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艺术需把握五个“度”

时间:2022-10-26 05:06:18

批评的艺术需把握五个“度”

摘 要:批评作为班级管理的一门艺术,是思想家教育的一种手段,是学生改正错误的契机,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钥匙,是打开智慧之窗的法宝,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

关键词:批评的艺术;班级管理;五个“度”

批评作为班级管理的一门艺术,是思想家教育的一种手段,是学生改正错误的契机,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钥匙,是打开智慧之窗的法宝,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是终止不良行为,向正确方向前进的心理刺激素。

一、时机把握要“准”

教师批评学生要善于把握时机,择机而动,时机把握得准,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把握批评的时机,及时疏通思想,才能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批评学生的时机,一是冷处理(延时处理),教育者要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大小、时间、地点及心理变化等综合考虑。如:一次我走进教室,未料到几位学生竟聚在一起用脏话骂我,并称我为“老虎”,当时我也感到非常的气愤,可我还是冷静下来,离开了教室。几天后,我找来了骂我的学生,学生非常的懊悔并承认错误,后来他们在一封信中写道:“老师,您当时没有批评我们却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我们永远忘不了我们所犯的错误。从这件事上,我学会了班主任面对调皮学生应以尊重为前提,而后寻找有利的时机与其交谈进行批评。二是热处理(及时处理),它是对学生行为最直接的否定,会刺激学生的心灵和行为,尤其是对自制力差的学生会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否则,滞后的批评就会贻误时机,把小病酿成大疾。

二、场合选择要“好”

场合的选择对于批评来说也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作为教育者要沉稳、冷静,对症下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场合进行批评。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能单独批评的不当众批评,因为进行和风细雨的批评,学生往往更乐于接受,既保住了学生的面子,不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又便于教师把握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二是能当面批评的不能在背后批评,这是对那些屡教不改、习惯成性的学生适当地考虑让其在公众场合“露面”,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从而使其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压力,使他们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加以改正。

三、方法使用要“当”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多讲求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方法不当,往往事与愿违,所以方法对于批评来说十分讲究。应当选择最佳切入点,我们不仅要有一针见血,开门见山的直接批评,也要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迂回批评教育。如,有一天我班上体育时有一个同学无聊去打了铃子,我说:哎哟!某某同学长大了呀,知道帮老师操心了,谢谢你帮老师打了铃子,但是把r间搞准一点就好了。这个同学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像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双方发生冲突,而且可以使受教育者理解醒悟,从而改正错误,使批评达到目的,这样的批评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语言运用要“美”

常言道:“善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在批评语言的运用上要讲求说话的方式,注意语言的艺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到诙谐幽默风趣,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对于学生字迹潦草则说:“××同学的作业简直是宛若龙蛇地上舞,天下先生谁认得。”对于学生上课睡觉则说:“上课风都吹不倒,下课狗都撵不走”等等。这样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幽默风趣的批评比粗暴的语言更胜一筹,这样就使批评如行云流水,顺利“流进学生的心田”。

五、感情投入要“实”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著名管理学家也曾说,“管理三分靠技术,七分靠感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老师,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指点,对那些散漫、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得不到别人的肯定,又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不免产生逆反心理,有时对抗老师。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批评教育时应加强情感投入,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人格上的尊重,脱掉虚伪的外壳,以健康的情感感染、教育,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会收到奇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批评教育学生非常讲究,他的“四块糖”的故事可谓是批评教育的典范,也使广大教育者深受启迪。陶先生批评学生的艺术就在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一种不露痕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暗示批评,既使学生诚然接受了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的魅力。

总之,批评百法,但无定法。不过有一点我们教育者必须恪守的,这就是尊重、爱护学生。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认为“表扬是爱,批评也同样包含着对学生的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道久.让学生在喜悦中接受批评[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2]付强.浅析批评的艺术[J].陕西教育,2009.

上一篇:一棵“给予树”的魅力 下一篇:探索家园合作激发小班幼儿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