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践观点的发展历程及其比较

时间:2022-10-26 06:19:48

浅析实践观点的发展历程及其比较

摘要: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实践观。要很好地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进一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首先要很好把握实践观点的发展历程。实践观是经历了一系列思想发展历程,在不断完善中形成的,比较不同时期的实践内涵对我们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实践观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实践观;发展历程;比较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49-02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实践观。要很好地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进一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首先要很好把握实践观点的发展历程。实践观是经历了一系列思想发展历程,在不断完善中形成的,比较不同时期的实践内涵对我们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实践观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本文就对不同时期的实践观点进行比较分析。

一、康德:有理性参与的意志活动

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其实践活动是指有理性参与的意志活动,“意志要么是一种产生出与表象相符合的对象的能力,要么毕竟是一种自己规定自己去造成这些对象(不论身体上的能力现在是否分)、亦即规定自己的原因性的能力”。人的实践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和人的三种素质相对应。首先,人有利用事物的技术性的素质,即人可以按照自然规律创造供人使用的艺术品,这里的艺术品是指人创造出的一切人工制品。因而,创造艺术品是人的实践活动之一。其次,人有实用性素质,它是一种巧妙地利用别人达到他的目的的素质,因为“人并没有像家畜那样被规定为属于一个畜群,而是像蜜蜂那样被规定为属于一个蜂房――他必然是某一个市民社会的成员”,所以人往往是在共同协作的情况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的,因而人的实践活动还包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实用的社会关系,由这种实践活动所造成的实用的社会关系也被康德称之为艺术。最后,人有道德的素质,这是一种按照自由的德性法则来对待自己和别人的素质,所以人的实践活动还包括道德实践,这种活动代表着人类的尊严,它是崇高的。

康德指出:人类关于本质的理性要求只有在实践领域中才能得到满足。理论理性是现象界法则的源泉,实践理性是本体界法则的根据。由于实践理性保证了本体界的客观实在性,理论理性的现象知识才有可靠的基础。实践理性为理论指明其来源、目的和意义。然而,康德对实践的高扬却以认识与实践的分离为代价。康德自己宣称,自由之所以成立,关键在于把认识与实践分开。这种把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引起了其理论上的种种矛盾。

二、黑格尔:目的性劳动是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1.黑格尔揭示了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实践要素的内容。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流露出许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劳动的思想。他认为,实践是一个由目的―手段或“目的的实现”―他物或被“创造出来的现实”三个环节组成的过程。在《逻辑学》中,黑格尔以纯思辨的逻辑方式把这一过程表述为“行动的推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推论”,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实践活动本身是观念实现自己的活动,客观不过是精神的异化。实践要素包括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和实践客体;实践因素包括实践目的、实践手段和实践结果。

2.黑格尔论述了实践的特性包括目的性、中介性和直接现实性。首先,实践具有目的性。黑格尔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性和思想,动物所进行的活动不论多么精巧,均无目的性,都是不自觉的,是在本能的驱使下消极地适应自然界;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是在意识、愿望支配下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次,实践具有中介性。他说:“目的通过手段与客观性相结合,并且在客观性中与自身相结合。手段是推论的中项。”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手段,即是说抛弃手段,目的就是只能停滞在主观性中,显然黑格尔关于实践手段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在他关于人类实践活动的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再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黑格尔论述认识和实践关系的时候,表述了实践高于理论的思想,提示了实践的现实性品格。

3.黑格尔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实践看成是认识的必然环节,并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在黑格尔看来,理念自身的辩证过程即认识。他说:“理念作为过程,它自身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理念的第一个形式为生命……理念的第二个形式……就是作为认识的理念,这种认识又表现为理论的理念与实践的理念这双重形态,认识的过程以恢复那经过区别而丰富了的唯一为其结果。由此得出理念的第三个形式,即绝对理念。” 黑格尔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猜测到了人类认识世界、获得真理的实际过程,猜测到了把实践和认识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并且突出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方面,提出了主体不仅要认识客体,而且应当凭借主体能动地规定并改造这个世界,也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消极直观的缺陷。

4.黑格尔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他在关于实践的目的性的论述中,指出实践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自由,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就暗示了真理标准的问题。也就是说,关于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过程,就包含了主观的东西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理论与实践是否统一的问题。在黑格尔看来,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把实践和认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主客观的绝对同一,达到客观的绝对的真理,而达到客观的绝对的真理,也就是以实践检验了认识的真理性。

黑格尔的实践观尽管就其性质而言是唯心的、思辨的,但其理论因注入了辩证法因素,故而又是客观的,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费尔巴哈:人本学实践观

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同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决裂的过程。1848 年他在《宗教本质讲演录》中回顾:1837 年写作《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和批判》之际,“我在批判时所采取的观点,老实说,仍然是斯宾诺莎主义的或抽象哲学的观点。也就是说,我把人的理论观点和实践观点判然分开,而把前者归之于哲学,把后者归之于神学和宗教。我说:站在实践观点上,人只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用场,去同一切事物打交道;而站在理论观点上,则是为了事物本身去同事物打交道。”由此可见,费尔巴哈在他的哲学批判早期,仍然站在德国古典哲学启蒙主义的立场上,相信哲学是理性的事业,试图以哲学理性的火炬照亮宗教的黑暗本质。而视实践为理性的外化,是理性实现、发展的媒介兼阻力。另外,费尔巴哈从哲学时空观角度来阐发新哲学之“实践的立场”,强调它的当下现实性,并暗示抽象哲学政治上的保守反动性。他谈到: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体的存在形式。只有在空间和时间内的存在才是存在。对于空间和时间的否定,永远只是否定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并不是否定空间和时间的本质。一种无时间性的思想,一种无时间性的实体,乃是不存在的东西。“只有随时随地采取时间和空间观点的人,才能在生活上有计划、有实践的见识。空间和时间是实践的第一个标准。”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实践观在实践哲学史上具有革命性的突破意义。他第一次唯物主义地恢复了“感性”的实践地位,使“实践”获得活生生的肉身的力量。这在以往哲学实践观恰恰是要唯恐避之不及。

四、马克思: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关于实践内涵的界定,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有涉及。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第一次对实践范畴作出了科学的规定,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内涵。

然而要准确把握实践的内涵,还要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中来找根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这里,马克思批评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理解感性世界的片面性,主张既从人的、主体的方面,又从物的、客体的方面来把握感性世界,强调主体与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一方面主体具有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本质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受客体本质与规律的规定或制约。这不仅是作为实践活动主体即人的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也是客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这就克服了费尔巴哈只是以“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客体的不足。

基于上面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范畴的内涵可概括为人的自觉自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对对象化扬弃的活动过程。实践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就是主体人能够自觉地把外部对象作为他所需要的对象、作为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来加以改造,根据自己的主观要求和价值目标,使客体由自在之物不断地转化成为我之物。实践是人对对象化扬弃的活动,就是说,人在实践中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身。通过实践,人与世界形成全面的“为我”关系,人成为“自为”的存在物。可见,实践不仅是人现实地把握世界的方式,还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手段,是人的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指导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我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理论基础。我们只有系统理解了实践观发展的脉络,才能科学全面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而更好地将这一伟大工程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刘泽民.实践范畴的再解读[J].人文杂志,2005,(5).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 [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责任编辑 王晓燕]

上一篇:重视加强健康管理积极促进人和社会健康发展 下一篇:简析新自由主义的缘起与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