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遐想

时间:2022-10-26 07:09:37

摘要: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从本体论、认识论的研究开始,最后得出《伦理学》的最高概念自由。斯宾诺莎具体回答了什么是自由、怎样才能自由、自由的最高境界等问题,是人类自由思想的宝贵财富,但是斯宾诺莎只是部分地融入了自由主义传统,原因正在于他的自由思想本身的特点。

关键词:斯宾诺莎;自由;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1―0022―04

《伦理学》是斯宾诺莎的代表作,该书用几何学的方法写成,认为只有凭理性的能力获得的知识才是最可靠的知识,人有天赋的知识能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伦理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开始,最后得出《伦理学》的最高概念自由,为人的幸福指明了道路。可以说,自由是斯宾诺莎哲学的核心和最终归宿。

一、什么是自由?

《伦理学》一开始,斯宾诺莎就有“自由”的界定:“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libera。反之,凡一物的存在及其行为均按一定的方式为他物所决定,便叫做必然necessaria或受制coata。”用我们对其自由概念的分析必须以此界定而展开。

斯宾诺莎在本体论中提出了实体、神及自然三位一体的概念。神或实体是世界的本源,不能为任何东西所产生,它是自因的,即它的本质必然包含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或者说存在即属于它的本性。实体不但是必然存在的,而且也是唯一的,这唯一的实体就是神。

“神只是由它的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和动作,神是万物的自由因”,那么由神决定的个别事物呢,是不是自由的呢?神是存在于自身内,而样态或个别事物是存在于他物内为他物所决定的,显然,只有神是自由的,而个别事物则是必然的,表面上看,自由与必然的鸿沟并没有愈合。

实质上,斯宾诺莎使自由与必然得到了统一。“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自由的必然性。”对我来说,断言必然的和自由的是对立,是很荒谬的和违反理性的。”斯宾诺莎也认为世界由必然性支配,“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事物就像数学论证那样皆是必然的,但是必然性也有两种:一种就是内在的必然性,即存在和活动都由于其本质使然,这也就是自由的必然性;还有一种是外在的必然性,即存在和活动都由于其外因使然,这叫做自然的必然性或者强制的必然性。显然,要自由,就必须是由一种内在的必然性所推动,自由乃是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和行动,自由只与外在强制相对立,而并不与必然相对立。

在《伦理学》这本中,斯宾诺莎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什么是人的自由:

(一)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而言,自由就是对自然必然性的认识。自然有着普遍的规律,而人并不是无所作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理性作为人的一种认识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人凭借理性,通过一定的认知方式可以获得关于世界的真知识,把外在的必然性转化成人内在的必然性,根据这种必然性,去认识和改造自然,这是人的自由。

(二)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而言,人是社会的动物,并不能忍受孤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通过人与人的互相扶助,他们更易于各获所需,而且唯有通过人群联合的力量才可易于避免随时随地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危难。”这就需要社会和国家,国家制定法律,但是国家的法律应该“建筑在理智之上”,而不能成为某些个人的工具和意志的表达。符合理性的法律,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这样的国家,人们将比在自然状态更自由。

(三)从人与自身的角度而言,人是有感情的,感情是人性所固有的一些特性。感情能使身体和心灵的力量“增进或减退,顺畅或阻碍”,是人追求自我保存的冲动在身体和心灵中的体现。但是,人容易受制于情感而被情感所奴役,一个人为情感所支配,行为便没有自主之权而受命运之宰割。因此,人只有运用理智,理智是“人心征服情感的力量”。运用理智获取知识,获得“关于情感的本性及情感和外界原因的关系的清晰、判然的观念”,人就“有力量依照理智的程序以整理或联系身体的感触”,从而抑制炽情和感望,最大限度地使心灵按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活动,成为自由的人。总之,斯宾诺莎提倡用理智来控制情感,这是使人的心灵由被动转为主动状态的关键。

显然,以上三个方面是一个联系的整体,“我们最多只能在观念中而不能在现实中把它们互相分开”。所谓自由,就是人在理性的指导下,认识必然,去克服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情感的束缚,按照自身的必然性、内在的必然性、自由的必然性而行动方能自由。

二、如何实现自由?

