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数学

时间:2022-10-26 07:10:01

快乐学数学

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数学是一门极其枯燥的学科。如何才能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趣味、奥妙和意义所在呢?这正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升入初中后,随着年级越来越高,升学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慢慢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对学生只有一个要求:会算题,得高分。既不给他们讲有关的历史渊源,又很少向他们介绍这些数学知识的实际用途,以至于使学生“畏数如虎”,不愿意上数学课。为什么刚学数学的小孩子不觉得它枯燥,是因为他们接触的都是现实中的例子,能现学现用,活学活用。因此,学生厌倦数学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学生看不到它的用处所在,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远;第二,学生参与的机会太少,既包括课内,又包括课外,使他们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让学生彻底改变对数学的认识,还得对症下药。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多思善问,就会发现很多和数学知识有直接联系的东西。数学绝不只是和枯燥无味的文字符号、抽象演绎打交道,或者是玩好玩的数字游戏,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地将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应用于数学教学,让数学更加具体化、趣味化。

例如,在学习《平移和旋转》时,我这样设问:“今天,你是怎么上学的?”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共鸣。

再问:“大多数学生是骑自行车来的,我们通过分析自行车的运动方式来认识平移,其中,三脚架的三条边通过平移后与原来三边的位置有哪些关系呢?”“平行且相等。”大家异口同声。“而且,上面的横杠是在一条直线上的。”(有学生指出课本上有关性质的错误。)然后,我让同学们在此基础上研究平移的两种作法。

这肯定要比一上来就给学生平移的定义,或者只是把书本上的例子重复叙述的印象更深刻。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柱体、锥体、球体的时候,如果能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学习,那么一定会比空洞的叙述更有吸引力,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充气的气球是球体,西瓜是球体,油桶是柱体……把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搬入课堂,学生们的积极性能不高吗?做成圆柱体的易拉罐在实际应用中,人们还考虑了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美观、方便等,所以我们看到的易拉罐才各具特色。

例如,我们在学习函数的时候,如果只告诉他们“这一部分的知识非常重要,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家一定要掌握好”却没有举出几个具体的事例,就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它能用来预测、推理出某种事例在将来发生的情况,只要我们知道它在之前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规律,就可以找到关系式求解,预测身高、体重等发育情况,预测股市涨跌;还可以用于考古,我国辽东半岛普兰店附近的泥炭层中,发掘出古莲子,至今大部分还能发芽开花,这些古莲子到底是多少年以前的遗物呢?考古学家就可以根据生物体内的元素――14C的残留量来估算出其生长年代:要测定古物的年代,要用到放射性元素碳14C,动植物死亡后,停止了新陈代谢,14C不再生产,且原有的14C会自动衰变,经过5570年(叫做14C的半衰期),它的残留量只有原始量的一半,经过科学测定知道,若14C的原始含量为a,则经过t年后的残余量a1与a之间满足某个关系式,因此只要我们测出出土的古莲子中14C的残余量占原量的百分比,就可以推算出古莲子的生活年代。

这些知识都可以既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使他们了解一些历史知识,还可以借此机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每节课堂。

另外,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的今天,呼吁绿色已经成了时代的主题,而要使得森林的面积按我们的设想有所增加,做到轮流砍伐树木,就必须用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来刻画这些问题,从而来研究或解决问题。我相信这样的数学学习学生一定不会感到厌倦。

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如果我们一味地代替学生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时间长了就会使他们形成一种依赖心理,动手能力会越来越差,自信心也会逐渐消失。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动起来,相信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时候,我预先将这个任务交给他们,让每个学生用小木棍做几个模型,要学生观察:是什么形状的,分别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各种模型到课堂时,它们的特征根本就不用老师讲解,每个学生就已深有体会。与同学交流时,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能不活跃吗?

再比如,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制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由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中概括出来的,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为你的讲解内容创设情境,如在教循环小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这些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东西,这样先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或一星期一星期日子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或举出自然现象中“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这样比我们纯粹地使用数字说明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了学习方法,还训练了思维,让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体验成功。生活化课堂教学,要以课本为主导,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把学生的减负落到实处,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既丰富我们的课堂,又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学生也关心身边的事情,也渴望对实际生活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而且很多时候学生们都能提出很有见地的想法。我们应该善于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利用,合理引导,更不忘表扬。人类学习的本质是获得知识经验与进行生产实践两者结合的活动,数学学习也应是知数学、做数学和用数学的有机统一。因此学生学习数学只有了解了它的产生背景及其应用价值才是积极的,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也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是有效的。因此,我们应该教学生做数学,教学生用数学。

三、到学生中去,从学生中来,“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中,师生的关系是双向的。许多学生是因为“亲其师”才“信其教”的,而爱学生,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朋友,这不仅是对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而且是学生所渴望的。而往往很多老师缺少的就是这个细心、耐心、恒心。要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我们,我们就要走到学生中去,经常和学生交谈,可以找学生谈心,也可以课余闲聊,从中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或帮助。

四、增强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的艺术。

犹记得,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讲到藤野先生的教育教学艺术,抑扬顿挫的语调,正直光明的人格,这些对学生都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当然,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它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也是多层次、多视角的。譬如,有学生把“0”抄丢了,就可幽默一下:“他偷吞了一个鸭蛋。”这样,既指出他的错误,教育了他,又让他感受到教师的关爱,维护了他的自尊心。以此一斑而窥全貌――教育的艺术。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学生“爱上”数学教师的那一刻,他们也将“爱上”了数学。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之我见 下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