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26 08:38:19

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摘 要】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氯为必不可少的一个营养元素,因在空气中、土壤中和水中均存在着广泛的氯,因此通常情况下农田作物很少会发生缺氯问题。本文就植物氯素营养与含氯化肥科学施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植物;氯素营养;含氯化肥;科学施肥

1 植物氯素营养的研究

植物的体内所含的氯量均比较高,其所存变异性也比较大,要想对作物自身耐氯力实施定量化测量与分类非常困难,但是,若对作物的耐氯力类型不进行正确地区分就很难对含氯化肥的施用进行有效地指导。针对这种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到90年代初时,基于毛知耕所提出的关于耐氯临界值的实际测定方式,分别对30多种作物的耐氯力实施了试验研究,从试验结果来看,可按照以下几个原则来明确耐氯临界值、划分作物的耐氯力类型以及确定其毒害浓度等。

第一,按照等质与等产原则来明确作物的耐氯临界值,将一元二次回归方程统计分析和直观分析法结合起来,基于不同施氯的水平试验结果,明确氯对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可能造成的影响。若在该临界值的范围内,对作物质量并未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则是等质。接着按照所获得的各种影响结果,按照上述原则来对各种作物自身的耐氯力进行排序和分类。

第二,明确氯对作物的毒害浓度。因作物自身氯的吸收面积较宽,其毒害浓度的范围也相对较大,因此,当其施氯浓度是产量的80%~90%时,其中毒浓度为轻度,若为50%,则其中毒浓度为严重。

第三,作物耐氯力类型的划分。基于上述内容,按照耐氯临界值来进行划分的话,可分为以下几种:耐氯临界值大于600mg/kg的这些作物为强耐氯作物;耐氯临界值在300~600mg/kg这一范围内的作物为中等耐氯作物,在该类作物中,又分为中等偏上和中等偏下作物;耐氯临界值在150~300mg/kg这一范围内的作物为弱耐氯作物。通过作物耐氯力类型的准确划分,使得植物氯素营养的定义也得到了相应的更新,而这也为含氯化肥合理科学施用提供了相应的参考资料。

2 土壤中氯含量的影响

含氯化肥的合理施用还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土壤中所含氯的容量。为了对含氯化肥的合理使用予以定量化以及模式化的指导,在施用含氯化肥之前,首先必须要对含氯化肥带入到土壤中的实际含氯量进行测算。通过多年的研究,学界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即植物土壤氯容量,简而言之就是植物耐氯临界值和土壤含氯量之间的差,该差值就是植物土壤氯容量。在某一个地区,若某一种作物氯容量偏大,则相应施用这些含氯化肥的用量也会增大,继而得到的效果也就更高。反之,若作物氯容量偏小,则在施用含氯化肥后,其效果也就相应地变低。通过上述内容,基于作物类型和土壤区域的不同,以及不同含氯化肥的施用,可将土壤分为以下3种:第一种,含氯量处于中低状态下的土壤。在该土壤中,大部分作物均可根据作物对钾、氮的实际要求来施用KC0肥或者NH4C0肥,其中耐氯力较弱的烤烟或者莴苣等一般不适合施用NH4C0肥,但是可以适量地进行KC0肥的施用。第二种,含氯量高的土壤。和第一种相同,大部分作物均可用KC0肥或者NH4C0肥,但是对于耐氯力比较弱的作物,通常情况下不适合用含有氯的化肥。第三种,含氯量尤其高的土壤。在该类土壤中,大部分作物均适合用含氯的化肥,对于耐氯力强的作物可适量进行KC0肥的施用,只有那些耐氯力很强的作物,比如谷子、甜菜等才可施用KC0肥或者NH4C0肥。在此要强调的是,在进行含氯化肥种类以及品种选择时,应结合作物土壤氯含量来明确。

因在土壤胶体中,所带电荷主要为负电荷,在施用含氯化肥时,带入到土壤中的这些氯通常情况下会随着水进行移动,而在此时,残留于土壤中的氯也就相应地减少。针对这一问题,为了研究含氯化肥持续施用可能对土壤肥力以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在紫色土壤中长时间进行了含氯化肥的施用,连续施用30季左右,发现并未对作物产量、品质造成影响,同时对土壤的性质及其pH值也并未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从该研究过程来看,在多年连续施用含氯化肥的土壤中,大部分氯随着水流失,其均为常数,并非一种累加效应,而该结论也为含氯化肥的持续施用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依据。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作物耐氯力类型的划分、作物土壤含氯量的分析和土壤中氯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不仅为含氯化肥合理施用理论以及实践提供了相应的依据,也使得化学氮肥的品种得到增加,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种植业的发展,为今后我国农业的增收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菊行.含氯化肥施用当谨慎[J].农家科技,2013,(3):17.

[2]兰兰.福建龙岩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及异常区查证[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0.

[3]宋良国.施用含氯化肥当谨慎[J].乡村科技,2013,(1):18.

[4]冯晓英.不同基因型烤烟营养特性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上一篇:浅析沙棘的生态功效及其效益性开发应用 下一篇:蔬菜大棚甘蓝、辣椒间作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