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中人本主义的回归论述

时间:2022-10-26 11:09:44

城市规划中人本主义的回归论述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时代限制我国城市规划过于注重表面物质形态构筑而缺乏人本主义思想和人性化关怀,造成城市单调乏味、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缺乏、绿地减少、道路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关注本质需求,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感,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关键词] 城市规划;人本主义;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命脉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快速的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这些日渐严重的城市问题往往归因于城市规划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城市规划师不得不思考新世纪城市的走向。L·芒福德在其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曾经提到:“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该是关怀人、陶冶人”。吴良镛先生在对1999 年国际建协第20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草拟的《北京》的诠释中强调:“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人的因素,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将人的因素放在技术的中心位置”。此时,城市规划已经开始关注和逐渐融入人文关怀。时至今日,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政府执政为民、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必须充分体现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的回归已经变成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走向。

1城市规划中人本主义的缺失

1.1 人本主义思想的由来及演变

“人本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的“Humanitas”,意思是指人性、人情、万物之灵。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认为,人本主义是“指任何承认人的价值或尊严,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或以某种方式把人性及其范围、利益作为课题的哲学”。德国大百科全书《拉鲁斯辞典》认为:“把人和同人有关的事物看作核心、尺度和最高目的的人生哲学,都是真正的人本主义”。虽然言辞各异,但基本意思均指人为万物中心,都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与自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和准则的哲学”[1]。

随着18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爆发,财富剧增,城市人口、规模和职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19 世纪的100年里,世界人口增加了70%的同时,城市人口却增加了340%。与此同时,城市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卫生和公共健康问题,城市开放空间消失、房屋品质下降和城市过度拥挤问题,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在一些城市开展了一系列改造运动,近代城市规划开始出现。人本主义思想自从在1898 年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里有集中体现以后,才开始被历代规划师重视。在以后的各主要城市规划理论中或多或少我们都能找到人本主义思想的痕迹。21 世纪全球进入了城市和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但整个世界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坏。城市和区域规划中愈加重视人文关怀的研究,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

1.2 城市规划人本主义缺失溯源

由于早期的城市规划学科脱胎于传统的建筑学,因而最初的城市规划思想主要表现为一种单纯以物质空间构筑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设计形式。规划师往往认为物质环境是影响人的社会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并直接关系到人类生活的质量,因而致力于各种富有想象力的理想物质空间环境设计方案,力图通过理想化的规划建设来改善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和城市布局。然而这种只注重表面形式的物质空间构筑的城市规划,缺少对物质空间背后深层次的城市本质属性的探究,没有真正从人的需要出发,因而造成规划重物质而轻人本需求,缺少人性化关怀,问题频现。从20 世纪60 年代起,西方国家的许多社会批判直指城市规划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如许多郊区独立住宅的建设被指责为“剥夺了一代儿童的童年乐趣,他们由精神脆弱、爱好咖啡的妈妈抚养,而被交通和事务所困扰的父亲则被排除在家庭之外”。而城市中心区的改造则被指责为“对低收入居民生活空间的剥夺和破坏,旧城更新摧毁了他们的社会网络,在新的高层建筑群里则培养了贫瘠的、无知的一代。”

1.3 我国城市规划人本关怀的缺失

过去,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重工业轻民生,忽视了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烟囱林立,职工住宅严重缺乏,水暖电设施不配套,居住环境恶劣,人民群众的基本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规划秉承的基本理念是科学主义,主要的社会实践是大规模的物质建设,发生的历史背景是快速城市化。虽然城市规划大大改善了城市的物质生活条件,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城市建设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社会各方面利益冲突日益复杂化,中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规划的社会经济背景正在悄然发生转变,问题逐渐暴露,比如城中村加剧、交通堵塞严重等等给城市规划带来新的问题。除此之外,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规划往往为强势阶层服务。正如芒福德在批评巴洛克城市规划时说:“这种上层阶级的规划,肯定对城市里其他市民是毫无帮助的,他们经济水平较低,我们将会看到他们另有一种居住标准,这种居住标准既不考虑人们的健康,也不考虑人们的家庭生活,更谈不上人们的兴趣爱好。”虽然,在城市规划指导下,当今城市的住房、交通、购物等物质环境有了显著改善,但建筑林立、绿地缺乏、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现象普遍存在,钢筋混凝土将整个城市空间分割成若干个孤立的空间,人们的视线被建筑“森林”无情地阻断,人们对生活空间的压抑感与日俱增。人们对当今缺少人性化和人文关怀的城市发展所造成的危害用“城市病”来描述,认为如今的城市是缺少人情味的拥挤的城市,缺少阳光、空间、服务设施和人性化关怀。

