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系统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时间:2022-10-26 12:46:10

基于物联网系统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化建设与文化产品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的急迫性,在党的十主要内容与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文件中都予以明确。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建立根基,在向世界强国迈进下发挥民族特色,在我国诸多民俗文化艺术瑰宝处在难以传承、维系的紧要关头,需要我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通过引入具有时代特色的物联网技术,将网络交互性、信息传递便利性融入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将能够发挥出创意产业讲究地方风格和文化个性、注重受众个性需求,以及市场机动性灵活等更加顺应时代特征与发展需要的新功效。同时也对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生态性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实现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以创意为灵魂和核心的新兴产业,是以文化资源和高科技手段为基础的新兴产业。[1]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2]创意产业的核心产品是由设计、理念、精神、心理享受、增值服务等非物质产品构成,这种“非物质特性”不仅是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更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物联网、数字化是实现信息时代非物类产品创新的技术保证,因此可以说实现文化产品的设计创新,探寻结构更加优化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数字化技术成为基石,而牢牢把握住“设计、服务”等非物质产品的开发思路与方法则是重要手段与策略。

二、物联网系统对文化创意产业发挥的作用

物联网技术主要解决物品到物品,人到物品,人到人之间的互连。利用计算技术监测和控制物理设备行为的嵌入式网络化物理系统 CPS (cyber―physical systems)可以将完全分割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通过虚拟世界的信息交互,构成一个高效、智能化的物理世界。[3]

物联网系统与互联网的区别在于,它既要有虚拟网络作支撑,又要有可触可感的“物”来承载网络传递的信息。物联网系统提供民俗文化类产品一个承载信息技术的载体物,这一载体物的形态、色彩、使用方式等可触可感的部分将能够通过专业设计继承一部分民俗文化信息。作为一个聚集了较高科技元素的物联网服务终端,用人们熟知的文化符号进行造型创意,能极大的减少用户对高科技产品的恐惧感。拉近这一新型服务系统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从而使用户更乐于接受。文化创意产业立足于网络信息时代,其发展将不可避免的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当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作实现完整的网络信息化,则民俗文化的信息也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众传播。

三、基于物联网系统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步骤分析

本文将对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划分为三个阶段,结合物联网系统的特征对其展开深入分析。

第一步,确立民俗文化如何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的文化类产品。将民俗文化作为开发资源,拓展产生具有经济价值、艺术价值的文化类创意产品,乃是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而结合物联网系统特性后,民俗文化资源的产品化方式也具有了非物质与高科技的复杂特性。本文将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首先,民俗文化的产业化需要将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可见的产品。将民俗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完成相关文化类产品的开发,使其具有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文化传承,在中国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愈加重视的阶段,已是显而易见之路。文化类产品包含很多,旅游纪念品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通过对旅游纪念品的创意设计,实现民俗文化的物化,具有大量国内外优势资料可供参考。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区与国家,其民俗文化创意型旅游纪念品都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旅游纪念品是承载各地方民俗文化的良好载体。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创意是对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第一层分类,即由设计理论主导的对实体物的创意开发。

其次,确立基于物联网系统的民俗文化衍生出信息类非物质产品的设计开发策略。它包括情境动画、电子小说、通过网络平台展示的视觉传达类产品以及用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网络平台等多种非物质类信息产品。此类产品属于物联网系统特征决定的特定产物,主要表现为非物质性、信息性、交互性。其作为产品表现出的价值体现在用户通过虚拟服务平台获得诸如视听产品、文化交流、资源共享等层面的精神享受。此类非物质产品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经济潜力。信息类非物质产品的创意设计相对于第一层级的旅游纪念品能更直观、具象的表达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剔除物质形态的限制,也能产生更具创意性的设计成果。在网创作、在线销售、作者与观众互动的新模式将建立起来。

最终,在前两层基础上,挖掘具有物联网特性的兼具网络交互与实体物形态、功能创新的电子信息类实物产品的存在价值、设计开发方法与策略。通过对民俗文化元素的挖掘,探索今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需求”,完成产品的实体形态与功能创新。此类产品与用户、产品与产品之间以及产品与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网络终端,都由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物联网络信息平台汇合成为民俗文化物联网系统的一部分,实时完成各类信息的交互,小批量的、个性化的设计、生产、传播成为可能,统一爱好的大众将渐渐被个性需求的分众所取代。