至于如何实现自由,在上面分析什么是自由时,已有很多显现。但是在《伦理学》的最后一部分,斯宾诺莎说道:“最后我进到伦理学的另一部分,来讨论达到自由的方法或途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我将讨论理性的力量,指出理性有什么力量可以克制感情,并且指出什么是心灵的自由或幸福。由此我们将可看出,有智慧的人比愚昧的人是多么强而有力。”显然,理性是人实现自由的首要条件和决定性因素。在面对外部自然必然性的强制、社会法律的强制以及自身情感的奴役时,必须通过理性,获得关于必然性的正确的真知识,才能把外部的必然性转化成主体自身的必然性,才能按自身的必然性而行动,才能实现自由。通过理性的沟通,斯宾诺莎实现了自由与必然的沟通,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对必然性认识越深刻,获得的自由越大,主动性也就越强。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斯宾诺莎对达到自由的方式或途径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性,而是强调在理性、知识的指导下,去行动、活动、实践。正如他引用罗马诗人阿罗维的诗句所说:“我目望正道兮,心知其善,每择恶而行兮,无以自辩。有善恶的真知识,未必不行恶;要真正克制情感,走出奴役,实现心灵自由,还有赖于理性指导的道德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德行。德行是斯宾诺莎十分重视的概念,也就是说,不是知了,就自由了,知行统一才能获取真正的自由。

斯宾诺莎认为努力保持自己的存在是人的本性,从“与人的利害关系”去判断事物的善恶,“保存自我的努力乃是德性首先的唯一的基础”,一个人愈努力并且愈能够保持他的存在,则他便愈具有德性。德性不是别的,就是遵循理性的指导而行。简言之,就是在掌握自然必然性的知识的基础上,去判断和控制情感,依自身的本性的法则行动,努力保持自己的存在。遵循理智与遵循德性是统一的。

总之,要实现自由,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践行德性,掌握主动权。

三、何为自由的最高境界?

在谈到如何实现自由时,我们已经知道,自由的实现程度与人对必然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斯宾诺莎在认识论中,把人的知识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类知识中,人类获得的自由程度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知识是感性的知识。这时,人们对自

然的认识停留在意见或想象上,生活中处处受到外部世界的强制和奴役,人们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受激情所左右,除了服从自己外,不服从任何人,这也就是人的自然状态。这个阶段,表面看,人是自由的,实际上无自由可言。

第二种知识是理性知识:在理性知识的指导下,人获得了关于自然的正确知识和观念,可以根据必然性采取行动,从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同时,人们也认识到自然状态下,那种没有任何约束状态下人们的自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为了保存自己,在理性指导下,人们将自然权利转让给他人而形成国家,制定人人都需要服从的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表面上看,人们受法律的强制,但是比起自然状态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自然和激情的奴役,人更为自由。

第三种知识是直观知识。人“在永恒的形式下”去观照事物,对一切事物从必然性上加以认识,获得了关于神的永恒无限本质的正确知识。人与整个自然实现了“谐和一致”,并能永远地必然地与别人的本性相符合,对于人更为有益。在这个阶段,人实现了与神的沟通、与自然的沟通,达到了超越的境界,人作为“真正的自由人”而存在。这个阶段也就是自由的最高阶段,即“对神的理智的爱”,也就是至善。“心灵的最高的善是对神的知识,心灵的最高的德性是认识神”,这时人不受激情所左右,行动完全与自然、神的必然性一致,达到了统一状态,人达到了一种最高的快乐和幸福。人完全依据必然性而行动,也就达到了自由的最高境界,“对神的理智的爱是永恒的”,在这个阶段,人也超越了自己的有限性,达到了无限。

第三种知识牵出了一个大问题,人作为特殊的样式有生有死,人是不能超越死亡的。人的自由能永恒吗?

斯宾诺莎批判了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思想,认为人“是心灵和身体所组成”,作为存在而言,心、身都有死亡,都受时间性支配。然而,心灵所认识的关于世界本质的知识、关于必然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分享永恒无限的神的理智本质,这些知识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是“心灵中的永恒部分”。在此意义下,才可以说人的自由是永恒的,任何人关于自然必然性的正确知识都是人类知识长河中的一个环节,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斯宾诺莎说:“自由的人绝少思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从思考、认识中,达到对必然性的了解,人超越有限的生命,达到了有限与无限地统一。

四、斯宾诺莎为何只是

部分地融入自由主义传统?

