段的语音教学难点则是语调(特别是升调)、连读、不完全爆破和意群的掌握。为了减少汉语的影响,一开始就要听地道的英语录音,加之教师适当的指导,可增强学生对语音语调的直接感受。

2、语法教学要适时适度。由于汉语与英语的显著差异,中学英语教学单纯地使用直接教学法或翻译法都是不适宜的,因为语言环境的缺乏使得直接法远不能达到“直接”的效果,长期使用翻译法在强化了“心译”过程的同时,还忽视了语言的交际性和灵活性。而将交际功能法和语言结构法结合进行倒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法,即英语教学既能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也能利用语法教学落实英语结构的掌握。问题在于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原则上说,语法应为交际服务,语法教学应适时适度。

3、语感的培养要贯穿始终。初学阶段,汉语的语感对学生掌握英语干扰很大,而语感是高质量掌握英语的重要标志。英语语感的培养需要语言环境,培养英语语感的最佳方法是到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环境中生活2-3年。

二、兴趣是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的心理过程。根据中学生思维发展与英语兴趣发展变化的关系,低年级学生对学科的喜恶往往依赖于直接兴趣,随着年龄增长,间接兴趣的比重才逐渐加大。如果老师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尽管有内容),学生会很快失去兴趣,此时关键是让这些少年学生巩固并提高对英语课的直接兴趣,尽量使每堂课都上得有趣有味。教师应把“引起兴趣”、“巩固兴趣”、“发展兴趣”视为教学的头等大事,课堂上以“听说”为主,听、演、唱、画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这样做,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有“味”,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与初一年级相比,初二、初三年级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变化,抽象思维和独立思维的习惯和能力都增强了,表现为课堂气氛“静”得多,但学生内部言语水平有较大提高,思维更为活跃。

从学习心理角度来看,这个阶段,一方面要巩固初一年级的对话训练,另一方面要逐步发展学生的独白言语能力。经常复述课文便是发展独白言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训练在开始阶段会有困难,但只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总会成功。对于初中高年级的学生,英语教学应着力于知识的容量和能力训练,使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不只是停留在直接兴趣方面,而且要逐步培养他们对英语的间接兴趣,在口头和笔头语言交际能力上进行有序的、灵活的训练。学生能力的提高可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的增强又能进一步促进能力的发展,于是英语学习就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上一篇: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深化环保教育 下一篇:轻松交往 把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