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与“中国红”诞生

时间:2022-10-26 10:47:15

中国馆与“中国红”诞生

自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整体亮相以来,建筑色彩――“中国红”受到民众和各种媒体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关注,说明当今民众对色彩的重视,好评,说明色彩体现了人们内心的期待。但是,建筑色彩成为如此热议的话题,超过了我的想象。这倒是令我觉得应该作一次梳理,回望一下历程,作一个小结,供有意参考。

色彩,看似简单,有时落到实处却相当难。原因是从概念色彩到图像色彩,到工业成型再到建筑物表面而成为景观层面的良好色彩效果,是有难度的。因为每一个层级都有其艺术和技术难点要预见,要克服。特别是像中国馆这样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地标性建筑,要使其形象得到广泛的认同,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它曾经使我国极具实力的设计团队为此阻碍了工程进度长达7个月之久。

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以下简称色研所)受上海世博局中国馆项目部的委托,加盟以何镜堂院士为首的中国馆设计团队,专门破解建筑色彩难题。我们也经过了两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努力,求得了一组令何院士说出的:“这正是我想要的颜色!”

关于这组被院士认可的色味纯正,大气温润、稳重不失艳丽的“中国红”的产生,色研所课题组大概是从如下三个层面思考问题的:

关于中国馆颜色命名、色名主题演绎和色样求取的探究

这是所有重要的具有象征性建筑所必须思考的问题。红色,原是建筑师提出来的。但是,在实现时究竟采用什么红?却没有具体的说法。经过我们分析认为:中国馆色彩最佳的命名无疑是“中国红”。因为。只有“中国红”才符合中国人对中国馆色彩内心的期待。“中国红”在中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问题在于什么是“中国红”,却各有己见,定义模糊。于是,色研所为此作了两件工作:“中国红”形象的探源。从国际的语境上看:中国人在重大庆典上使用的主色调。即“大红”的概念。称作“中国红”。这类红色。是民众喜闻乐见的,符合中国人好“热闹”心境的红色。形象呈暖色味,艳丽,醇厚,正气。“中国红”色样的确认。通过色卡的筛选,色谱的比对,都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红色。最后还是采用传统绘画调色的办法:用油画颜料、画刀在画布上调台求取一组色谱比较吻合人们心中的红色品味。当色样被认可之后,便与荷兰亨特・道格拉斯集团(Hunter DouglasGroup)驻沪企业合作,作色样与建材颜色工业技术对接,得出了我们憧憬的中国馆的“中国红”色组(室外4色和室内三色两组颜色)。

关于中国馆建筑形态导致的日照关系变化,以及色彩深化设计的对策

我们主要探讨的是中国馆建筑形态的结构、建筑内外部及环境与自然日照下建筑形象最佳里现。中国馆是一个造型独特的地标建筑。对其建筑形态分析与建筑内外部空间及其环境形象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发现中国馆建筑形态如同一巨大“阳伞”形态,导致阳光下建筑立面受光发生非常态的变化。为此,我们专门作了白昼不同时间的日照分析,模型分析显示:中国馆建筑在地理上的经纬度的方位决定了,建筑主体形象除了早晨太阳东升和傍晚夕阳时分,东西两立面能够大面积受光之外,大部分时间的建筑主立面均隐在大屋顶的遮阳下。为了使阴影中的建筑主立面依然能够生动地显示“中国红”生动的色彩效果,我们就必须根据不同位置上的顶、梁、椽、斜撑、柱体等结构以及内外部关系,赋予相应的颜色。

用图谱的方式求得方案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求得理想的方案。我们采用类型学分类的方法,创建了一个涵盖各种可能性的图谱来遴选最佳方案。中国馆建筑构成感很强的建筑物,结构清晰,为了使既定的色谱能够很好的定位,我们将建筑立面的结构和色谱的明度都进行编号,而后用明度序列与建筑结构序列排列组合,排列出一个5×5的图谱方阵,得出阵列的结构与明度对位组织的变化序列。再将这个黑灰白图谱转化为有“中国红”含义的红色图谱系列。这样便可使中国馆红色构成类型可能性从图谱中一览无余。有了这样的图谱,便容易优选,优中选精。最后,将选定的图谱作深化设计的工作。

