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堂,难以为继的“尖叫”

时间:2022-10-26 09:11:29

养生堂,难以为继的“尖叫”

2004年,各大饮料巨头一窝蜂杀入功能饮料的市场,养生堂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尖叫”系列功能饮料。在养生堂的规划中,“尖叫”的战略地位甚至超过2003年大红大紫的“农夫果园”,被确定为2004年第一位重点投入的品牌。

然而,在轰轰烈烈上市一年后,“尖叫”黯然滑入寂静。

品牌:为什么“尖叫”

“尖叫”品牌在产品上市两年前就已经注册,养生堂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市场机会将其推出。而功能饮料在2003年的良好市场表现给了养生堂一个强烈的信号:“尖叫”该出手了!

虽然“尖叫”与“激活”、“她+他”、“劲跑X”同属功能饮料范畴,但细分定位却是完全不同的“情绪饮料”,试图传达一种“用尖叫释放压力”的情绪。

养生堂给“尖叫”赋予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尖叫就是一种情绪的释放,是发泄的一种方式。“尖叫”对准的目标人群是现代都市里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从大学毕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有着太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住房的压力、生存的压力,各式各样的压力让他们喘不气来,养生堂全新的“情绪饮料”希望能给这些年轻人一个释放的管道。“尖叫”是一个典型的动词,只有动词才能表达这一品牌的真谛,而温情脉脉的名字不适宜表达这种情绪的释放效果。

产品:“尖叫”是一种健康的力量

养生堂给“尖叫”的产品功能定位是:口味较为清淡,热量较低,符合现代消费者对饮料低热量的要求,同时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产品既能解渴,又达到了补充多种营养成分的目的。可以提神醒脑,补充体力,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为适应市场多种需求,“尖叫”推出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包装。红色“尖叫”是纯功能的,具有很强的提神醒脑功效,口味上也比较强烈,对功能的诉求更多一些。蓝色“尖叫”是多肽饮料,多钛是氨基酸的一种,运动性更强,能给人带来爆发力,比较适合青少年。绿色“尖叫”是纤维饮料,含有一种对女士养颜有帮助的成分,定位于女性消费者。

“尖叫”500毫升的零售价格为3.20元,相比“脉动”、“激活”并不缺乏竞争力,居于市场中游位置。

在包装上,“尖叫”也明显地突出其品牌张扬、有棱角、有个性的情绪饮料形象。“尖叫”两个字的字型设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爱德华・蒙克的一幅名为《尖叫》的名画,动荡的线条,尖利的笔划,抽象的画面,夺目的色彩,充满肌肉感的瓶型,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然而这样的刺激也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惊恐、躁动、不安情绪。

广告:“尖叫”是一种让人难忘的声音

“尖叫”的广告表现方式同样具有爆发力。养生堂的“尖叫”是以一种另类、时尚、前卫的城市先锋形象出现的。

养生堂分别拍摄了“沙滩篇”和“跳跃篇”两个广告片。“沙滩篇”是惊恐尖叫,画面冲击力强,要的就是在短期内引起关注,以惊悚的效果在观众的记忆中刻上一刀。而随后的“跳跃篇”,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另类、前卫形象的年轻人从家、地铁、工作室到露天球场、便利店、迪厅之间的自由穿梭,力图表现年轻人的活力和情绪。

在广告媒介的选用上,养生堂大胆采用了中央电视台的黄金广告招标时段,与竞争对手正面过招。这也足以显示养生堂对“尖叫”的必胜信心。从2004年5月开始,在中央电视台黄金广告时间,“尖叫”与“脉动”、“激活”、“他+她”、“劲跑”同时亮相,强烈而又迅猛的广告投放效果吸引了众多眼球。

现状:难以为继的“尖叫”声不再响亮

作为中国第一媒体的中央电视台这一次并没有给养生堂带来福气,让养生堂继续它以小搏大的神话。

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期间,养生堂再次策略性地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在奥运赛事套装广告中,消费者可以接连欣赏到4条养生堂的广告,这就是“尖叫”、“农夫果园”、成人维生素以及最新上市的母亲牌牛。四大品牌携手出击,场面不可谓不壮观。

与此同时,针对年轻的上网族,“尖叫”主要借助青少年最喜爱的网络媒体,在中国青少年同学录5640网站举行有奖推广活动:通过网上注册成为“尖叫”会员就可以参与活动,每天根据指引寻找“尖叫”广告,以提高自己的尖叫指数。达到一定的尖叫指数后就有机会抽奖,奖品是数码相机、MP3、游戏卡等青少年最喜爱的产品。

在强大的广告攻势之下,经销商、渠道对“尖叫”的热情一度达到了沸点,各大终端、批发市场都积极行动起来,在终端拼命抢位置、做堆头、大搞促销。然而随着2004年炎夏成为过去,“尖叫”并没有出现“井喷”现象,曾经在媒体上抢尽风头的“尖叫”突然间沉寂了下来。

到了2005年春夏,人们在市场上已经很难听到“尖叫”声了,“尖叫”已从去年强攻的主战场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在曾经重点强攻的北京市场上,大部分一线主流超市,其货架上根本就看不到“尖叫”的影子,而在一些规模不大的超市倒是能发现一些“尖叫”被冷落在某个货架的角落里,而超市老板的说法是“都是去年进的货,剩下这几瓶一直卖不掉”。

北京的一些饮料批发市场已经很少有档口批发“尖叫”。批发商对“尖叫”的态度非常冷漠,不友好,他们的评价是:“产品不好卖,口味差,价格乱。”

“尖叫”,就这样收敛了自己的尖叫声,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上一篇:营销应该外包吗? 下一篇:可能的世界才是营销人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