让我们回到阿巴拉斯特在《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中,指出斯宾诺莎只是部分地融入自由主义传统。原因何在?

毫无疑问,斯宾诺莎为自由主义的自由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强调自由的重要性,“自由比任何事物都为珍贵。”另一方面,在自由主义发展史上,斯宾诺莎建立了积极的、规范性的理性概念,并将理性与自由相联系。理性不再是霍布斯或休谟所理解的算计能力,也远非情感或者欲望的奴隶,它是一种能力,使我们能够从欲望或者情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遵循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行动。如果理性不能驾驭我们的情感和欲望,没有人是真正自由的。虽然自由并不等于对必然性的认可,但是只要理智能够按其所需的那样理解一切事物,它就会比情感更有力量。

斯宾诺莎超越了培根等哲学功利主义对自然的态度。斯宾诺莎认为个体与自然界等一切存在都有自身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持自身的存在,用来维持事物存在的努力不是别的任何东西,而是存在的真正本质。在维持存在这个本质上,人类和其他自然物是一致的,而自由是维持其存在的必要条件,这种自由不单是外在障碍的缺乏,更是理性对必然性的认识。通过理性,我们在自身的自主行为中发现了自由,找到了幸福。

通过将理性与自由联系起来,斯宾诺莎远远超出了霍布斯、洛克或者边沁的正统自由思想。如霍布斯自由与必然的完全排斥、洛克虽注意到了自由与必然的相容性但没有统一二者;边沁以功利主义的态度把自然看成人的目的而不是从人与自然统一的角度来理解自由;休谟认为所谓自由只是指可以照意志的决定来行为,那就是说,我们愿意静待着也可以,愿意有所作为也可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斯宾诺莎被视为自由主义的潜在批评者。然而,斯宾诺莎的自由概念却被黑格尔、19世纪晚期英国的自由论者格林所分享。

此外,斯宾诺莎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但他不是原子论者。斯宾诺莎的个人通过理性的自律,而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当一种存在最为理性的时候,它也就是最自由的,个人主义与秩序得到了统一。霍布斯的原子个人主义相互冲突,最后只能导向裸的权力才能控制彼此之间的争斗,冲突的原子个人是自由主义正统经济学看不见的手或市场规律的基础。在个人主义这一点上,自由主义者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有着变化的哲学形式,斯宾诺莎更强调一种在理性指导下自由引导的自治观念。

五、结语

斯宾诺莎的自由概念建立在实体一元论的基础之上,神是自由因,只有遵循神的本质的必然性而行动才能自由。斯宾诺莎的自由概念也建立在自然人性论基础之上,保持自身存在是一切存在的本性,为了保持自身,遵循自身的必然性而行动,方能自由。自由的实现离不开理性的认识能力,理性是人达到自由的方式,在理性的指导下而行动和生活才能真正自由。此外,在近代西方哲学中,斯宾诺莎第一次认识到了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性。最后,斯宾诺莎从哲学上为人的超越指明了方向,即对神的理智的爱,完全按照自然的必然性而行动,这个神不是宗教的神,而是与自然、实体同等的世界的本质,在超越的阶段,达到了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在指出斯宾诺莎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自由概念的缺陷。斯宾诺莎认为世界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他把因果性等同于必然性,从而忽略了必然和偶然的矛盾转化,从而仅仅在顺应自然的框架下去谈论人的自由,最终导致把自由仅仅限于伦理和心理范围,也就是心灵自由,而对外部的障碍,如社会制度对人的束缚,也就是消极自由谈论较少,可以说,斯宾诺莎的自由主要是一种哲学上的自由,而不是自由主义倡导的消极自由,这也是他游离于自由主义正统之外的一个原因。

但是,斯宾诺莎自由概念的光辉远胜于它的缺陷,闪烁着理性光芒的自由和“为自由而死是一种荣耀”的捍卫态度必将指引着人们追求真知识的勇气,实现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1]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戈卢宾科,必然和自由[M].苍道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3]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M].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上一篇:第三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编辑人员... 下一篇:技术全球化的三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