中国馆建筑色彩的塑造

经过反复比较,我们认为外立面采用4色是最佳平衡点,多于或者少于这个数都不如这个效果好。具体布局和作用是这样:我们将4个颜色明度由深至浅分别标注成No.1至No.4号。No.1号色,色明度深、色味微冷,位于顶部最大屋檐部位,该部位均在受光位置上,色度需重,效果上起到“压住”建筑而不生成“飘起来”之感。No.2号色位于建筑最顶部贵宾厅的屋顶色以及大屋檐下的两条横梁上,色度较No.1号色略轻,色味微暖,起到辅助No.1号色重色,消解突兀之感。No.3号色是主调色,位于横梁No.2号色下端的3根横粱以及中国馆柱体的位置上,此色明度适中,色味暖。No.4号色位于最下端的一条横粱,明度高且艳丽,起到点缀色的作用。其它横梁间的椽子部位的颜色也是根据这个思路自下而上,由No.4号色、No.3号色和No.2号色有序的攀沿分布。内部的3色分别为A、B、C号色。A号色最重,位于室内的4个角的斜撑位置;B号色感微粉,明度略高,位于上半部两根横梁;c号色是内部的主色调,明度高,色味微冷,色感较粉,位于下半部的其它横梁;这样的一组色调能够解决背光位置建筑构件呈现通透的中国红色感。这样的色彩形象塑造策略,力求中国馆建筑主体色彩呈现出上下关联,内外呼应,有机穿插,浑然一体的感觉。

采用多色塑造一个建筑立面的启示,来自两个方面:其一,得益于传统中国建筑色彩营造的启迪,诸如:故宫的色彩就善于采用多色营造,不同的墙、影壁、门、窗、柱、梁、枋、匾额……采用不同的红颜色,其睿智表现在用色得体,浑然天成。其二,道法自然,得生命体色彩的启迪;在大自然中,凡有生命的色彩均由微差构成,而且,每一色度的颜色均处在合适的部位,从而彰显着生命的魅力;反之,如果通体一色的则显得果滞僵化,回顾我们周遭的建筑,大多数的主立面都是通体一色,才会使人觉得平庸之感扑面而来。所以,多色组合可得细腻温润之感。

关于大面积红色对视觉补色残像消解的办法

高艳度的红色,是一种很难驾驭的颜色。原因是它位于可见光谱700纳米以上的波长位置,不仅在空间中穿透力强,而且会给人的视觉带来很强的刺激,还会引发人的视觉补色残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过大面积平面的红色给视觉带来压力的经验。在中国红的实际应用中,克服补色残像也可谓是一个难题。这个“中国红”的面积无疑是巨大的。如果处理不妥当,“中国红”便会在人的眼前产生出挥之不去的绿色光斑,就影响人们观赏时的心理感受。

为此,我们与建筑师合作,比较巧妙地依托建材表面的条状起伏结构的“灯芯绒”肌理面来克服这种残像。其原理是“灯芯绒”条纹,受光后会产生不同的明暗面和由此产生的冷暖色感要素。这种密集的明暗面和冷暧色交织在一起,在视觉中便形成平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可消解视觉补色残像。在这个空间中,建筑物的受光与背光。以及反射光和影响色光之间总是会形成互反关系;前者里冷色味,与它相反关系的色光便呈暖色味。这样复杂冷暖交织而成的色彩关系,与大的蓝灰色的天空背景结合,在视觉中便会形成一种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便有助于消解红色带给视觉的补色残像。

通过中国馆建筑将这组颜色演绎得浑厚端庄,大气磅礴,使人能够感受到我国当代红色文化的精神特有的风貌――“道法自然,气韵生动。红分七色,内外有别。上下呼应,一脉相承。艳而不媚,沉着大气。和而不同,浑然天成。”的大气象。

回想本次中国馆“中国红”建筑色彩设计效果能够获得公众认可的设计历程,我想这有赖于世博局及中国馆部领导和专家们的信任和支持,有赖于以何镜堂院士为首的设计师团队前期的探索以及他们对我寄予的厚望和过程中相互的交流,有赖于亨特・道格拉斯公司高水平的工业制造保障,以及我的助手们夜以继目的努力。大家的合力是成功的保障。

上一篇:品读自然中色彩的视觉美感 下一篇:“亚洲时尚绽放”艺术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