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发祥地龙虎山

时间:2022-10-26 12:06:54

中国道教发祥地龙虎山

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郊20公里处的龙虎山,原名云锦山,因山上有一块状如云锦的巨石得名。传说当年祖天师张道陵行至此山时,被云锦石所陶醉,决定在此结庐炼丹。“丹成龙虎见”,于是更名为龙虎山。龙虎山还有因“状若龙虎”而得名之说。龙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

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千古未解的悬崖墓群,构成了龙虎山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三绝”。唐代顾况,宋代王安石、坡、文天祥,元代赵孟 ,明代宋濂、徐霞客,清代袁枚等许多历史名人和文人墨客,在龙虎山留下了诗文和题刻。

张天师在龙虎山传承63代、历时1900多年,使龙虎山成为被公认的中国道教第一山

龙虎山因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和东汉道士张道陵名扬天下。《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就以“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等生动的文字,描写这里的景色。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8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与弟子入鄱阳湖,上龙虎山传黄帝九鼎丹法并创立了道教、撰写了《老子想尔注》。后来,他携带弟子入蜀布道,治病祛灾,深得人民爱戴。

唐朝视道教为国教。但从会昌至五代末,在龙虎山嗣教的张道陵第20至23代子孙并无重要建树。此间仅建真仙观、张天师庙和另一座三清观。两宋时期,龙虎山道教成为与茅山、阁皂并立的三山符 之一。张道陵后嗣的24至35代,每代都曾被诏赴阙,赐“先生”号。经过200余年的发展,龙虎宗跃居为三山符 之首,龙虎山出现了大批有名道士,不仅旧有宫观得到扩建、赐额,而且新建宫观近20所。元代是龙虎山道教的鼎盛时期,新建宫观达37所。张道陵的后嗣从36至41代,代代被封为天师、真人,主领江南道教。其38代时更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 ,位居诸符 派之首。明代,龙虎山道教继续得到发展。此期嗣教的张道陵后嗣为42至49代。最初,朝廷仍沿旧习封天师,后来取消“天师”号,只称大真人。到清代,朝廷对张道陵后嗣多加贬抑,以龙虎山为中心的正一道渐趋衰落。

张天师在龙虎山承袭63代,历时1900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教派。张道陵曾与孔子齐名,素有“北孔南张”之称。坐落于上清镇中部的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生活起居和祈神的处所,道教最早的发祥地,天师道祖庭,并尊为“宰相家”、“大真人府”。天师府北靠西华山,南朝琵琶峰,门临泸溪河,占地3万多平方米,有“南国第一家”之称,其规模以及历史、艺术价值,堪与曲阜的孔府相比。天师府里有很多重要的历史遗存,特别是董其昌撰写的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明太祖所赐“嗣汉天师府”匾额,清康熙帝所书“碧城”和乾隆所赐“教演宗传”匾额以及赵孟 手书的“仁靖真人张留孙碑”等,尤其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始建于东汉时期的上清宫,是正一道的祖庭、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也是历代天师阐教演法、授录传度和修身养性之所,素有“道教总会”、“神仙所都”、“百神受职之所”之美誉。道教兴盛时期,上清宫曾建有10大道宫、24道观、36道院。伏魔殿内的镇妖井,就是施耐庵笔下梁山108将的出处。

龙虎山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道教文化遗产,它在中国道教史上的祖庭地位以及对中国道教发展的贡献,被公认为是中国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成为龙虎山的一大特色。

丹霞地貌景观和美丽泸溪河的和谐结合,构成龙虎山丹山碧水交相辉映的奇丽景象

龙虎山和丹霞山、武夷山等,都属于神奇秀逸的丹霞地貌。有资料介绍,龙虎山是我国已发现737处丹霞地貌中发育程度最好、序列发育最完整的地区。山体经过自然界长期的风化剥蚀及造山运动的作用,形成峰峦岩窟,奇山怪石,群峰如簇,争辉竞秀。方圆 200平方公里境内,峰峦叠嶂,树木葱茏,山立水边,水绕山转,构成了一幅巨大的丹山依碧水的秀丽画卷。

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有石寨、石墙、石梁、石崖、石柱、石峰、峰林、峰丛、单面山、猪背山、嶂谷、天生桥、穿洞、扁平洞、岩槽、水蚀洞穴、竖状洞穴、蜂窝状洞穴、崩塌洞穴、崩积岩块、石门、造型石、天然壁画等23种。而且大多数景观,都集中在大约40平方公里的龙虎山、仙水岩景区。景点之密集,类型之多样,绝景之众多,为国内外罕见。

