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内基:财富的福音

时间:2022-10-25 10:17:09

卡内基:财富的福音

亿万富豪卡内基不希望作为“钢铁大王”和亿万富翁被人们记住,他喜欢的身份是:一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一位热爱美国制度的苏格兰移民、一个自学成才的作家,以及,为造福公众而创造财富的慈善家

在由钢铁大王的身份转变成慈善家,并在余生通过慈善方式散尽家财的过程中,卡内基从不给乞丐一个“铜板儿”,他对那些明明拥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求得生存却偏偏要靠行乞为生的人,表现出发自内心的鄙视。

从骨子里,他愿意帮助的是那些像他本人当初一样,虽然贫困万分,却努力打拼、主动学习、抓取机会、改变命运的人。

“没有什么比图书馆,更能体现金钱的价值了”

1835年,安德鲁・卡内基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纺织工人家庭。他生逢一个手工纺织业由盛而衰、逐渐被机器取代的时代,父亲高超的亚麻纺织手艺,变得一钱不值。所以后来举家奔向美国,寻找新的生活机遇。

卡内基年幼时,经常在姨夫的杂货店里听姨夫讲述苏格兰英雄华莱士的故事,朗诵诗人彭斯的诗句。多年以后,这些句子还不时从他嘴里蹦出。后来,他常引用莎士比亚作品的大段文字,其超出旁人的文化知识,让他在社交圈里如鱼得水,甚至为其带来商机。

在拮据的生活难以维持之际,全家人卖掉纺车、家具,带着借来的20英镑,“向西奔向自由之邦”,移居至美国的阿勒格尼市。那年卡内基13岁。虽然那里与匹兹堡毗邻,但那时的匹兹堡还远非“热土”。全家赴美后生活并未改善,父亲依然很难找到工作,母亲只好重操补鞋的旧业。一位亲戚建议卡内基提着小篮贩卖杂货,补贴家用。这激怒了被卡内基一生视为“英雄”的母亲。她不允许儿子成为一个混在粗野人中的小贩。

事实上,多年以后,卡内基在自己的钢铁厂中,负责产品的销售、广告业务,扮演的正是类似“小贩”的角色。早在童年时,卡内基就显露经商天分。他“雇佣”小伙伴们为饲养的小兔子采集蒲公英和车前草。报酬是用他们的名字为兔子命名,那是“少得不能再少的酬劳”。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每每念及此,他都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卡内基初到美国时,并未遇到好机会。他先是在一家棉纺厂做锭子工,每天工作12小时。不久,又成为一名锅炉工,兼给锭子上油。

转机很快到来。那位曾建议他做小贩的亲戚,在一次偶然下棋时,得知本地的电报公司需要一名信差。14岁的卡内基被推荐去面试,得到了这份工作。就在五年前,即1844年,全美第一条电报线路试验成功。

他熟背匹兹堡的街区地图,以期能迅速找到电报目的地。他记下几乎每位商人的名字、相貌,以便偶遇时打招呼。他送信给匹兹堡剧院老板,幸运时,后者会请他看演出。他后来在自传中说,在剧院,他爱上了莎士比亚。“从那以后,莎士比亚成为我的全部….在此以前,我从不知道语言有如此的魔力….”

卡内基在这里工作相当愉快。他尚未成年,一周居然可以赚2.5美元;送信时常常受到赞赏,他感到自己被关注,颇具成就感。他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自学收发电报。这让他在成为信差的18个月后,升任电报操作员。

在电报公司的最大好处是,他不必如同奴隶一样深夜才下班。这对他意义重大。他把自己的业余时间交给了安德森上校图书馆。后者出于慈善目的,于1850年建立了阿勒格尼第一家准公共图书馆。书籍的宝库在少年卡内基面前打开。他的身边有报纸、钢笔和阳光,每一分钟都能学到新的知识。他说自己“进入了天堂”。

多年后,已是“钢铁大王”的卡内基,为“恩人”安德森建了一座纪念碑。他对后者永远心存感激。也许这可以解释,作为慈善家的卡内基,为何日后如此重视捐建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无所需求,也不主动给予,若想获得知识,必须自己努力。”他在自传中写道,“没有什么比建立一座公共图书馆,更能体现金钱的价值了。”

“百万富翁社会主义者”

卡内基已是收发电报的熟练老手。在众多指名要他收发电报的人中,有一位是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主管。因此机缘,卡内基从电报业跳入铁路业。19世纪50年代,美国铁路网刚刚引来兴建的高潮。随后的几十年,铁路一直是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头号马车。卡内基做了明智的选择。

