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仲裁第三人

时间:2022-10-26 06:06:17

浅谈仲裁第三人

摘要:仲裁作为民商事领域一种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受到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并得到广泛采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关系愈发复杂,即使是同一交易,也往往涉及到多方当事人。那么在同一争议下,多方当事人的仲裁程序问题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探讨了仲裁第三人的界定、关于是否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理论之争等问题。

关键词:仲裁协议;意思自治;仲裁第三人;第三人制度

中图分类号:D9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9-0056-02

一、仲裁第三人的界定

第三人原本是民事诉讼法中的概念,是指对原告和被告所争议的诉讼标的认为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者虽然没有请求权,但是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诉讼中的人,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第三人制度的设立在彻底解决相互关联的各种争议、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弥补合同相对性原理对与争议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的损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简化诉讼程序,减少诉讼成本,防止不同法院对同一问题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决。正是基于第三人制度的优势和现实的需要,荷兰、日本等国规定了类似的仲裁中的第三人制度。1986年12月1日生效的《荷兰民事诉讼法典》规定了仲裁中的第三人,其第1405条法规规定:(1)根据与仲裁程序的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的书面请求,仲裁庭可以允许该第三人参加或者介入程序,仲裁庭应不迟延地将一份请求发送给当事人;(2)声称第三人应予赔偿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将一份通知送达第三人,并不迟延地发送给仲裁庭和其他当事人;(3)如果第三人根据他与仲裁协议的当事人之间的书面协议参加,其参加、介入或者联合索赔仅可由仲裁庭在听取当事人意见后许可;(4)一经准许了参加、介入或联合索赔的请求,第三人即成为仲裁程序中的一方当事人。

部分学者也提出借鉴民事诉讼的相关经验和国外实践,在我国仲裁程序中引入第三人制度,并提出了仲裁第三人的学理上的定义:仲裁第三人是指非仲裁协议的表面签订者,由于合同或者其他财产关系,对仲裁的标的或相关的财产权益有独立请求权,或者虽然无独立请求权,但仲裁的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主动申请参加,或被仲裁第三人要求追加,或被仲裁庭通知,加入到即将开始或已经开始的仲裁程序中的当事人 。但是在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名共和国仲裁法》中并没有第三人制度的规定,在其他司法解释和规定中也找不到其存在的任何合法依据。

二、关于是否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理论之争

在是否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这个问题上,我国理论界观点大致已经分化为两派:

(一)主张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理由

1.允许第三人参与仲裁与允许第三人参与诉讼的目的是一致的。允许第三人参与仲裁与民事诉讼,是基于第三人与当事人实体法上密切的利益关系,两者的目的都是简化纠纷解决程序,保护当事人合法利益,避免法院对同一案件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决,两者只是解决民商事纠纷的方式不同而已。只要第三人与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有利害关系,第三人就有权利参与其中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能以仲裁协议的当事人选择了仲裁这种途径、第三人与仲裁当事人缺乏仲裁协议为由剥夺第三人参与仲裁的权利,即不能因为仲裁程序的不完善而排斥第三人参与仲裁保护自身利益的“天然”的权利。

2.仲裁不仅具有自治性,它也具有司法性,允许第三人参与仲裁体现了国家司法权对意思自治的适度限制。仲裁的前提是存在合法有效的仲裁协议,其自治性和契约性要求在仲裁制度中必须充分尊重和保障当事人自。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的自治、绝对的自治”。当事人通过仲裁实现和救济自己的权利时,还必须考虑到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合法利益,因为仲裁协议中的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往往涉及多方利益。所以在仲裁中遇到涉及到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的情况时,特别是仲裁当事人进行恶意仲裁,有必要对“意思自治”加以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在仲裁第三人制度中得以体现:它有利于谋求当事人与利益关系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3.允许第三人参与仲裁有助于实现仲裁的公正和效率。设立仲裁第三人的功能实际上是将本应分别仲裁的多项相关联的争议合并到同一个仲裁程序中由一个仲裁庭进行审理 ,有利于仲裁机构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查清事实,降低第三人另行提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机率,这就大大减少了仲裁机构和当事人解决纠纷的成本,提高了解决纠纷的效率。

4.仲裁协议扩张理论的支持。所谓仲裁协议的扩张,是指基于某一特定的利益关系或事由而使仲裁协议的效力扩张到仲裁协议当事人以外的人,其实质是突破仲裁协议的相对性,寻求当事人双方、第三人形式上的合意。该理论与传统的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明显对立: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指合同的效力不波及第三人。但是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经济关系的复杂性使得绝对排除第三人介入合同几乎不可能。如果一味坚持仲裁协议的相对性,必然会造成对第三方实体权利的保护不力、纠纷解决的不彻底,最终损害仲裁制度本身的形象。

(二)反对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理由

1.仲裁存在的理论基础是意思自治。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仲裁协议,将双方的纠纷提交给仲裁机构解决,具有纯粹的契约性。根据契约不约束第三人的原则,没有与仲裁协议当事人达成任何合意的第三人绝对没有任何权利主动或者被动参与仲裁,否则就动摇了仲裁赖以存在的基础,违背了仲裁协议当事人的初衷。此外,仲裁权利的行使也是来源于仲裁协议当事人的授权,而不是第三人请求。

2.仲裁具有保密性。仲裁协议的当事人多是出于保守商业秘密、维护商业信誉等不愿公诸于众的原因,如果有第三人参与仲裁,仲裁的保密性就有流于形式的可能,同时也违背了仲裁协议当事人选择仲裁这种纠纷解决方式的本意。

3.仲裁的确定性和法定性。仲裁的当事人在仲裁程序开始时就已经由仲裁协议确定,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整个仲裁程序进行过程中不容变更或者追加。即使第三人与仲裁协议当事人有利益关联,也只能与当事人另行签订仲裁协议申请仲裁,启动新的仲裁程序,或者直接提讼。

4.仲裁的快速性和简便性。仲裁程序进行过程中,每增加一个第三人都会成倍的增加仲裁庭的工作量并导致仲裁程序的拖延,使仲裁程序更加繁琐,不利于实现仲裁的快速和便捷,也会增加当事人的费用。

三、关于是否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立法建议

从我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上看,均未承认仲裁第三人。1998年5月31日江苏省物资集团轻工纺织总公司诉(香港)裕亿集团有限公司、(加拿大)太子发展有限公司侵权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中,最高人民法院就明确指出:与仲裁当事人有利害冲突的第三人,不能参加仲裁程序以解决有关争议,仲裁庭不能追究第三人的责任,但当事人可以另行提讼或采取其他方法解决争议。由此可见,即使不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当事人仍然可以以第三人为被告向法院提讼请求或采取其他方法解决争议,其合法权益仍然可以得到维护;如果仲裁裁决的执行侵害了案外第三人的利益,第三人也完全可以通过向法院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此外,仲裁庭的仲裁权限和仲裁范围都来自于当事人的授权,所以对于根本没有签署仲裁协议的第三人,仲裁庭没有权力主动将其纳入或依其申请接受其作为仲裁的当事人,否则将是对仲裁所赖以存在的根本基础――意思自治原则的破坏。因此,笔者认为仲裁不需要引入第三人制度。

参考文献

[1]林一飞.论仲裁与第三人[J].法学评论,2001,(11).

[2]余子新.仲裁协议第三人刍议[J].河北法学,2004,(1).

[3]张琳.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第三人制度[J].江淮论坛,2006,(2).

[4]李晓玲.多方当事人仲裁程序问题探讨[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4).

作者简介:游雪原(1988-),男,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政法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上一篇:浅析如何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下一篇:铁路桥梁大直径桩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