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河南区域经济布局研究

时间:2022-10-26 09:59:30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河南区域经济布局研究

[提要] 地处中部的河南省在其经济发展市场化进程中,其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逐渐显现出来,区域差距过分悬殊将会阻碍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限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首先分析河南省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然后找出产生各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河南区域经济布局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7日

一、河南省各经济区域的划分

21世纪初,我国就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以转变发展模式为方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一要求,河南省在2003年出台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中将全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四个经济区。

二、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四大经济区的国民经济均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但各地经济的增长速度存在差异,致使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严重,区域间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尤其是中原城市群与黄淮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在逐步拉大。

(一)经济总量差异较大。根据图1,2010年中原城市群完成GDP生产总值13,375.36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7.6%;豫西、豫西南地区完成GDP生产总值2,827.77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2.2%;豫北地区完成GDP生产总值2,520.11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0.8%;黄淮地区完成GDP生产总值4,517.64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9.4%。(图1)

(二)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由图2可以看出,全省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2010年人均GDP的变异系数为40.8%,最高的郑州市与最低的周口市之间相差37,547元,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9倍;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差异系数为24.3%,最高的郑州市与最低的周口市之间相差3,6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系数为20.1%,最高的郑州市与最低的周口市之间相差4,716元,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区间差距较小,差异系数分别为10%。(图2)

三、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一)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由东至西的梯度开发战略,河南省作为中部省份,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到国家开放政策影响较小,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差异不显著;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经济体制转型,河南经济总量增长和发展速度均加快,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条件不同,经济差异逐渐显现。同时,河南省根据省情采取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比如提出建设中原城市群以带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原城市群地区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这在客观上将使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在一定时间内呈扩大趋势。

(二)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的差异。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各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因素,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区位和资源上。经济发达的中原城市群地区处于西部山地与东部平原的交接地带,矿藏资源、农业资源条件均优于省内其他地区,轻重工业发展的条件都很优越。而豫西、豫西南地区由于处于山区,沟壑纵横交错、土地分散,给其发展集约农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加上区内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阻断了其与区外的经济联系,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严重制约了本区的经济发展。

(三)产业结构的差异。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集中分布电子、机械、化工、纺织等工业部门,其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也较发达,三次产业的比例基本协调,郑州、洛阳、平顶山、焦作等经济发达地区都已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化社会,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级化的方向迈进;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技术条件落后,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各产业发展水平都低,第一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南阳、驻马店、商丘、信阳等市的产业结构尚处于较低级的阶段,第三产业比重虽然都超过了其第一产业的比重,呈现出了“三、一、二”的产业结构特征,但其发展历程违背了产业间协调演进的正常规律,不能说其产业结构是高级的,而这种结果正是其极其不发达的第二产业造成的。

四、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布局协调发展的对策

加快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强力推动区域合作,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合力。这四大经济区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分工是建立在各自的优势基础上的,中原城市群和豫北经济区侧重于重化工业,是基于矿产资源和重工业基础优势豫西、豫西南经济区的南阳和黄淮经济区侧重于轻纺工业,基于农产品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

(一)区域主导产业布局。按照主导产业的理论,主导产业应是产业区位商、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大于区域平均水平的产业。主导产业布局遵循成本最低、市场份额最大、获得聚集效益的原则,有明显的燃料动力、原料地、消费地、交通运输枢纽等区位指向。我们按照近几年产业区位商及投入产出的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测算,各大经济区的主导产业可作如下选择:

中原城市群应积极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橡胶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个主导产业。

豫北经济区应积极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天然气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个主导产业。

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应侧重于发展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等个主导产业。

黄淮经济区应侧重于发展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等个主导产业。

(二)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是经济发展在区位上的选择。在理论方法上通常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选择经济增长极或经济增长核心区。根据各地投资比重与全省投资比重的对比分析,比值大于的,中原城市群中有郑州、济源、新乡,豫北经济区有淮阳,豫西豫西南经济区有三门峡,黄淮经济区有商丘、信阳根据人均计算的经济核心区标准值分析,人均标准化值大于、处于核心区的城市有郑州、洛阳、焦作、许昌、三门峡、济源,过渡区城市有安阳、新乡、蹼阳、洛阳、南阳、济源、鹤壁、平顶山,处于区的城市为开封、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按区域经济增长率与全省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分析,增长率大于全省的有12个省辖市。根据这些指标综合判断,中原城市群的增长极应当是以郑州为核心,形成洛阳、焦作、许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昌、济源四足拱卫的隆起区豫北经济区的增长极应当是安阳一淮阳工业带豫西豫西南经济区的增长核心应当是三门峡,黄准经济区的增长极是信阳、商丘。由于豫西豫西南经济区被伏牛山阻隔、黄淮经济区面积广大,这些区域分布相对分散,将增长极定位于某一省辖市,范围过大,定位过宽。因此,可以考虑将增长极的选择点延伸到县域,更具体地选择某几个点作为整个区域的增长极。按人均标准化值、人均投资标准化值进行测算,南阳市区及镇平可作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伏牛山以南的经济增长极,永城市可作为商丘经济的增长极,新县可作为信阳东部经济的增长极,项城可以作为周口东南部经济的增长极,将这些地方作为原有增长极的细分和补充。

主要参考文献:

[1]宋歌.试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区域竞合策略[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

[2]程肖冰.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6.5.

[3]储祥好.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收敛性分析[J].学术界,2006.5.

[4]姚先国,张海峰.教育、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8.5.

上一篇:百货常见促销方式分析 下一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