他成为那位主管的秘书。靠着勤奋、聪明,他与上司关系甚笃。铁路在当时是新兴事物,很多行业等待搭乘这趟快车。有一天,上司突然告诉他,如果他有500美元,可以帮他做一笔投资。原来,一家快递公司为运送包裹,与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签订了货运合同。作为“回扣”,卡内基及上司获得了快递公司的股份。

“这是只能下蛋的金鹅!”卡内基第一次拿到10美元的股息时大为惊喜。接着,他又获得卧铺车厢公司的股份。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卡内基担负了向华盛顿运送士兵、军火等战争物资的任务。虽然他反对国家分裂,是坚定的废奴主义者,但在华盛顿待了四个月后,他回到了匹兹堡。他不是军人,也没兴趣在政界发展。他有多个投资需要照看。

19世纪50年代末,宾州石油湾地底下的石油,首次被提炼成燃料。与卡内基住在同一高级社区的一位邻居,成立了一家石油公司,并邀请卡内基投资。几年之间,卡内基从石油业大赚了一笔。与此同时,他还成立了一家桥梁公司。南北战争时期,铁路桥尚为木结构,大多在战争中被烧毁。卡内基联合上司以及工程师,成立公司制造铁制桥梁。它的大客户,恰恰就是卡内基所在的宾州铁路公司。这是美国19世纪典型的裙带资本主义。

此外,卡内基还涉足铸铁业、证券业。这些产业无一例外与铁路业相关。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铁路扩展了人的生活范围,改变了整个商业世界的运作。卡内基那代人,被称为“抵押在铁路上的一代”,伴随铁路网的扩张而崛起。卡内基后来从宾州铁路公司辞职,开拓自己的生意。数十年前,“百万富翁”一词尚不存在。而35岁时,卡内基已身价百万,并且尚未迎来使其财富真正爆增的“钢铁时代”。

这早已超出了他的预期。在早年写给表兄多德的信中他写道,自己的终极目标是“拥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庄园,种上珍贵的花草,拥有大量马匹”。他想成为一名绅士,一名有社会责任感、尽心为下属提供教育并改善他们生活条件的英国绅士。

他准备选择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35岁退出商业圈,定居牛津,获得系统的教育,结交各路豪杰;40岁买下某家报纸,参与公共事务。

这些愿望没能实现。一个又一个赚钱的机会纷至沓来,没有理由让它们溜走。商业成功好似,他沉浸其中。1870年,美国开始对进口钢铁征收长达30年的关税。这促使卡内基进入钢铁业。1875年,他麾下的埃德加・汤姆森钢铁厂第一批钢铁下线。卡内基任命自己成为首席销售员。他机智、幽默,知识储备丰富,是纽约、华盛顿的社交名人。这为钢铁销售铺平了道路。

身在纽约的卡内基,聘用“商人”,即职业经理人打理匹兹堡的钢铁厂。他靠一册册成本报表来管理企业。原材料、人工、维修等成本被分类记录,他对数字极为敏感。在他眼里,工人、劳动力,只是成本报表的一个条目。他对工会毫不关心。他无意从管理工人中得到乐趣,也不想欺压他们。

19世纪最后几十年,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人与资方的矛盾,成为社会痼疾。远在欧洲,社会主义思潮风起云涌。大洋此岸,卡内基从一名锭子工成为钢铁制造商。与众多资本家不同,他不认为工人与资方的矛盾不可调和。劳动力是商品,好工人值得高工资。在188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他写道,如果劳资双方可以协商,它们之间的摩擦就能永远消除。

“您是社会主义者吗?”1885年元旦,他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记者问道。卡内基没有直接回答,“我认为社会主义是迄今最伟大的理论,相信有一天,它将统治世界,我们进入太平盛世……”第二天,《纽约时报》头版刊登大字标题,称卡内基是“百万富翁社会主义者”,他“宣称支持社会主义学说”。

财富的管家

种种迹象表明,卡内基无意成为百万富翁。26岁时,他已经拥有足够多的钱,但他担忧的是自己的教养。他没有上过大学;除了伦敦,没有到过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首都;对古典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也一无所知。

30岁时,卡内基曾与朋友徒步欧洲。他们在伦敦参加音乐节,在巴黎街头桌边喝柠檬水,在荷兰看郁金香和风信子,在阿姆斯特丹参观钻石加工厂,在威尼斯欣赏《奥德赛》,在圣彼得堡过圣诞。他们是在进行旅行教育的美国人。43岁时,他开始环球旅行。他甚至到过上海、香港和广州。在广州,他迷上中国的锣,买了不下10个。他在游记中关心普罗大众:中国的工匠每天挣15美分,印度工人赚4卢比;收入如此微薄,难道人们只能永远挣扎在饿死的边缘?他发现“美国人是表情最为哀伤的民族”,不论工人还是雇主,不知休息为何物,膨胀的野心鞭笞他们向前。