2城市规划中人本主义的表现

2.1微观

2.1.1具有强烈归属感的社区空间的设计。对所处社区的归属和依赖是舒适的社区生活的前提和体现,为了使居民对所在社区产生一定的“社区感情”,这就要求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特色,能充分反映社区的文化。体现社区精神,使社区成员能真正融入社区生活,参与社区管理,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因此,在规划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这种社区文化的创造和保护:创造反映地方特色的具有个性化的社区建筑环境空间、为社区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及服务设施、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等。

2.1.2反映居民的生活习惯。社区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为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这种生活环境的舒适性主要体现在能否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多层次需求,也即符合居民的生活习惯。这种生活习惯主要体现在日常通勤和通学习惯、社区活动习惯、购物出行习惯等,反映在空间上便产生相应的交通、社区活动场所及各种不同功能用地的布局。

2.1.3创造融洽的邻里环境。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际关系具有整合、调节和保健等积极的社会意义,城市社区应提供不同的社区交往空间,满足居民各种不同层次的交往需求,如开敞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和非公共往活动所需的半公共空间,即通常所指的“灰色空间”。并依此创造人际关系融洽的邻里社区环境。这种社区环境既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还有利于社区的安全。我国原有的里弄院落式住宅群中,邻里关系密切,住户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照顾,院落空间既是儿童的活动场所,又是成年人的交往空间,它没有富丽堂皇的大厅、刻意雕琢的游园、冷冰冰的“防盗门窗”,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塑造、成年人工作压力的缓解、老年人孤独寂寞的去除等, 也保证了生活环境的卫生与安全。

2.2宏观

2.2.1城市和乡村结合。霍华德曾提出了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以作为他对当时城市问题的回答。他曾经说过“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霍华德希望通过城市和乡村的结合来避开二者之间存在的弊端,为此他构建了一个十分周密的“田园城市”。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了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等重要问题都提出了见解,他的理论是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里程碑。

2.2.2构建绿色人文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划编制应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切实保护好农田、水源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等宝贵资源,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俞孔坚教授认为:“环境与能源危机、身份危机、信仰危机是当代中国城市面临的主要危机,其本质根源是天地人神的不和谐。化解危机,迎接挑战,天降大任中国城市建设。重建天地人神是当代城市建设的根本任务;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是我们的价值观和伦理;“反规划”是实现绿色和人文城市的关键途径。”

2.2.3完善配套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减少建设面子和形象工程。规划编制应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社会需求和提高人们幸福指数为宗旨。而人民群众幸福与否有赖于城市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取决于城市是否具有完善而配套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而与建设多少形象工程关系甚微。城市规划应通过规划编制合理布局各类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并通过严格的规划管理手段落实此类用地。

3 基于人本主义思想的规划建议

3.1 转变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指导思想

回顾传统城市规划模式,都是以生产力的布局为核心任务,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为“经济利益至上”。然而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性、多元性及开放性的过程,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规划。因此传统城市规划模式虽然对城市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无论是规划师还是管理者都没有将其放到真正重要的地位。这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规划模式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社会的不稳定。如今,人们已直接感受到漠视环境所带来的昂贵代价,以及城市社会极化问题的严重性。也正因为如此,重新审视传统的规划理念,探索新型的规划思想已显得越来越迫切。另外,官本位思想应该逐渐去除,从规划项目的设计、审批到实施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都要充分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广纳民智,倾听群众呼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发展需要。以人本主义思想和人们需求为指导,探寻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知识城市,正在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共识,这种思想应在我国未来快速城市化中加以重视。

3.2 塑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城镇化往往注重大规模的物质环境建设,而忽视城市软硬环境对人们行为、心理的支持,平铺直叙的空间形态也削弱了城乡的独特魅力与吸引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就是回到“人”本身,从人的需求出发:人的基本需求在于“生活”,健康的生活空间是实现人性城镇化的基础所在,这不仅需要城市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空气与水,还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充足的住房、便捷的工作地与配套服务。人的社会需求在于“交往”,友好、紧密的社交网络与多元的公共空间支持是人性化城市的突出体现,通过滨水空间、公共开敞空间等的建设,提升人们的社会交往频率,建构优质社会网络。人的精神需求在于“文化”,具有强烈地方性与场所感是人性化城市的精髓所在,这就要求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关注对传统城市空间、老街区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J].学术月刊,2001,(11).

[2]周江评,孙明洁.城市、城市规划与公众参与:一次始于概念的探索[J].规划师,2005,(11):8-9.

[3]任致远.透视城市与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4] 涂军飞.新时期城市规划的理念与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08(14):56.

[5] 江志强.社会福利概念、缘起与我国社会福利发展方向[J].中国民政,2010(3):27-30.

[6] 胡纹,段永辉.走向生态人文主义的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1998.3

上一篇:市政道路路面预防性养护 下一篇:浅谈楼宇WI-FI网络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