第二步,由民俗文化类产品的多样性存在方式与物联网系统在民俗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引申出对民俗文化类产品如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兼具物联网时代特征的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模式构建。

民俗文化创意产业模式需考虑包括:创作阶段,对民俗文化类产品的创意设计;生产阶段,通过物联网系统实现企业方与创意设计方的交互平台构建;销售阶段,建立创意设计方、企业方、用户方的多方向信息交流平台等多个产业链构成阶段。物联网系统下,通过前期创意设计,完成不同类型的“产品”并通过网络销售平台实现产品销售。此过程初步实现了民俗文化创意产业链构建,及由实体物与互联网技术结合构成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支持。创意产业链的创意、销售、生产、用户信息反馈等各个模块间既存在完整单一产业链条发展模式,也可能由于创意产品的不同特性而产生跳跃式或重复式产业链条发展模式。

第三步,实现构建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物联网络信息平台。

这一平台的建立,将有益于民俗文化资源由创意到产品化,无论这种产品以何种形式存在,物质的、非物质的、介乎于两者之间的,其作为产品的特征就是要最终创造经济价值与围绕人的需求而存在的人文价值,直至完成产品的宣传、生产、销售等全过程,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交流、信息处理的平台,协助完成民俗文化类创意产品产业化过程。

一些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歌舞、戏曲,为了短平快的创造经济效益,往往打破文化传统,完全用一种程式化的表演方式来展示。这使得民俗文化的精髓被庸俗化和商品化。[4]脱离了文化创意与信息网络的平台,这种单一式文化产业化往往只转化了民俗文化资源中经济潜力较大的部分,不具经济潜力或经济潜力较小的容易被忽略,最终造成民俗文化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被割裂与分化。物联网网络提供的信息交流平台将能够实现需要被保护的民俗文化部门更具体、深入的提出需求;由高校、专业设计公司、策划公司等相关部门完成创意设计;由企业购买产权或经营权,提出经营或销售计划,制定有关收益率、利益分配计划等相关提案;最终实施,通过网络平成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在此过程中,由专业部门进行的创意设计,必然有别于缺少整体策划、形式创新的开发方式。从多个方面抓住民俗文化资源的特征,将缺少经济潜力的部分进行设计再造,抓住意境美、神秘感、历史韵味等不同视角,以动画故事、旅游纪念品、舞台剧等多种形式诠释,将能够挖掘出民俗文化中缺少经济潜质部分的新价值。构建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物联网络信息平台将能避免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方式过于单一,只注重表面经济价值的挖掘这一弊端。通过物联网络搭建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将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实现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与作为文化艺术瑰宝的保护与传承。利用这一综合信息平台,将能实现根据不同民俗文化特性做包括文化活动的交流策划、旅游纪念品原创设计、网络论坛等一系列创意类产品开发,将社会各界与民俗文化的关联点紧紧抓住,实现企业、原创设计、民俗文化保护机构甚至知识产权机构的跨界交流,最终完成完整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链条。

运用物联网系统将能够实现民俗文化产品从创作、生产、销售、库存、回款等步骤中实体物产品、非物质产品与互联网技术的协调整合,共同完成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基于物联网系统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将最终实现:提升与创新文化资源;提高产品附加值水平;具有社会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构建。

本文通过表1对核心内容“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物联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以及物联网与民俗文化如何实现资源整合与协调发展的内容做出链条式说明。

四、结论

中国之文化产业要实现巨大的经济支柱性价值,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强势发展都需要对融入高新技术的民俗文化产业再思考,提出新思路、新构想。通过建立物联网络信息平台的方式对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系统性的策略方法。对民俗文化资源借助更广阔的共享资源,实现其最大价值体现与最适度方式发展。对用户提供更加小众化、细节化、情感化的服务,实现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使文化创意产品真正做到按需分配,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又能对市场需求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且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用地面积少,受益时间长,受益层面广,真正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意义已然十分深远。

上一篇:康复功能训练配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痉挛型偏瘫... 下一篇:让和谐的英语口语课堂焕发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