“我们行走在一条不可回头的人生之路上。”他在游记中感慨道。因此,必须学会不要一心积累财富,而要享受花钱的乐趣。然而,当卡内基旅行时,他的工人却只能一周工作七天,每天12小时;甚至在必要时降低工资,为钢铁价格下滑买单。

卡内基被内心的疑问纠缠:为什么一些人成功了,另一些却失败了?“我丢掉了旧的信念,却找不回替代品”。直到他遇到斯宾塞。

斯宾塞是英国社会学家。美国南北战争后30年里,他的理论,几乎为任何领域的学者所熟知。他认为,社会如同自然界,是不断进化的。对工业资本家而言,获取物质成功是合理、正当的;他们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卡内基读过斯宾塞的著作后,开始相信“万事都是美好的,因为一切都将更美好”。

1883年,钢轨价格持续下降,钢铁工人罢工不断。资本家们视工会如洪水。卡内基的做法是,允许工人加入工会,因为“在这个自由的国度里,工人有权参加任何组织。”通过谈判,他与工会在调低工资上达成共识。市场法则冷酷无情,这是进化过程中必经的磨难。

财富是什么?它是否与一个人的勤奋、诚实相关?卡内基的答案是:财富,意味着一个人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不犯任何道德错误,将精力、能力明智地投入生意。除此之外,财富不代表其它任何东西。

卡内基强调,社会是财富之源。19世纪80年代,铁路建设高潮带给他巨大财富。铁路延伸到哪里,人口就到了哪里,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1906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所生活的这个商业时代,“财富如魔术般被创造,出乎意料地落入工业巨子的手中”。时代为百万富翁们创造了财富;财富创造的速度,在他们睡着和醒着的时候一样快。

早在33岁时,卡内基发现自己的净资产已达40万美元,就曾下决心,不再为增加财富而奋斗,“除非为了他人的福利,永远不再做生意。”直到1887年,30岁的露易丝嫁给了52岁的卡内基,这一天才到来。根据婚前协议,露易丝放弃对丈夫的财产继承权;而卡内基的财产,将“用于慈善和教育事业”。

两年后,卡内基宣布自己将退出商业界。他希望将余生用于写作、慈善业以及和平事业。他将自己的钢铁公司卖给了J・P・摩根。同年,他的《财富的福音》一文发表在《北美评论》上。在这篇文章里,他尝试解释自己从锭子工成为资本家、多数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原因:即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社会财富极大增加,贫富差距也在扩大,而这种扩大,“对人类进步是必要的”。

他进一步指出,进化法则决定了财富落入少数人手里,也决定了这些人应代表社会管理这些财富。这一点,也许就是斯宾塞学说里所说的,工业社会进步的道德法则。道德法则决定了社会的繁荣与否,“不基于正直等原则建立”的社会大厦“必将坍塌”。

百万富翁的财富并不是给个人花的,而是让其明智地捐给社会。卡内基认为,百万富翁的财富可以两次造福于社会:一次是创富过程带来的就业岗位、廉价商品;另一次是将财富捐赠给社会。

1904年《纽约时报》称,大规模的捐赠,已从个人行为转变为有组织的行业,而卡内基是其中的领军人物。卡内基为矿难遇难者成立了“英雄基金”,为大学退休教师成立了“养老基金”,为挽救世界和平成立了“和平基金”。他捐建的海牙“和平宫”,后来成为海牙国际法庭的所在地。此外,他的捐资还遍布欧洲、美国的多所大学。他捐建了数千座图书馆,希望将知识的光芒播撒给无数像他当初一样渴望知识的人。

他将自己从钢铁生意中赚到的钱,最终通过慈善的方式全部散给了社会。

在卡内基生命的最后十余年里,他自命为和平使者,奔走于欧洲与美国之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的一天,他在位于英国的家中,得知英国向德国宣战的消息。这位曾对和平持有信念的79岁老人,在返回美国前与朋友告别说,他“所有的幻想都像纸糊的房子一样坍塌”。

“一战”动摇了他对世界的信心。过去20年中,他曾使出浑身解数阻止战争的发生。可一切都是徒劳。他曾坚信人类社会越来越美好,文明将战胜野蛮。战争毁掉了他所服膺的斯宾塞进化理论。他的生活热情不再。

他的健康状况也迅速恶化。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有时坐在那儿一小时也不说一个字。他对这个世界保持沉默。1919年8月11日,他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五年前,他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说,如果战后各国不能结成和平联盟,新一轮战争将再次兴起。在他死后,历史证明了他的预测。

上一篇:猜猜今晚谁来赴宴 下一篇:浅析数字媒体创意与视听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