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精神损害赔偿

时间:2022-10-26 07:46:32

摘 要 精神损害赔偿作为一个法律术语最早可以追溯到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精神损害赔偿又叫精神损失费、精神抚慰金,在大量的民事侵权案件中,当事人因其人身利益受到侵害都会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主张,但对于精神损害赔偿与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之间的性质差别、数额厘定等理论问题,都对司法实践提出了反思。

关键词 精神损害赔偿 残疾赔偿金 物质赔偿 精神抚慰

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我国首例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是由残疾补偿金变通而来的。1995年,我国第一位精神损害赔偿受益人贾国宇首次提出精神赔偿金这一概念,在我国还未出台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相关法律及解释时,其律师通过将贾国宇提出的精神赔偿变通为残疾补偿金,从而使受害人得到相应的抚慰金。自贾国宇案件后,全国其他地区也陆续出现了类似的判例。于是,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精损解释),专门就精神损害赔偿保护人格权的整体问题进行了司法解释,被业界称作是“中国人格权司法保护的第二个里程碑”,尽管如此,法学界对它的争议从未停止,包括是否应当把精神损害赔偿作为一条制度规定到法典中,以及赔偿的范围、受偿的主体、计算标准等一系列问题。2004年5月1日,最高院又出台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损解释),确立了人民法院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依据,但在实践中,这一司法解释的某些规定却与2001年的司法解释存在明显的歧义。

1两个司法解释存在明显歧义

精损解释第九条明确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包括以下方式:(1)致人残疾的,为残疾赔偿金;(2)致人死亡的,为死亡赔偿金;(3)其他损害情形的精神抚慰金。”从这一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对精神损害抚慰金的理解,是包括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也就是说,二者的性质是相同的,赔偿方面是重合的,换言之,只要赔偿了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就不再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这是一种理解;另一种理解是:从数量关系角度,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更高,其数额内包括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也就是说,即使赔偿了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仍然要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只不过应从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中扣除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的部分。但这两种解释又与人损司法解释产生了矛盾。

首先,人损司法解释第十八条规定了受害人或死者近亲属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求偿权,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精损解释予以确定;其次,人损解释第二十五、二十九条规定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方式。从上述规定来看,精神损害抚慰金与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应当是并列的,而并非包含关系,也就是说,受害方在要求残疾赔偿金的同时也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2厘定精神损害抚慰金与残疾赔偿金

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第一条已经限定了赔偿的范围――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2)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3)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在第一项中规定的身体权就属于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所规定的范围,所以,从这一点上讲,无论是精损司法解释,还是人损司法解释,对于赔偿适用范围是有部分重合的,也就是说,对人身侵权进行精神赔偿是合理的。

但二者又存在明显的差别:精神损害抚慰金属于精神层面,或者说是一种心理安慰方面的赔偿,而残疾赔偿金却是一种物质赔偿模式,是针对受害人残疾后生活上照料的赔偿。也就是因为对二者在性质上的界定不清,使得人损解释和精损解释出现重大矛盾。在人损司法解释中,残疾赔偿金是根据城镇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来确定的,所以,残疾赔偿金是一种物质性的赔偿,其实质在于补偿受害人因残疾而丧失的生活照料,以物质赔偿的方式来弥补;但在精损司法解释中,尽管同样有残疾赔偿金的字样,但这里的残疾赔偿金含意与前者完全不同,这一点可以通过该司法解释第八条第二款得出: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紧接这一条的第九条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形式为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等。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残疾赔偿金是精神抚慰金的一种形式,其性质是一种精神性的赔偿,是给予受害方的一种精神抚慰。这就使得对残疾赔偿金的定性模糊化,无法确定其属精神范围,还是物质范围。当然,目前较为中肯的说法是认可残疾赔偿金是对生活的一种赔偿,应当认定为物质赔偿范畴,因此,对于精损解释中将精神损害抚慰金认定为包括残疾赔偿金,应当是一种数额上的核算方式,而并非将二者等同,更不是性质上的混同。

其次,精损司法解释并没有明确规定残疾赔偿金的计算方法,这也符合精神损害难以具体量化的特点,也同样认定了以残疾赔偿金的方式来核算精神损害抚慰金。并且,依据人损司法解释的规定,受害人在主张物质性的残疾赔偿金的同时,同样可以要求加害方支付精神性的残疾赔偿金(即精神抚慰金),更印证了精神损害抚慰金与残疾赔偿金之间系并列关系,而非包含关系。以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来讨论更能充分说明二者之间的区别。一种意见认为,“死亡赔偿金”是对逸失利益的赔偿,因而性质上仍属对财产损失的赔偿,而不是精神损害赔偿。但对逸失利益的赔偿有两种立法模式,即对继承丧失的赔偿与对扶养丧失的赔偿。前者指因受害人死亡,造成其在正常生存情况下余命年限内的收人损失,该收入损失扣除其个人生活费用,其余部分属于其继承人应得的财产利益,“死亡赔偿金”就是对这部分利益的赔偿。“扶养丧失”则是指因受害人死亡,死者亲属丧失了原有扶养费供给来源,并支出丧葬费,对其财产损失(丧葬费、生活补助费)和精神损害(死亡赔偿金)应予赔偿。我国有关立法属于“扶养丧失”的损失赔偿类型,故“死亡赔偿金”应理解为对死者亲属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最高院的两个司法解释中,尽管都提到了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但两者实际有着不同的含意,人身损害精神赔偿承担的是物质性赔偿功能,而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则是以物质性赔偿作为核算标准,两者不能混同。

3结语

精损司法解释出台在前,人损司法解释出台在后,因此,可以合理地认为人身损害赔偿本身就是对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一种补充与协调,从而在具体确定精神损失时,应当同时参考两个司法解释来核算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具体数额。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精神损害与物质赔偿没有内在的比例关系,而受害人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其对精神痛苦感知程度不一,精神痛苦的个案差别因此比较典型,统一确定赔偿数额没有科学依据。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施细节,根据不同案情从受害人现实感受出发,完成一段与受害人相近似的心路里程,感受并衡量其心痛轻重,以法官的经验和公正之心,确定合理的赔偿数额。

参考文献

[1] 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 唐德华.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运用 [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4] 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

[5] 汪治平.人身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6] 秦国徽.精神损害索赔[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

上一篇:以房养老待时而发 下一篇:绿地“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