中国大多数丹霞地貌由于地形高差相对较大,都以雄奇险峻为特色。而龙虎山属于发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山块离散呈峰林状,地形高差相对较小,总体显得秀美多姿。它有99峰、24岩以及10大美景,峰峰逼真,岩岩奇妙,其中还有许多美丽生动的故事传说。

龙虎山的奇峰怪石,有的像雄狮回头,有的似文豪沉思,有的如巨象汲水,千姿百态,活灵活现。这里的象鼻山,比桂林的象鼻山更加形似。最典型的仙女岩“大地之母”,有人称它是“邃邃乎群山之母,润润兮众水之源”,“隐含待译之生命密码”。更神奇的是,与仙女岩隔河相对的“神汉峰”,被称之为“大地之父”,历史上曾称“碣石”,徐霞客说它“仰望穹苍,有孤柱撑天之状”。此两景一母一父,阴阳和谐,大自然造化出了这既神似又酷肖的奇观。

仙水岩10大美景,皆是人间珍品。这鬼斧神工的10处石岩,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的形似两人抵背而立;有的如同莲花、仙桃、勺子;有的像彩色的山、做法事的道堂、钟鼓;有的如被剑所劈;有的似梳子;还有的如仙女。当地人将此10景称之为“十不得”,分别是:尼姑背和尚走不得;莲花采不得、仙桃吃不得、丹勺用不得;云锦披不得、道堂坐不得、钟鼓敲不得;剑石试不得;玉梳梳不得;仙女配不得。每个景观都隐含着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龙虎山也因此愈加神秘。

龙虎山美在山,美在水,美在丹山碧水的和谐结合。丹山碧水交相辉映,是龙虎山的又一大特色。发源于福建省光泽县的泸溪河,全长286公里,有43公里在龙虎山景区内。泸溪河好似漓江,它在龙虎山景区内的这43公里,美如漓江从桂林城区至阳朔县城这段长83公里的“山水画廊”。正是有了泸溪河,才有了龙虎山的狮子戏水、金龟过河、蟾蜍望月等景观,才有了龙虎山的奇石传说。泸溪河似一条逶迤的玉带,把这里的奇峰、怪石、茂林、修竹串联一体,构成如第30代天师张继先所言“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的奇丽景象。

龙虎山距今2600多年的悬崖墓群遗存,在人类崖墓文化中堪称世界一绝

泸溪河两岸的高崖绝壁上,分布着许多岩洞,洞中安放着数以百计的古代悬棺。特别在仙水岩绝壁上,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玉棺悬空,神秘莫测。这一景观,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悬棺是中国古代一些地区奇特的丧葬习俗,在长江三峡、武夷山、甘肃、云南等地都有发现。各地悬棺的摆放方式不尽一样,或露于山体之外,或类似栈道环山而建,只有龙虎山安放在洞穴之中。

龙虎山悬棺大多用整段楠木刳制而成,大小不一,形式迥异。有可安葬10余人的巨大船棺,有形如古屋的屋脊棺,有圆筒独木的独舟棺,有常见的方棺,还有微型的二次葬用的骨灰盒。这些悬棺,有的单洞单葬,有的单洞群葬,也有的联洞群葬。最大的洞内,存放十几具棺木,是一个家族的几代人。在仙女岩景区的“崖墓探奇亭”,可以看到龙虎山最大的崖墓群。它是古越人的家族葬,共有13口棺木,最大的近4米长,是家族中最年长的一位。

龙虎山的崖墓,距离水面10米至60米不等,基本朝东。大多数岩洞还安装了封门板。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仙水岩一带的崖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崖墓18座,发掘棺木37具,保存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陶器、青瓷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工具、古乐器等共235件。

经有关部门鉴定,龙虎山崖墓产生于距今26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其年代之久远,数量之众多,位置之险要,在人类崖墓文化中堪称中国之最、世界一绝。棺木里的主人均为古越族人,他们是生活在龙虎山一带的干越族。干越族人居住干栏房屋,信奉太阳神,遇水而安,择水而居,死后也选择临水而葬。他们认为,把祖先葬得越高,升天就越快,离太阳神也越近,对他们的祖先也就越尊敬。

在现代研究中,专家们对于在远古春秋战国时期,这悬崖绝壁洞穴中的棺木是如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何要将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么人才能够享受此等殊荣等等疑团,至今还未解开,仍是一个谜。而这千古未解的悬崖墓群,成为龙虎山的又一大特色。

上一篇:藏身中国的锡兰王子后裔 下一篇:一个农民工的“体面生活”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